面部器官移植惹爭議
《時代》周刊 2005年12月1日
11月30日,法國醫(yī)生成功地完成了世界首例面部移植手術。被施以手術的病人是一位38歲的女子,她的鼻子、嘴唇和下巴去年被狗嚴重咬傷。面部器官的捐贈人是一位被宣布腦死亡的婦女,她的家人同意用她的面部及其他器官進行移植。
由于外科手術技術達到了足以粘合細小的毛細血管和神經的水平,面部器官移植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實際上,頭皮和耳朵的移植早已有先例。但直到2004年,法國的醫(yī)療道德委員會才允許進行部分的面部移植手術,并發(fā)出該手術屬于高風險實驗的警告。進行面部移植手術后,病人的容貌既不會完全像器官捐助者,也不會完全恢復自己的原來模樣。
而且這種手術存在著失敗的風險。如果移植失敗,這位女子的情況可能會比術前更糟;即使移植成功,病人也需終生服用防治移植器官出現排異性的藥物,而這些藥物是有副作用的,會增加患癌癥的幾率。移植的頭一年可能會出現10%的排異性幾率——這一概率在未來三到五年還會增加到30%,甚至50%。
此外,同手術相關的心理問題也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這位女子如果在鏡子中看到一個完全不同于從前的自己,有可能引發(fā)心理錯位。
由于上述原因,有批評人士指責法國醫(yī)生的此次移植行動過于倉促。在這名女子受傷后的幾個月內,醫(yī)生完全可以對她施以其他常規(guī)的恢復治療手段,卻未采用,而是把她早早地安排在等待面部器官捐贈的候選名單中。
此外,一位剛遭受了毀容打擊的病人能否對移植手術有很好的判斷力,也值得商榷。
洋流改變氣候
《經濟學人》2005年12月1日
氣候變化往往與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和強烈風暴等相關,其中,洋流循環(huán)也是原因之一。洋流是將來自熱帶的熱量送往極地等寒冷地區(qū)的主要方式。如果洋流循環(huán)的流量發(fā)生改變,意味著地球一些地方的溫度變化,會比溫室效應帶來的變化還要大。
洋流循環(huán)的流量發(fā)生改變,可能會使一些地區(qū)的溫度下降。墨西哥灣暖流將墨西哥灣的溫暖海水帶到北冰洋邊緣的事實,已為人們所熟悉。
墨西哥灣暖流分支有兩個部分,一部分回流經過非洲海岸,形成一個稱作亞熱帶再循環(huán)的環(huán)形;其余部分則順著深海南回歸流(DSRF)的路徑流動,構成大西洋傳送帶。
1957年以來,研究人員沿著從加那利群島到佛羅里達的北緯25度線,不時地對北大西洋的南部進行研究,這是熱量回流最多的一條路線。研究人員對該路線做了五次橫斷面剖析,最新的一次是在去年。
1992年的結果同前兩次的相同,但到了1998年,深海南回歸流在流量上出現急劇下降,去年的流量更進一步下降。而經過佛羅里達的墨西哥灣洋流的表層流量沒有變化。為了完成整個等式,亞熱帶再循環(huán)洋流增加了所攜帶的流量,來彌補深海南回歸流流量的下降。最后的結果表明,被大西洋傳送帶攜帶的水量下降了30%。
如果上述等式是正確的,并且結果證明是持續(xù)的,像英國這樣的地區(qū),平均溫度將會下降1攝氏度;而如果整個大西洋傳送帶停止,英國的氣候就會變得像史前新大陸那樣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