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有些行為并非是習慣使然……
??!寶寶愛咬指甲、吮吸手指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我們??吹?~7歲的孩子經常愛咬指甲,甚至十多歲的孩子還有啃嚙手指的習慣,這既不衛(wèi)生,又不雅觀,許多年輕父母經常為此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可孩子就是改不掉。殊不知,這其中有心理因素在作祟呢。
表面上看,咬指甲是一種習慣問題,實際上,它反映的是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郁、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tài),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fā)性精神刺激因素。
那么怎樣協(xié)助孩子改掉這種行為呢,我在這里推薦給您幾種方法:
一,夸張性的表演。
即家長把自己的手指伸進臟水里,拿出后問孩子將手指放進嘴里會如何。孩子肯定會明白臟的道理,借此再進而告訴他,你的手上有許多看不見的臟東西,有的比臟水還要不衛(wèi)生,讓孩子的頭腦中形成“手指吮吸不得”的這樣一個概念。另外家長也可以夸張地效仿孩子吃手指的動作,孩子在笑的同時,也明白了這種行為“丑死了”,而且“很不文明”。
二,采取行為療法中的“代幣管制”。
即用紙殼剪成1角、5角、1元等“貨幣”。根據孩子不咬指甲時間的長短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但別忘了,當貨幣攢到一定程度時,家長要給兌現(xiàn)成真正的人民幣,不要讓孩子產生受騙的心理。
三,采取行為療法中的厭惡療法。
即在孩子經常咬的手指上涂抹一層辣椒或一些異味的東西。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再咬手時,產生應急反應,從而長記性。
四,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最根本的是采用心理療法。
了解孩子究竟有何焦慮的地方,有何滿足不了的事,帶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把兒童焦慮癥徹底根除。
??!我的孩子不按時吃飯
夏天時,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位奶奶或姥姥端著個飯碗滿院子圍著孩子轉,趁孫子不注意時,連哄帶騙地塞進他嘴里一口飯。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很頭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一到吃飯的時間,無論怎么喊他,他就是不上桌前去。好不容易拉過去,他卻玩飯匙,家長逼緊了,他才咬上一口。
家長們都知道,這種現(xiàn)象如果持續(xù)時間長了,會影響到孩子營養(yǎng)不良。但家長們也應該認識到,吃飯雖是人體的基本生理需要,但是少吃一頓兩頓對人體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诖耍医ㄗh你可以對孩子進行——饑餓療法。
所謂饑餓療法,就是在吃飯的時間,像往常一樣叫他過來,如果他不吃,那么過了吃飯時間就把桌子收拾干凈,不再提吃飯的事。孩子在兩三個小時后通常會產生饑餓感,此時為了孩子,全家要橫下心來,口徑一致,灌輸“過了吃飯時間,就沒有飯吃”的思想,并且直到下一頓飯的時間再給食品。這是行為療法中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自己饑餓的下場,并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相信幾天的功夫,你的孩子就會按時吃飯了。
??!不要培養(yǎng)標準兒童
中國有句傳統(tǒng)的老話:聽話的才是好孩子。老一代的傳統(tǒng)封建道德也給人們灌輸了“聽話即是孝順”的思想。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反抗期。一是三歲左右,一是青春期。處在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誰說得多就反對誰,極力展示自己的獨立性和自己的能力,家長對此很是撓頭。實際上,“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更懂得變通,也更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這也與老師常說的“淘氣包通常都很聰明”是一個道理。舉個例子,我有一次給老年大學講課。兩個奶奶各帶一個孫子來聽課。其中一個在座位很聽奶奶的話,東看看,西看看,我講了兩個小時的課,他坐了兩個小時;另一個從開課就跑沒影了,奶奶下課時,他弄得像個泥球似的回來了。大人們都夸頭一個孩子如何聽話,如何穩(wěn)當,而我則夸獎了第二個孩子。因為他充分利用了這兩個小時的時間——就算是亂跑,至少也鍛煉身體了吧;而第一個孩子則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時光。
所以,好孩子的標準有許多,但“標準兒童”絕對不屬于其中的一種。如果家長們想要自己的孩子更加靈動有生機,就不要給他太多設限,讓他充分去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