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兒童分離性焦慮毀了孩子
兒童中有一種心理疾病叫做分離性焦慮癥。它的產生原因主要由于平時家里過于呵護,孩子因此過分依戀父母或者與他有密切關系的人,如奶奶和外婆等,所以一旦有分離產生,孩子的心理一時難以適應,于是產生焦慮的癥狀。而許多家長和學校老師認為只要忍一時之痛,孩子慢慢適應了也就好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F(xiàn)實生活中,我親歷親為了這樣一個例子,這里說給大家,以供參考。
我有一個外重孫女叫婉兒,今年6歲半,很聰明。通過層層選拔,最后被市里某所重點小學錄取。但是該學校有規(guī)定,學生入學一律封閉式管理,每周只許周末回家。婉兒從小家庭條件很好,嬌生慣養(yǎng),對父母依戀性非常強,這樣的孩子如果立刻投入到一個沒有父母的新環(huán)境,容易產生分離性焦慮。她的父母怕婉兒不習慣,于是將其送到我這里接受提前準備。
在來我這里之前,父母已經對婉兒做了一系列工作,鼓勵她作個勇敢的孩子,并且承諾婉兒如果表現(xiàn)好,會給她一定的獎勵。和父母分別時,婉兒還挺開心,但當她看到承載父母的火車開動時,她變得緊張起來,但孩子的這種“觸景生情”在經過一定的安慰后就會獲得平靜。婉兒在我老伴的撫慰下,自己念叨著“我是個好孩子,我要堅強”,心情逐漸有所好轉。
回到家以后,婉兒開始想家,畢竟她才6歲,嚷著想媽媽。我讓她看電視以轉移她的注意力,但她卻拒絕看任何頻道。晚上9點鐘,我們給婉兒洗臉時,她終于控制不住地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我們哄她時,她邊哭邊提出三點要求,第一不許關燈,第二不許關門,第三不許睡覺。后來我問婉兒:“想媽媽是不是很難受?”她點頭,我又問她:“有種方法能讓你不難受,你愿意做嗎?”婉兒同意了,于是我告訴她:“你可以不想媽媽,想一些別的事情,比如跟小朋友一起玩呀什么的?!蓖駜汉苈斆?,她說:“好,那我就想和小朋友一起跳舞,變戲法……想我沒有出遠門……想我現(xiàn)在的床就是我家里的床……”一個小時之后,婉兒終于睡著了。
通過這個生活實例,我感觸頗深。年紀小小的孩子就為了學業(yè)將要飽償分離性的痛苦,這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十分不利。如果強制分開,很容易導致孩子患上焦慮癥,恐怖癥,壓抑癥,嚴重者還會產生社交障礙。在這里,我建議那些住宿學校的老師將孩子的心理因素考慮進去。對于剛入小學的學生,我提倡剛開始時每隔一天回家一趟,兩周后,每隔兩天回家一趟,如此循序漸進,兩個月后再正式按照學校的制度執(zhí)行,這樣讓學生們有個心理的適應過程,對學習也是有所幫助的。
溫馨提示:
分離性焦慮癥的心理治療法
如果孩子產生了分離性焦慮癥,請主要遵循以下原則給予治療:
首先,父母要在治療過程中共同參與,調整家庭教養(yǎng)方式,改善家庭氣氛和環(huán)境,幫助家長分析自己的個性特征、行為方式和情緒反應對患兒可能產生的影響及程度。比如,是否有溺愛現(xiàn)象,是否有過于表達對孩子關心的舉動,因為這些都會使孩子產生不正常的依戀。
其次,改變父母教育的方式,如每天與孩子的接觸都要有所減少,這其中包括減少見面的機會,減少打電話的次數(shù),并要持之以恒。當然下這種決心是要勇氣的。
第三,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接觸,在交流中減少對父母或其他人的依戀。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其他勇敢的孩子成為他的榜樣,而大人們要不失時機地鼓勵他的表現(xiàn)。
最后,當這些方法都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使用某些抗焦慮藥物進行幫助,也會有一定的效果。
玩得好的孩子心理最健康
一個人從小到老,生理發(fā)展有著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性,同樣,心理發(fā)展也有其自身的軌道。比如:周歲以內的孩子心理發(fā)展特征是感覺,家長們就要重視其感官訓練;1~3歲的孩子主要發(fā)展直覺,所以這段期間就要培養(yǎng)其觀察力;3~6歲的孩子,玩是主導,因此此時的家長一定要珍視孩子們的想象力,多給他們講故事,即使一個故事要講上七八遍;而6~12歲的孩子處于兒童期,這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也是由先前的游戲向學習過渡的階段,家長要對他們做好適當?shù)囊龑?,推動他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但是一二年級的孩子正是處于半玩半學的中間段,玩對于他們來說仍占據(jù)著很重要的部分,但許多家長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tài),剝奪了他們游戲的這一部分生活,而是用其他的補課取而代之,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據(jù)心理學上研究,這個時期的孩子,玩得越好,心理越健康,而且頭腦也比其他孩子靈活。
相反,如果從始至終孩子都被大量的來自家庭、學校、學業(yè)等多方面的壓力壓制著,這樣的孩子即使學習好,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各種偏激行為發(fā)生,諸如:暴力傾向、自殺傾向、精神分裂癥、選擇性緘默癥傾向等。所以,雖然給學生減壓的口號喊了好多年,我今天還要再次提醒家長們——從小在壓力下生活的孩子,未來心理通常都無法健康。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歡樂的生活氛圍吧,難道還有什么比擁有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更重要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