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大宅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武貝勒和詹府大格格私通之后始亂終棄,大格格生下的一對私生子只能寄養(yǎng)在外;當垂垂老矣、念子心切的武貝勒終于見到自己的孩子時,迎接他的卻是親生兒子的致命一擊……
這樣的故事當代版本也不少見,兒子為什么會殺老子?除去其它客觀原因,這種恨,又是從何而來?如果我們說,對父親的厭惡乃至仇恨,也許是來自媽媽,您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嗎?
媽媽對我說:我說什么都是為了你好
媽媽對我說:別跟你爸學,學不出好來
媽媽對我說:以后找對象千萬別找你爸那樣兒的
媽媽對我說:你小時候上學、吃飯、看病全是我的事,根本別指望你爸!……
媽媽對我爸說:你別把孩子給教壞了
媽媽對我爸說:我管孩子呢,你少搭茬
媽媽對我爸說:你看人家XX怎么就不像你那樣兒
媽媽對我爸說:得了,別說了,你聽我的就行了
……
在大部分的家庭中,當媽的是說話最多的一個,對丈夫,對孩子。對丈夫說丈夫,對孩子說孩子。對丈夫說孩子,對孩子說丈夫。當媽的有時會通過語音的高低,說話的快慢來鞏固或是強調(diào)自己在這個家的地位。相比之下,父親往往是寡言的,“她愛說什么就說什么吧”,男人的大男子主義往往不屑于去反駁辯論。于是在年幼的孩子眼里,媽媽永遠是“對的”是“好的”,爸爸卻是“壞的”,是“臭的”。
當喊著“臭爸爸”的孩子們長大時,突然覺得父親并非是母親口中的那個人,有時他比母親更具包容,也更豁達。那么回想母親當年的話呢……就在父親節(jié)這天,我們新賬舊賬一起算吧。
爸爸說:
為什么這樣教孩子?
“我就不理解,女人為什么總說孩子是她的?我對孩子的疼愛一點都不比她少!”
“怪了事了,明明是他媽欺負我,他還幫著她,我就不是他親爹?”
“我怎么就不關(guān)心孩子了?一天到晚孩子就聽他媽胡咧咧,我一天累得要死給誰掙錢呢!”
……
類似的牢騷,在男人堆里特別有共鳴,被老婆冤枉、被孩子誤解,似乎是他們相同的遭遇。
既然爸爸像媽媽一樣愛孩子,為什么孩子卻感受不到?
“還不是他媽教的!”
如果你們沒離婚,如果你不是孩子他媽最憎恨的人,如果你們依然在一個屋檐下守著一個家,孩子他媽,為什么要教孩子討厭他爸爸?
媽媽說:我只是不小心
老公很忙,經(jīng)常不在家。
我說:“今晚你爸又不回來了……”
女兒馬上接道:“這個臭爸爸,又去喝酒了?!?/p>
我說:“那是你爸的襪子……”
女兒馬上扔掉手里的襪子,邊逃邊說:“熏死我了!”
我對撩得女兒無法睡覺的老公說:“別碰我女兒……”
女兒馬上做委屈狀:“媽媽,他用手摸我,他手上有螨蟲!”
看著嘻皮笑臉的老公,我惡狠狠地說:“今晚你要是再敢出去喝酒……”
女兒回過頭來摟著我說:“媽媽,咱不要他了,行不?讓他愛去哪兒去哪兒吧!”
其實,老公今晚不回來是因為要加班;他的襪子也是洗干凈的一點都不臭;而且,他和女兒玩之前也洗過手了;更何況我從來沒想過不要老公了……可女兒覺得,她說這些話,一定是我最愛聽的。
我也搞不清楚,她這個還不到三歲的小腦袋瓜里,是怎么儲存進去這些關(guān)于她爸爸的消息的,老公說“都是你誤導的”,我有點啞口無言,是這樣的嗎?
我只知道,女人生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自己找個伴。在我寂寞的時候,對著女兒說了些什么,是不是有對老公的怨言,真的很難說清。
又一次,在我發(fā)完牢騷之后,女兒沒頭沒腦地對我曲意逢迎:“媽媽,不讓爸爸在咱家了,讓他到別人家當爸爸去,行不?”
就像當頭棒喝一樣,我訝異于女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難道我真的是這么想的嗎?如果不是,為什么會讓女兒有這種錯解?
在我的理想中,希望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父女間的關(guān)系應該是嬉笑無間的,而非現(xiàn)在這般劍拔弩張。如果真的是我一時間的無心之語造成了他們父女間的隔膜,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女兒說:
母親與父親一起生活了幾十年,卻反對我找父親那樣的男人
母親與父親結(jié)婚25年,從沒提過離婚,卻認為父親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男人。她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男人應該在外呼風喚雨。可父親卻是一個全職主夫。其實父親不是不能干,只是由于生性耿直,終于得罪了自己的頂頭上司,被單位以6萬元錢買斷了。
除去不會為人處世,父親其他方面都挺好。比如勤勞,前幾年家里裝修,從設計到完工全由父親一手操辦;父親也很孝順,爺爺去世前曾癱瘓3年,他照顧得爺爺身上連一個瘡都沒長。但這些在母親的眼里都是無用之功。大概是受母親的影響,我心里也有點瞧不起父親,開家長會也不愿讓他去,嫌丟人。
中專畢業(yè)后,母親通過關(guān)系把我送進了銀行,隨之而來的就是擇偶問題。母親說:“你不可以背著我談戀愛,你的對象由媽來給你介紹?!蔽抑滥赣H的標準,就是有錢,母親一點都不認為這個標準有什么可汗顏的,她拿起我父親做起了例子:“我當時就是因為沒聽我媽的,才找了你爸那樣的人……不是媽媽貪財,有錢的男人恰恰也說明了他有本事,以后享福是你的事……聽我的沒錯,哪有當媽的會害女兒的……”
后來,我在母親的安排下,認識了明。明沒讀過什么書,但因為很早就開始做生意,家里攢了一點錢。明是那種肯為女人花錢的男人,他送給我各式的禮物,帶我去各種場所,父親卻反對這門婚事,他對我說:“我覺得那個小子不可靠,還是找一個踏踏實實過日子的人?!蹦赣H立刻就火了,沖著父親嚷:“什么叫可靠,嫁給你這種人叫可靠?窩囊一輩子,有什么意思……”當時我雖然沒說話,但還是認可母親的觀點的。
半年后,我嫁給了明。對于我的婚姻我不想多說,明應驗了父親的那句話:“能夠用錢來打動你的男人,同樣可以用錢來打動別人……”我開始悔恨當初,開始懷念從前的生活,我寧愿嫁給一個父親那樣的人,簡簡單單只是守著一份生活不也很好,只是一切已經(jīng)晚了……
兒子說:
長大后,我成了父親的知音
記得小時候,每次父母吵架時,我都緊緊地抱著母親,也許在小孩子的眼里,母親永遠都是弱者,都是需要被保護的,母親的眼淚比任何東西都不堪一擊。每次吵架結(jié)束,父親過來拉我的時候,只要母親一句:“不許去!”我立刻就會把手縮回來,然后我就看見父親受傷的眼神下,隱隱的憤怒。那個時候,我是母親堅定的守衛(wèi)軍。
父母吵架是接二連三的。從母親吵架的言辭中,我知道父親是個“只知道抽煙”,并且“沒能耐”“斤斤計較”“根本不顧家”的男人。有一次吵架后,父親奪門而出,母親嘆了口氣對我說:“你長大后可別跟你爸一樣,你們要是一起氣我,我非得病不可?!边@句話在我腦海里扎下了根。
我上大學時,學校在本市,所以我仍然住在家里。有一次,一個同學過生日,我們約好周末就在他家玩三天?;丶液螅野堰@事跟母親說了,沒想到母親竟然不耐煩地說:“去吧去吧,就愛往外跑,跟你爸一個樣兒?!蔽耶敃r一股火兒,想跟母親辯解幾分,卻看見父親在旁邊沖我搖手示意我趕緊走。
這樣的事隨著我的長大越來越多:我整天坐在電腦前,母親會發(fā)脾氣;屋子稍微亂一點,母親會發(fā)脾氣;吃飯中途有事走了,母親會發(fā)脾氣;別人的兒子有女朋友了,而我不著急,她也會發(fā)脾氣……母親對我的包容越來越小,反而是父親總是在旁邊替我打圓場……同樣,在父親身上,她也存在著問題,比如:父親和幾個朋友難得在一起打一回麻將,怎么就能說那玩意就一定能上癮……類似的事太多了,有一次,我終于忍無可忍,將“不可理喻”四個字送出了嘴。結(jié)果母親氣急敗壞地出了家門。我當時也蒙了,不知道是對是錯,這時候在一旁的父親突然笑了,他打趣說:“我就知道我兒子能替我報仇!”我接著朝他吐苦水,父親卻說:“我知道你媽,她就那樣兒,多少年了,以后你別頂她,她也就好了……”我突然間很佩服父親的豁達和包容,父親也像久等多年終于找到了知音一樣。我們父子倆在客廳里開懷大笑……
●和事老:
母親的話,挑著聽
母親對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三餐無憂、窗明幾凈?還是意味著避風的港、停泊的岸?一位年近80的老母親說:女人在一個家里,意味著——凝聚力。
都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也許正因如此,母親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屬品,而父親則成了三口之家中“2:1”的那個“1”。當孩子和媽媽成為一個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時,父親無疑就成了“槍口”下的犧牲品。當受到“審問”時,母親委屈地說:我是無心的,可年幼的孩子卻一根筋地認為:我媽媽的話都對。
所以,當孩子還不懂得“母親的話,挑著聽”的道理時,年輕的母親們別忘了“你的話,挑著說”——挑時間,挑內(nèi)容。
其實,誰都知道孩子討厭爸爸不會給媽媽帶來任何好處,相反的,媽媽會因此變得更加辛苦。孩子不聽他爸的,那就只好媽媽一個人來管教孩子了!
所以說,聰明的媽媽是一種凝聚力,她拉攏著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而不是擋在他們中間。都說孩子是聯(lián)系夫妻感情的紐帶,那就別忘了讓這條紐帶保持順暢,要知道,這條紐帶不管是在哪一頭打了結(jié)、牽了袢,后果都是三個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