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股市迄今一共有5批主力。基金以前的主力差不多都已崩潰了,而基金在某些方面已顯現(xiàn)出與被淘汰的主力相似的特征。如果說基金同券商、超級民營機構主力、信托主力、個人大戶莊家等前主力有什么差別的話,就是他們沒有像個人大戶莊家那樣透支,也沒有陷入委托理財、國債回購或其他高息籌資的漩渦之中。
但是如果股市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頹勢,那些凈值較低的開放式基金,能夠在一波波的贖回風潮中繼續(xù)生存嗎?
我們先看看前4批主力:個人大戶莊家、信托資金、超級民營機構主力、券商是怎么被市場淘汰掉的吧。
A股主力崩潰史
1990年深滬交易所成立前,即場外交易時期,股市是“黑市”交易,也即場外交易。場外交易的主力一是深圳、上海的個人大戶,另外就是帶黑社會色彩的地頭蛇。地頭蛇鉆交易規(guī)則的空子,設計一些技術操作小陷阱,保證自己穩(wěn)賺不賠。深滬證券交易所成立以后,他們的小把戲無用武之地,這就被淘汰出局。我們談深滬股市主力崩潰史,這批前市場交易時期的地頭蛇不能不談。
個人大戶莊家們
場外交易時的個人大戶,在證交所成立后,成為證券市場上的第一批主力。他們的資金增值很快,在幾百、上千萬至3千萬元之間,市場影響力大。于是,他們開始坐莊或聯(lián)手坐莊。
比如愛使,當初是小盤股,某大戶一個人就控盤了,曾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64周的空漲,即使在拆細后,股價最高仍達555元/股。另一個大戶在鼎盛時期,擁有上海市場整個流通數(shù)量1/8的股票。他們是最早從事委托理財?shù)囊慌参松?、滬以外地區(qū)的一些大資金加盟炒作,甚至同上市公司合伙坐莊,有的還主動搞公司調查,進行早期的題材和概念炒作。還有就是利用股評和股市沙龍推薦自己坐莊的股票,進行初級的輿論宣傳。其后深滬十多年股市莊家的很多炒作手法,都萌芽于這一時期。
上海的第一批大戶共13人,相中一只股票后,尋找題材,聯(lián)手坐莊,然后用不同的賬號同時買進或賣出這只股票,每隔一段時間在下面用大單托盤或對倒往上拉。出貨時則無所不用其極,哄散戶進去套牢。
1993年開始的第一輪熊市,將這些個人大戶莊家淘汰出局。上海除了楊百萬和鄔醫(yī)生等少數(shù)幾個人,其他大戶都崩潰了。隨著其后信托資金、超級民營機構和券商等主力機構的崛起,像楊百萬這樣的個人大戶,就又變成了大散戶。第一批主力輪換就此結束。
個人大戶莊家被淘汰的原因,在于委托理財和高比例透支,透支比例在1:2至1:5。他們有的在1993年2月的1500點(上證指數(shù))以上做多,結果股市隨后一路狂跌,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就跌到1000點以下,大比例透支的結果是相當一部分個人大戶的本金被消耗殆盡。還有一部分個人大戶“死”在1994年6-7月從500點下跌到350點的途中—1994年滬市的最低點是312.89點,350點也就是股市的大底,但因為透支比例過高,這些個人大戶自己賬上的錢已不足以彌補下跌帶來的虧損,證券公司為了自保,強行讓他們在350點平倉。
這一時期個人大戶的操作有以下特點—
坐莊模式:聯(lián)手坐莊,短莊
個人資金調動能力:2千萬至3-4千萬元
在股市上存活時間:6至8年
風光時間:1990年前,1990年至1993年中
崩潰時間:1993年初至1994年
崩潰原因:透支,跟不上時代,新主力崛起
淘汰方式:市場淘汰
信托主力
以代客理財為初衷的信托公司,多數(shù)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成立初期,信托公司什么都做,房地產(chǎn)、國債、期貨和國債期貨、實業(yè)投資,但多數(shù)都沒有成功,以至到了幾乎就要崩潰的邊緣。90年代初股市的上漲行情中,信托公司也有參與,但較少受到人們的關注。到327國債事件爆發(fā),中經(jīng)開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加上其后來的一系列市場操作,這個國內最大的信托主力,成為證券市場上家喻戶曉的角色。
1995年,中經(jīng)開先后在327國債事件和長虹轉配股事件中兩次成為市場的焦點。1998年,中央啟動關于信托投資公司的第五次整頓,一些信托公司在此前后關的關,改的改,倒下了不少,但中經(jīng)開逃過了此“劫”,只是后來被移交中央金融工委管理。中經(jīng)開坐莊東方電子相當成功,出貨順利,但在2001年8月的銀廣夏事件中,中經(jīng)開出貨不暢,終于沒有逃脫多數(shù)市場主力同樣的命運。
中經(jīng)開是股市上典型的長莊、強莊。他們同上市公司合伙造假,合伙坐莊:在底部收集好籌碼,然后造假,放出公司業(yè)績連年高速成長的利好,拉高股價,再高送配,除權后再繼續(xù)做填權行情,然后再高送配,如此循環(huán),最后讓自己控制的基金接盤,掩護自己出貨,套牢散戶。
中經(jīng)開崩潰的原因,除了坐莊和造假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內部人控制、老鼠倉?!?27國債期貨”事件中,多方盈利達70億元,可作為多方的主力,中經(jīng)開盈利居然不足1億元,很顯然是內部跟風人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
該階段信托主力的市場操作特點是—
坐莊模式:與公司合伙坐莊,長短莊都有。委托理財
資金調動能力:1億至20余億元
在股市上存活時間:6年左右
風光時間:1999年至2001年
崩潰時間:1998、1999年,2001、2002年
崩潰原因:無節(jié)制投資,坐莊,老鼠倉,內部人控制
淘汰方式:出貨不暢,出事后政府整頓
超級民營機構主力
超級民營機構主力一般為民企背景,另外還有一批私募基金。他們的代表是德隆系、中科創(chuàng)業(yè)和億安科技。他們要么自稱為善莊,要么不承認是在坐莊,但他們才是深滬股市長莊、強莊的創(chuàng)始者和代表。
作為長莊的始作俑者,超級民營機構主力在1997、1998年前后就已經(jīng)介入上市公司重組,有的還在二級市場上建完了底倉。他們的玩法是打造重組概念和高科技概念,通過受讓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控股某家虧損的上市公司,再對上市公司進行真假重組,注入概念或實質性的產(chǎn)業(yè),甚至進行產(chǎn)業(yè)鏈整合。與此同時,公司股價開始年復一年的上漲。業(yè)績年年增長,公司年復一年高送配,除權后股價再年復一年大漲。這正是他們坐莊的結果。
從億安科技,到中科創(chuàng)業(yè),再到德隆系,明顯地勾勒出了他們坐莊手法的嬗變。億安集團內部人士涉嫌操縱億安科技股價,而上市公司配合炒作,結合全球市場的熱點玩高科技概念,但億安科技不搞高送配、不斷除權填權的把戲,他們主要是利用公司流通盤小,好控盤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深滬兩市第一高價股,最后出貨也比較順利。
作為私募基金性質的中科創(chuàng)業(yè),呂梁的手法又前進了一步,他已經(jīng)全面介入了公司的重組,同時在二級市場坐莊,通過不斷地向上市公司注入高科技概念的資產(chǎn),令股價大漲,再高送配、除權、填權。與此同時,他也聯(lián)合了大量的同盟資金(當然也存在一大批老鼠倉),共同操縱上市公司股價,形成了一個股票群,通過股票抵押等手法不斷融入新的資金。最后老鼠倉在高位出了貨,成功逃了出來,而最大的主力呂梁則陷入了想出也出不了的境地。
德隆系的坐莊手法則更上了一層樓。他們除了對公司進行重組外,還極力給外界造成下大功夫做實業(yè)的印象,讓投資者感到公司是一個戰(zhàn)略上很成功的公司。其時隨著美國高科技泡沫的破滅,德隆不搞高科技概念,主要是通過不斷地收購某一產(chǎn)業(yè)鏈上的公司,玩產(chǎn)業(yè)整合概念,打造食品產(chǎn)業(yè)鏈、汽車產(chǎn)業(yè)鏈等。
但不管“概念”如何吸引人,德隆的真正目的還是坐莊。因為德隆系股票的股價漲幅,遠高于其實業(yè)的增長。而且由于德隆系的股票群巨大,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德隆系的資金更為龐大,為此,德隆處心積慮地打造了自己的金融帝國,力圖利用相關的銀行、信托、券商等平臺融資。最終德隆編織的資金黑洞在宏觀管調控中被捅破,德隆系就此崩塌。
總結這些民營超級機構主力,他們大多成于坐莊最終也死于坐莊。要么坐莊出了事,要么因為坐莊大規(guī)模融資,導致資金鏈斷裂。
總結起來,民營超級機構主力的操作特點主要是—
坐莊模式:與公司合伙坐莊或自己坐莊,長莊、強莊
資金調動能力:十幾億至百余億元
在股市上存活時間:4至8年
風光時間:1999年至2000年,德隆為1999年至2003年
崩潰時間:2000年,2004年
崩潰原因:坐莊,股價超乎尋常的漲幅,不斷的高息融資,老鼠倉或合伙人逃走,資金鏈斷裂或行政干預
淘汰方式:政府整頓,或因出不了貨股價崩潰
券商
2005年1月1日后,大多數(shù)券商的投資資格將陸續(xù)被取消,從自營和委托理財業(yè)務中退出。這表明A股市場上的重要主力—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券商們,已基本上整體倒下,退出了殘酷的市場競爭。
券商從1996年起的兩年中,主宰了深滬股市,是當時市場上的最大主力,1996、1997年君安坐莊四川長虹,主力及其跟隨部隊盈利超過40億元。到1998年大型封閉式基金開始發(fā)行后,券商將第一主力之位讓給了基金?;鸷兔駹I超級機構的風頭雖然蓋過了券商,但券商仍是市場上的第三大主力,實力不容忽視。
而大券商之死,最早是1995年萬國證券死于“327國債期貨事件”。1996開始的大牛市,挽救了很多瀕于倒閉的大小券商。而1999年的君安事件,又再度拉開了券商之死的大幕。2004、2005年只是券商比較集中的退位之年。券商從成為主力,到開始被市場淘汰,只用了4年時間,而到券商整體被市場淘汰,也只有9年。
作為曾經(jīng)風光一時的市場主力,券商一樣死于坐莊。典型的如南方證券坐莊哈藥集團、閩發(fā)證券坐莊雙鶴藥業(yè)等。為了坐莊,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涉及資金共幾百億;保底收益的委托理財,涉及資金2500-3000億元,給客戶承諾的年回報率低的在6-8%,高者超過15%;還有國債回購資金超過1000億元。另外就是內部人控制導致券商資金被挪用、轉移,出現(xiàn)大量的老鼠倉。券商明里暗里持有大量上市公司股票,大勢一跌,沒人接盤出不了貨,資金也難以為繼,終至全面虧損。在政府的強行介入下,眾多券商被清理出場。
券商在證券市場有著特殊的地位,因此其操作也有其特點—
坐莊模式:長短莊都有,委托理財
資金調動能力:幾億至幾十億元
在股市上存活時間:從成為主力到被市場淘汰共9年
風光時間:1996年至1997年
崩潰時間:1998年,2001至2004年
崩潰原因:坐莊,老鼠倉,內部人控制,委托理財和國債回購
淘汰方式:資金鏈斷裂、全面虧損或出事后被政府整頓
迄今為止,被市場淘汰的主力,存活時間最長都沒有超過9年。他們各領風騷三五年,成功時各有各的高招,但在被淘汰上,卻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一是坐莊,最后在市場上表現(xiàn)為,手中持有的股票數(shù)量過多;二是為坐莊融資、透支或高保底委托理財,出現(xiàn)虧損后,又到處找資金填補窟窿,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三是炒高后難以順利出貨(少數(shù)出貨后又因為坐莊被查);四是資金鏈緊張,又沒有新資金加盟,終至資金鏈斷裂。另外,國有資本背景的莊家都會出現(xiàn)內部人控制和老鼠倉的問題,一旦出事后政府就會介入,私有主力多是被市場淘汰的。
基金能否逃脫主力必死怪圈
券商退出后,市場上主要有三類主力,一是私募基金及游資;二是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yè)年金(還有銀行即將設立的基金),他們都屬于基金,屬合伙或國有資金性質,只是后面四種資金入市較晚,我們暫不討論;三是QFII。
如果按前主力不超過10年存活期的規(guī)律推算,在今后的幾年中,會不會也有一批基金被淘汰出局?第一批成立的開放式基金,到2009年前,會不會有部分被淘汰?這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端倪。
2004年,券商在二級市場的邊緣化已成為現(xiàn)實,基金也已陷入苦戰(zhàn)的困局?;鸶呶唤颖P東方電子和銀廣夏的事情廣為人知,部分基金合伙坐莊也不鮮見。從5.19以后基金發(fā)動的大行情來看,基金在二級市場上的操作,與個人大戶、券商極為相似:基本上以3年為周期,第一年吸貨,第二年拉升,第三年派貨或完蛋。
券商扛著績優(yōu)股的大旗,1996年初吸貨,當年拉升,到1997、1998年派貨。1998年開始的封閉式基金,三年炒作科網(wǎng)股,在清華同方、東大阿派、東方電子等股票上的操作模仿納斯達克,當年吸籌,次年拉升,2000年到頂部派發(fā)成功。而且,從2001年開始,封閉式基金開始將市場第一主力的地位讓給了開放式基金,這與封閉式基金推出時券商讓出第一主力之位極為相似。
而2001年開始由開放式基金發(fā)動的行情中,他們操作藍籌股,高舉價值投資大旗,當年吸籌,次年拉升和整固,2003、2004年想出貨還出貨不暢。
回顧深滬所有的主力坐莊,大多都是以三四年為周期。如果到期還不能順利出貨,股票往往就陷入長期下跌趨勢,難以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更為相似的一點是,當上漲到一個相對高位時,接盤者寥寥。開放式基金操作的大藍籌即是如此。2003年底2004年初,開放式基金向市場推出五朵金花為代表的大藍籌,但在高位真正接貨的很少。這從至今基金的倉位都比較高可看出一斑。
最后一點相似的是,基金與2001年前后的券商一樣,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部分虧損。97家開放式基金,截至2004年12月23日,有67家凈值低于1元,占到69.07%,凈值在0.90以下者共6家,而凈值在1.10元以上的則只有易方達平穩(wěn)增長。
而54家封閉式基金截至2004年12月23日,凈值在1.00元以下的共有30家,占55.56%,其中凈值在0.90元以下的有11家。不過同開放式基金相比,封閉式基金凈值在1.10元以上的有8家,前三名為基金科匯,1.3986元;基金科翔,1.2504元;基金科瑞,1.1969元。他們的利潤主要產(chǎn)生于科網(wǎng)股行情中。
封閉式基金如果不是封閉期的限制,排名靠后的幾家恐怕已被基金持有人贖回得差不多了。而比較封閉式基金與開放式基金,發(fā)現(xiàn)開放式基金做得好的不多,封閉式基金凈值高的相對更明顯。這正是開放式基金經(jīng)常要面臨贖回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基金同券商、超級民營機構主力、信托主力、個人大戶莊家等前主力有什么差別的話,就是他們沒有像個人大戶莊家那樣透支,也沒有陷入委托理財、國債回購或其他高息籌資的漩渦之中。另外,當基金在某一股票上虧損到一定幅度時,往往會強行平倉,這對基金的本金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在股市長期的下跌中,開放式基金容易遭受投資者贖回。大盤如果再大跌,或者如果明后年行情依舊低迷的話,那些凈值較低的開放式基金,能夠成功抵擋住贖回的風潮嗎?或者即使行情不再低迷,可那些在市場上做不好的基金,最終仍難擺脫被市場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