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的生活多么糟糕,不論你的處境多么險惡,你仍然有很多優(yōu)勢沒有利用,有很多資源沒有挖掘。糟糕的往往不是你的處境,而是你面對處境的心情。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任何人都會發(fā)現,再惡劣的環(huán)境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壞,資源就在我們的附近。
我們現在一提起日本,自然想到,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雖然只有1億多人口,但是國內生產總值卻達到4.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萬美元,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高科技產品均出自日本。這些信息常常掛在我們的嘴上,可是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卻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日本的生存環(huán)境和資源。日本國土狹窄,活火山遍布全境,地震頻仍,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1%,除了煤和鋅有少量的儲量以外,幾乎所有的資源都要依靠進口。
那么,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惡劣、資源匱乏的地方,是一種什么力量讓日本崛起的呢?
事實上,在1868年以前,日本的德川幕府時代,也如同我們的清代,采取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直到 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才漸漸發(fā)展起來。但是二戰(zhàn)又把它元氣大傷。在1950年前后,日本進行了一個舉國大討論,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應該怎樣發(fā)展?經過這樣一個舉國上下的自省自察,日本人認識到,沒有資源就是資源,資源就在附近,就在自己的手上。沒有資源,就不發(fā)展以消耗資源為基礎的工業(yè),確定了以不需要資源為前提的“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
就是這個以不消耗自然資源為前提的“貿易立國”策略,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把一個滿目瘡痍、資源匱乏的國家推向了世界的顛峰。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的資源就在附近、就在自己手中的資源理論。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的新加坡、荷蘭、丹麥還有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都從沒有資源的環(huán)境中找到了可貴的資源,使之成為自己發(fā)展強大的工具。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和民族與上述國家和地區(qū)一樣資源匱乏,但是這些地方千百年來依然貧窮落后,它們在強調自己落后的理由時,說的往往是自己資源匱乏。
具體到一個人的例子就更多了。曾經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民工到一個博士家里裝修房子,卻意外發(fā)現這個博士是自己的小學同學??吹讲┦考依飳挸ǖ姆孔雍秃廊A的家具,民工很自卑地對同伴說,當時自己家里窮,上不起學,所以沒有考大學。但是他卻不知道,博士當時的情況是父親病故、母親癱瘓在床,自己是靠村里的鄉(xiāng)親救濟才讀完中學的。博士當時的惟一資源就是自己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
資源就在附近,就在我們的案頭上,就在我們的汗水里,資源就在我們自己的雙手里。不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具體的脆弱的人,只要去想,辦法就一定會有,資源就一定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