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怕熱的大蜘蛛,可以在沙丘里挖出一個圓柱形的深井。井深達40厘米,蜘蛛在井口織一張密密的網擋住了陽光,它便躲在井下納涼。
沙漠中有一種蝰蛇,到了夏天時,便把整個身子鉆入沙土中隱藏起來,沙面上只露出眼睛。在沙土中,它一面避暑,一面等待獵物送上門來。
南非有一種樹魚,每到赤日似火燒的夏天,便爬上樹杈的陰面,睡上一個多月,度過酷暑。
在非洲的一些河流和湖泊里,生活著一種肺魚。夏季酷日把河湖中的水曬干以后,肺魚得不到水,為了抗旱和躲避高溫天氣,便鉆進淤泥,將身體縮成一團,像蠶作繭,肺魚就在這里夏眠三四個月,雨季一到就出來活動了。
盛夏一到,非洲大沙漠的蝸牛便縮進殼里,鉆到沙礫中藏起來睡大覺,天氣一轉涼爽,便爬出來活動。
每到夏季,海參的食物——海底小生物都要到海面繁殖后代,海參無食物可吃,只得整日睡覺,以度饑荒。
蜜峰到了夏天,工蜂就得增加一項任務。如果你在夏天仔細聽聽蜂巢里有什么聲音,便能聽到連續(xù)不斷的咝咝聲。為了使蜂巢內部減暑降溫,并使巢內空氣保持新鮮,工蜂必須不停地工作,用高速度鼓動翅膀,把濁氣扇出,又把新鮮空氣扇進去。翅膀扇動的速度非常高,因此我們竟看不清它們的翅膀,只看見工蜂背上一層灰色的薄霧。要是在這個時候點一枝小蠟燭靠近蜂巢,燭火會立刻被撲滅,因為有一股強大的氣流在蜂巢附近流動。
也許你會問,一些較大型動物避暑恐怕要困難一些吧?其實也不盡然。
狗在悶熱的夏天,總是把舌頭伸出了口外,原來狗是用舌頭來幫助散發(fā)體內的熱量,調節(jié)體溫的。非洲還有一種夏眠狗,在“三伏”天里,總是找一個涼爽的避暑地,一覺睡它20多天哩!非洲東南部的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箭豬,以蚯蚓為食。到了炎夏,蚯蚓幾乎絕跡,箭豬只得夏眠,熬過這段艱苦階段,直到夏天過去,才醒來覓食吃。
澳大利亞沙漠中陽光灼人,袋鼠找不到可以躲太陽的遮蔽物,便一個一個地站在電線桿的陰影處,一直等到太陽下山才離去。
如果說大部分動物靠降低自己和周圍的溫度來避暑的話,駱駝則不然。為了抗高溫,它有一個妙法:升高體溫,使體溫超過氣溫。當駱駝的體溫超過41℃時,駱駝便不會出汗,體內的水分消耗減少了,等到晚間天氣涼爽后,駱駝的體溫再降下來。
丁曉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