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從南站送完朋友回來,給凱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下著小雨的中午,車廂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橋頭站,上來了一對殘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個盲人,而他不到十歲的兒子呢,則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東西。父親在小男孩的牽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著走到車廂中央。當車子繼續(xù)緩緩地往前開時,小男孩開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們好,我的名字叫湯姆,下面我唱幾首歌給大家聽。”
接著,小男孩用電子琴自彈自唱起來,電子琴音質很一般,但孩子的歌聲卻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唱完了幾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車廂頭,開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沒有托著盤子,也沒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邊,叫一聲“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兒。乘客們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一個人都裝出不明白的樣子,或干脆扭頭看車窗外面……
當小男孩小手空空走到車廂尾時,瑪利亞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尖聲大嚷起來:“真不知怎么搞的,紐約的乞丐這么多,連車上都有?”
這一下,幾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這對殘疾父子倆身上。沒想到,小男孩竟表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冷峻,一字一頓地說:“女士,你說錯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賣唱?!?/p>
車廂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剎那間都生動起來。有人帶頭鼓起了掌,然后,是掌聲一片。
說到這里時,瑪利亞眼里有晶瑩的淚花在閃爍,她的聲音變得很低沉:“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卻在頑強不屈地承受著生命給予他的考驗,我們怎么能說他是乞丐呢?”
瑪利亞的敘述,讓凱蒂的眼睛也濕潤了。不久,凱蒂有事經過廣場,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在拉小提琴,她一眼就看出,他就是瑪利亞提過的那個在車上賣唱的孩子。
懷著完全沒有施舍的心態(tài),凱蒂彎下腰,把微薄的錢幣鄭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凱蒂相信同時伴隨的,還有一個沉甸甸的信念——人生無乞丐。
(何小于薦自《愛情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