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吉林省吉林市文廟博物館剛剛舉行完隆重的祭孔典禮,又舉辦了王德森個人手編古塔藝術展。當筆者慕名來到這“微縮中國名塔園”中,望著100多座瑰奇絢麗、玲瓏精巧、姿態(tài)各異的繩編中國名塔,不由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在人們眼里司空見慣的又細又軟又不值錢的五顏六色的尼龍繩,在王德森的手里怎么就變成了精致的中國名塔?
放飛夢想:“豬蹄扣”啟發(fā)了他藝術的靈感
年近60的王德森出生在吉林市永吉縣土城子鄉(xiāng)漁樓村。他并不精于干農(nóng)活,卻受村里人和家人影響,從小就喜歡編農(nóng)用品,席簍子、涼帽、土籃子等,編得像模像樣。
1986年秋天,王德森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用繩子編的一個小葫蘆十分精巧耐看,便向朋友要來?;氐郊遥醯律弥莻€葫蘆琢磨了半天,不—會,竟試著用毛線也編成了一個葫蘆??墒蔷o度、硬度都不夠,沒有朋友編得美觀。他接著編了好幾個,一個比一個好。編完他拿去送給親友,大家都喜歡,夸他心靈手巧。
有一天,王德森在一本畫冊上看到一個圖片,圖片上的一座塔上掛著兩個小葫蘆,非常討人喜愛,王德森忍不住照著編起來??墒菆D片上面的塔卻把他難住了,過去他從未用繩子編過塔。毛線編葫蘆可以,但編塔就不行,因為毛線太軟。王德森馬上想到了尼龍線繩質(zhì)地比較硬??僧敃r市面上很少有賣尼龍線的。就是有,家里窮,也沒錢買。王德森只好將家里有尼龍線料的襪子和線衣一點點拆下來。尼龍襪子上的線非常細,拆起來十分困難。王德森時常是拆了接,接了再拆。有時自家的尼龍線顏色不全,王德森就去鄰居家要穿壞的舊襪子,直到把所需顏色的尼龍線攢夠為止。他將這些細尼龍線搓在一起變粗。后來,王德森用剃須刀改裝成搓線的工具,大大加快了搓線速度。一個多月后,他終于攢足編塔的尼龍繩,兩手都搓出了一層厚厚的繭子。
那是個寒冷的冬天,王德森在別人打撲克玩麻將的時候,開始第一次用尼龍繩編塔。他照著那個畫冊,一點一點地編,完全只靠自己摸索。他照著過去編葫蘆的編扣法編出塔的第一層后,感覺塔身松松垮垮,棱角也不鮮明。王德森一遍遍琢磨,也沒找出原因。后來他在家里抓豬時猛然發(fā)現(xiàn),抓豬用的那個“豬蹄扣”正是豬越掙扎扣就越緊。編塔就需要越緊越好,他欣喜若狂,馬上回家反復試驗,這次他從上往下編,從一根繩開始逐漸加繩,果然在編出了三層后塔身竟直直地立住了!1987年年底,王德森終于把畫冊上的那個六角塔編完了。白色的塔身,塔身九層,塔高不過50多厘米。幾個月后,他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將這座塔作為賀禮送給朋友,贏得了所有參加婚禮客人的贊賞。朋友的稱贊更增加了王德森的信心。
追逐夢想:繩塔結起生活和藝術之門
2000年3月,王德森舉家遷到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為了生計,王德森什么活都干過:裝卸工、打雜、擺攤、跑車等等。不幸的是,有一天王德森騎車過馬路時,被一輛出租車撞倒,造成嚴重的鎖骨骨折,連起床翻身都困難,只好在家里休養(yǎng)。可一家人還等著吃飯呢。他一咬牙,帶著尚未痊愈的傷口“重操舊業(yè)”,編織繩塔。脖子不能動就用嘴咬。就這樣,在休養(yǎng)的4個月里,王德森共編完了兩個“繩塔”。
那時,3個孩子都在讀書,家里又沒有固定收入,能賣的家當都賣了。無奈之下,王德森只好拿著自己編的繩塔去賣。可他在佳木斯市擺了好幾天,竟無人問津。一個好心人讓他到綏芬河市去賣,那里過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外國人非常多。
于是,王德森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了綏芬河港口。擺了七八天,仍然沒人買。第十天晚上,就在王德森心灰意懶時,一個50多歲的俄羅斯人走到他身旁。與俄羅斯人同來的翻譯告訴王德森,俄羅斯人說他的塔編得既精致典雅,美觀大方,又極富工藝價值。經(jīng)過雙方幾番討價還價,最后以2000元成交。拿到自己編的“繩塔”賺到的第一筆錢,王德森高興得差點要蹦起來!
這時,一位老人走到王德森的身旁,告訴他繩塔可以編織得更有工藝價值。這位老人25歲起就開始當采購員,差不多走遍了全國各地,但從沒見過像王德森這樣用尼龍繩編織寶塔的手藝。他說:“你這種手工藝品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但也有不足。比如,你編的塔沒有門,這就遜色不少。今后,你要編塔就得編中國名塔,如杭州六合塔、西安大雁塔等。要想編得像,就得去實地考察。要是你能編上100個中國名塔,到一個非常有名的旅游景點去賣,肯定會很值錢?!?/p>
老人的指點讓王德森茅塞頓開。但王德森知道,要想實地考察中國名塔,就要走遍全國的名山大川,必須先賺錢才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于是他一邊努力打工賺錢,一邊在打工之余抓緊時間編一些普通的亭塔樓閣等,既練習手藝,也可以靠此維持生活。
實現(xiàn)夢想:“名塔園“凝聚他半生心血
2003年春,王德森獨自一人回到吉林,成立了“王記繩藝工作室”,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為了傳播和推廣繩塔藝術,他還辦了繩藝學習班,招收了40多名下崗女工。在他的指導下編塔。為了生活,也為了拓展自己的創(chuàng)作視野,他在編塔之余也編了許多其他工藝品,比如:繩編壁畫、古代人物、動物等等,很受歡迎。王德森帶著自己的5件“繩塔”作品和一件“繩編壁畫”參加了中國·吉林第一屆藝術博覽會。博覽會上,他的這些繩編作品得到參會者的普遍贊賞,稱之為“中華一絕”。這對王德森是一個極大鼓舞。
2003年7月,王德森為確保他的繩塔永遠是獨一無二的,給“繩塔”申報了專利和注冊了商標。2005年3月,王德森的繩編古塔工藝終于獲得了國家專利局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這在吉林省內(nèi)諸多的工藝品中也是唯一一個。
有了積蓄,兒子也有了工作,他的壓力減輕不少。于是,他開始到全國各地有名塔的名勝古跡進行實地采風考察。
王德森實地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杭州六合塔。杭州有王德森一直向往的“百塔園”,那里展出的都是中國名塔的模型。他覺得塔與塔之間的差別只不過是大小而已。可當他走進“百塔園”之后,就有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數(shù)百件形狀逼真、姿態(tài)各異的中國古塔模型徹底地顛覆了他的自信心。王德森像一個教徒到了圣地一樣,拿著照相機把每—個塔的不同角度都用鏡頭記錄下來。
回到吉林,王德森開始研究其他樣式塔的編法。他越發(fā)感到人的眼界、境界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在去杭州之后,又先后奔赴北京、陜西、河南、新疆、云南、江蘇等3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00多個城市,考察古塔的造型、格局、模式。到2005年10月,王德森3年多時間花去了自己積攢下來的近20萬元!就連給小兒子結婚用的錢也被他用在了采風考察和“繩塔”編織上。
如今,王德森已編出中國名塔141座。他告訴筆者,再有一年時間就可以將中國有定論的186座名塔全部編完。屆時他將在上?;蛏钲诮ㄔO一座“名塔園”,舉辦一次全國性的中國名塔藝術展。2004年7月在第三屆中國吉林工藝美術博覽會上,他的作品被評為金獎,并被吉林市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授予“民間工藝家”的稱號。
已邁花甲的王德森遠遠不會停下。他還有一個夢想:將全世界各地的名塔都一一地編出來,讓中國的“繩塔”藝術真正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