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里隨處可見的巴掌大的一塊泥巴卻能賣上幾十塊錢,也許誰都不會相信。然而,魏曉玉做到了。
魏曉玉原本只是一個在重慶打工的普通保姆,然而,她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孩子們愿意玩泥巴這一商機,三年下來,她靠賣泥巴凈賺了20萬元。
今年35歲的魏曉玉出生于四川省南部一個普通農(nóng)家。2000年,魏曉玉來到重慶當保姆,看護一個4歲的小女孩薇薇。薇薇特愛玩泥巴,魏曉玉就教她用泥巴做各種形態(tài)的動植物。
不久,薇薇上了幼兒園,常帶著魏曉玉捏的小泥人去上學。幼兒園的小朋友看了十分喜歡,紛紛央求魏曉玉也為他們做個小泥人。魏曉玉心中一動,小孩子這樣喜歡小泥人,我何不試試做些小泥人來賣呢?于是,她弄來泥土,做成泥人、泥狗,帶到幼兒園門口賣,結果一下子賣出了13個。魏曉玉高興壞了,可是沒幾天就沒有小朋友買了。原來,小朋友認為泥巴做的東西沒有其他玩具好玩,而且,泥巴干了就有裂縫,很不好看。
魏曉玉心里納悶:為什么其他小朋友玩一天兩天就厭倦了,而薇薇玩了那么久還興趣盎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他小朋友玩的是現(xiàn)成的泥人,而薇薇是自己用泥巴做泥人。自己動手做泥人是一種創(chuàng)造,薇薇可以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找到樂趣。
魏曉玉決定要開一家“泥巴”店。她毅然拿出所有的積蓄,以1000元的月租金租了一個小店面。小店附近有兩所學校。2001年1月,這間名為“泥藝泥趣”的店鋪開張了。但是一個月下來,扣除房租等費用,魏曉玉不但沒賺到錢,反而虧了近400元錢。但她仍堅信生意總會好起來的。
通過調(diào)查,魏曉玉得知小店虧損的原因在于:一是泥巴顏色單調(diào);二是泥巴做的東西晾干后易裂易斷,不好保存。
為解決以上兩大難題,魏曉玉果斷地將店鋪關了門,然后到各建筑工地和郊外找到了黃色、褐色、灰色等不同顏色的泥土,然后將它們碾細、摻和、調(diào)配,做出了多種顏色的泥巴。這些泥巴可用來制作泥畫。為克服泥巴易干裂的缺點,魏曉玉嘗試往泥巴里摻入適量的植物油和黏合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實驗,一種不易干燥、開裂的畫泥終于誕生了!她又在原有的泥巴里加入適量的染料,這樣一來,畫泥的顏色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有大紅、黝黑、雪白、湖藍、靛青、橘黃、草綠等29種顏色。
懷著成功后的喜悅,魏曉玉一口氣做出了250公斤畫泥,她將不同顏色的畫泥分別用小塑料袋包裝好,100克一袋,售價為1.5元/袋。
終于,停業(yè)兩個多月的小店又重新開張了,魏曉玉將店名改為“畫泥畫廊”。小店一開張,立即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學生。這些學生都喜歡到魏曉玉的店里來買上幾袋畫泥,滿足一下自己創(chuàng)作的欲望。一時間,小店生意十分火爆,很快,250公斤畫泥就銷售一空。
一個月下來,魏曉玉一算賬,除去房租、成本等費用,畫泥畫廊凈賺近5000元。她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干勁兒更大了。現(xiàn)在,她正在考慮開兩家分店,進一步將生意做大。(安徽張沙)
編后語:人生不是缺少機會,而是缺少創(chuàng)造。勇于創(chuàng)造的魏曉玉成就了用泥巴賺錢的神話。編發(fā)本文的用意不是讓大家都去做泥巴生意,只是提供一種思維模式,讓每個人都能開發(fā)自己的思路,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早日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