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賞析】
這是晚唐詩人張喬寫的一首邊塞詩。此詩與中唐盛行的邊塞詩所不同的是:它沒有去歌頌戰(zhàn)爭,抒發(fā)立功的壯志,而是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苦難和征戍生活的艱辛,揭露軍中矛盾,批評黷武行動;也沒有去抒發(fā)將士(包括詩人自身)思鄉(xiāng)的情緒,而是描繪出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景象,反映出邊疆人民團結(jié)和睦的理想的生活圖景。
首聯(lián)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清秋時節(jié)的畫面,雖說是在邊境,卻看不到報警的“狼煙”,更聽不到拼殺的吶喊;有的是“戍樓”上的士兵吹著嘹亮悅耳的“調(diào)角”(古代軍中樂器),其聲四處蕩漾,令人心曠神怡。一個“斷”字,大有吹角獨占秋空之意。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邊塞軍旅生活圖??!
頷聯(lián)“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二句,以實就虛,以虛寫實,相得益彰?!扒嘹!敝笣h朝王昭君之墓,這是實寫。讀此,不禁使我們想起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詩句,那是在歌頌淳樸可愛、美麗無比的漢家女為國為民的大義之舉。昭君為和親歇戰(zhàn),一去匈奴并永遠留在北方流沙之地,唯獨她的墓上可見草色青青。詩中既傳達出惋惜之情,又寄予了怨恨;而《書邊事》中詩人卻以“春風”虛寫,寄托了漢朝與匈奴人民間的和美之深情。昭君墓與“梁州”一東一西遙遙相對:王昭君“青?!保嗖菀廊?;梁州古城,白日西沉。好一派寧靜宜人的景象!
頸聯(lián)中“大漠”對“窮邊”,“兵阻”對“客游”,這是實寫。雖在邊關地區(qū),卻沒有戎馬倥傯,沒有短兵相接。因無蕃兵阻撓,所以才有游客自由往來。這種幸福安寧的邊疆生活場景,在詩人的筆下表現(xiàn)得是何等的情致綿邈。
尾聯(lián)由實就虛,發(fā)出詩人的一腔感慨:“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币馑际钦f,蕃邦如果能像似水的游客一樣,長久地心向南方,如水南流,那該多好?。∵@頗有點韓愈文風,單行素筆,直抒胸臆?!霸娧灾尽?,這里表現(xiàn)出的正是詩人熱愛和平,對民族間和睦相處、緊密團結(jié)的渴望。如果詩人能夠看到如今我國各民族大團結(jié)的美好景象,那么他一定會含笑九泉了。
總之,詩人借暢游邊塞,“書邊事”見聞、感想,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愿“邊事”平靜、生活安康的心聲。全詩虛實相生,意境高遠,成為晚唐時期“邊塞詩”中一朵瑰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