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2004年高考作文,我們會發(fā)現這樣幾個特點:
1、絕大多數題目是話題作文形式;
2、多數話題屬于動賓式并列關系型,較2003年的偏正式并列關系型有所變化。如“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等等;
3、材料內容多數屬于矛盾型,旨在讓考生在充滿矛盾的社會生活面前擦亮眼睛、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想法;
4、幾個變體依然是話題形式,比如上海、廣東、天津、福建、湖北等省市的單字單詞話題、寓意話題、材料話題等形式和2004年全國高考題相比有所變化,特別是福建、廣東、湖北的話題形式沒有走2003年的關系型老路,體現了穩(wěn)中有變的原則;
5、話題更貼近生活,體現了語文生活化的主題。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生活,帶有很強的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卷作文題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內轉向課外,引導學生注重讀書,注重思辨,抒發(fā)自己的見解,這對改變目前中學語文教學只注重課本知識的教授的現狀起了良好的導向作用,那種死讀書、視野狹窄、缺乏思想的人是不會寫出出色的文章的,所以福建卷作文題又有很好的區(qū)分度,學生境界高下、文采高低會涇渭分明。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廣泛讀書,開闊視野,密切關注社會生活,提高觀察能力、思辨能力、聯想想象能力等諸多思維素質和道德素質,做好課內外銜接這篇大文章,努力貫徹語文生活化的基本原則,從理性、人文、思維的角度訓練作文,搞好語文活動,學生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相信2004年的高考作文題會給中學語文以良好的導向,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向讀書要質量,向生活要質量,向思辨要質量;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改變那種只重視講讀灌輸、課型單一的不良傾向,要讓我們的語文課豐富起來。世界有多豐富,語文就會有多豐富;生活有多精彩,語文就會有多精彩;人生有千姿百態(tài),語文就會有千姿百態(tài)。
二、2005年高考作文趨向預測
作文是高考語文必爭之地,把握準作文命題趨向對高考語文至關重要,通過以上對2004年高考作文的分析可知,作文命題大致趨向為:
1、今后高考會繼續(xù)“話題作文”的形式,可能不止一個話題,會給出幾個話題,讓考生任選其一。
不僅如此,話題的提出也可能不是材料,而是提示語。如2003年的上海作文試題:“雜”的含義很多,有褒有貶,請聯系生命或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以“雜”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1000字左右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2003年的北京作文試題:無論在個人經歷中,還是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令人難忘的轉折,對此你一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請以“轉折”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這樣會避免材料對考生的不良影響,有利于學生單刀直入地去立意作文。2004年上海高考作文話題為“忙”,可見這種趨勢。
2、淡化文體要求,注重發(fā)散思維。
近幾年作文命題方式以“話題作文”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求異思維的能力。命題者力求讓每一位考生都有話說,一個問題可以從好幾個方面去看,相對地去看,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見(但必須符合題意);文體更加自由靈活,記敘、議論等常見文體可以寫,小小說、散文、寓言故事可以寫,戲劇、詩歌還可以寫。
3、降低作文審題的難度,發(fā)揮考生個性。
以往的材料作文往往由于審題原因,致使考生誤入歧途,因跑題而導致作文分數偏低。近幾年作文命題降低了審題難度,讓每位考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潛在優(yōu)勢,真正做到了考“寫作”,而不是考“審題”。
4、由過去的重格重體轉向重情重文。
以往作文從命題的角度就框定了考生寫作的文體,而且以格式和體裁作為主要的考查點;而近幾年的作文要求及評分標準都轉向重情重文。重情,就是注重考生感情的抒發(fā),注重考生的個性與人性,發(fā)揮個人的內在智力與潛能;重文,就是注重文采和個性化的語言。
5、賦分值不會變。
如果賦分值變化,那將波及整個卷面的設置布局,各題分值的再分配;影響到中學語文課程的改革。這樣看來,作文的賦分值不可能變化。
6、注意以下幾個話題范圍。
(1)美好的感情(親情、友情)和幸福體驗。
(2)理想信念。怎樣樹立自己的理想,青年人應該有怎樣的理想,怎樣實現理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怎樣克服等,頌揚自強不息、不懈追求的精神。
(3)頌揚愛、理解、尊重與寬容。
(4)科學的思維方法,思辨價值取向,生活信仰,處世態(tài)度。
(5)呼喚社會責任感與法律意識。
(6)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與現代人格的培養(yǎng)。
(7)人與環(huán)境。
(8)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9)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