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文學評論界風行“闡釋學”。當代文學批評家王岳川先生在近作《經(jīng)典閑讀》中,談及三國時期謀士們被任用時的微妙心態(tài),用“闡釋的焦慮”加以概括,可謂準確精辟。不過我倒覺得:“闡釋的焦慮”這一短語用來表現(xiàn)中學生進行議論文構(gòu)思時的心理狀態(tài),更是恰到好處——一拿起論題,頭腦里或者思緒萬千,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或者除了有幾句陳詞濫調(diào)之外,似乎再沒有別的東西了,觀點展不開,理不順,話題闡釋難以深入,甚至文章的字數(shù)也湊不夠,奈何?
所以必須消解掉“闡釋的焦慮”。
首先信筆涂鴉,尋找感覺。焦慮時刻,思維必然是雜亂無章的,強行梳理只會忙中添亂,徒增煩惱,不如干脆順其自然,拿出三五張白紙,隨手在紙上寫寫畫畫。只要是心中所思所感所悟,不管對錯與否,不管有用與否,不必考慮行文章法、語言組織,更不必考慮邏輯推理,盡量把心中想到的一古腦兒地宣泄在紙上。如果心中閃現(xiàn)出佳句好詞,也不必考慮是否用得上,先寫下來備用。當然,此“信筆涂鴉”并非完全毫無目的,而是指降低思維難度,不必考慮全文的構(gòu)建把握,只是散亂地考慮某個寫作局部,這樣可以在比較輕松的寫寫畫畫中初步走出焦慮的心境,找到寫作的感覺。
其次隨便翻閱,觸發(fā)靈感。如果你平時比較勤奮,注意積累,做過資料卡片,或者寫過讀書筆記、摘抄之類的,則比較方便,拿出來翻閱,一定會尋找到“闡釋”的突破口。當然,大多數(shù)人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這問題也不大,我介紹的方法就是隨意找一堆書瀏覽,在翻閱中思索、整理思路,尋找可用之物,快速汲取養(yǎng)分,觸發(fā)靈感。書的選擇很隨意,只要思想性較強,語言較精辟的即可。
文化是相通的,許多看似迥異的理論中蘊涵著息息相關(guān)的契合點,因此開卷有益,只要翻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時,不能偷懶,應迅速把讀書所感記錄下來,把那些你覺得可能用上的語句甚至篇章不厭其煩地全部抄錄備用。我個人認為:翻閱引用的內(nèi)容與寫作論題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效果更佳。引用內(nèi)容不是寫作論題范圍內(nèi)的,這樣你的理論和材料就會與讀者產(chǎn)生“疏離”的陌生感,按照“距離產(chǎn)生美”的原理,“疏離”產(chǎn)生新意,這不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嗎?(當然前提必須是借用的事物合乎寫作要求)至少不會有人認為你人云亦云,滿篇陳詞濫調(diào)。
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有了足夠的理論與材料儲備,對論題的闡釋就進入到構(gòu)思成文階段。議論文比較實用的構(gòu)思技法有很多:
箭頭標志法。把所寫內(nèi)容,用最簡潔的文字,用一句話、一個短語列出來,然后按寫作的先后順序,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排列好,再用箭頭將它們連接起來。這種方法簡便、快捷,便于操作。
板塊組裝法。先把準備好的材料觀點確定歸類,形成一個個板塊,然后將材料進行組裝。組裝時可縱式結(jié)構(gòu),即按時間或邏輯順序排列;也可橫式結(jié)構(gòu),即把材料并列組合。
冰糖葫蘆法。先尋找一根“竹簽”,即論題的切入點:文章的主題、行文線索;然后找到一個個的“冰糖葫蘆”,即一個個的分論點、論據(jù),把“葫蘆”按順序排好,最后用“竹簽”穿起來。當然其中要根據(jù)“竹簽”的需要,確定“葫蘆”的大小與多少。
尋根究底法。從文章立意出發(fā),向縱深發(fā)問,自問自答,有層次、有條理地把話題闡釋明了。
此外,議論文構(gòu)思技法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在平時的作文練習中自己摸索總結(jié)。
其實構(gòu)思技法很簡單,一學即會,而構(gòu)思的前兩個準備階段才是關(guān)鍵所在,沒有米,有巧婦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要想比較有效地消解掉“闡釋的焦慮”,最佳辦法還是平時多積累,多感悟,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