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充當(dāng)文言虛詞時讀作“xiāng”,有兩個義項:①副詞,表示雙方彼此對待關(guān)系時,譯成“互相”。如: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北硎颈舜碎g相交替的關(guān)系時,譯成“遞相”。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父子相傳。”②代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或從單方面發(fā)出,而非互相的關(guān)系。如:《孔雀東南飛》:“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逼渲械诙€義項就屬于一種比較特殊的用法,正如上例,由于“相”所處的位置是在動詞的前面,很多學(xué)生會把它翻譯成副詞“互相”,而實際上它是代詞,是一種賓語前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依然有這種用法。如:“實不相瞞”“好言相勸”等。在翻譯時如果不知道此用法就往往會出錯,比如唐代詩人賀之章的名篇《回鄉(xiāng)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此處的“相”字如果翻譯成“互相”是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的,而如果知道“相”的第二種用法,那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見”充當(dāng)文言虛詞時讀作“jiàn”,也有兩個義項:①表示被動,相當(dāng)于“被”。如《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見保。”《荊軻刺秦王》中“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雹诜旁趧釉~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冀:希望。君實:司馬光。或:或許。恕:原諒)《孔雀東南飛》:“君既若見錄?!爆F(xiàn)代漢語中的熟語“見告”(告知我)“見教”(指教我)“見諒”(原諒我)“見示”(指示我)等都是沿襲了這種用法。應(yīng)該說,這兩種用法都比較特殊。如果不能正確掌握,就會成為理解文言文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