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盼盼和園園還在談著剛才的語文課。
園園:學習了《霧凇》這一課,我明白了,美呀,在動靜結合中。
盼盼:能具體說說嗎?
園園翻開語文書,聲情并茂地讀了起來——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盼盼:這不是寫霧凇的形成嗎?
園園:說得對!這些句子寫出了霧凇動態(tài)的變化。你看,作者把霧凇逐漸形成的全過程寫得很清楚,“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以及“最初……逐漸……最后……”讓我們知道了霧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輕輕的,是很美的。“淹沒了”、“模糊了”、“蒸騰的”、“像銀線”、“變成銀條”、“全都是銀松雪柳”這些詞語,也很準確、很美,使人讀了就仿佛看到了霧凇逐漸形成時的美麗景象。
盼盼:你講得真好!剛才你講的是夜幕降臨時霧凇形成的神奇過程,是動態(tài)的。老師說過,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對景物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描寫總是同時兼顧的。
園園:是的,這篇文章就有靜態(tài)描寫。
盼盼接過課本讀起來——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盼盼:對。這句話是靜態(tài)描寫。陽光下的霧凇潔白晶瑩、綴滿枝頭。寫得迷人極了。
兩個好朋友就這樣一邊走著,一邊還在研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