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古詩,應(yīng)該怎樣讀?爛熟于“口”的詩歌你是不是爛熟于“心”?今年的“詩心一瓣”,福建南平特級教師蔡偉潭先生帶我們一起重溫那些耳熟能詳?shù)男≡?,希望通過這個欄目能給你一點(diǎn)小小的啟發(fā)。
(編 者)
此詩婦孺皆知,流傳極廣。人們甚至有理由推測,此后以“杏花村”命名的酒家餐館,其源蓋出于此。至于騷人墨客,吟詩弄詞,在杜牧之后,牽扯到杏花,諸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之類,并不乏見。民間公認(rèn)的才子唐伯虎之詩“燕子歸來杏子花,紅橋低影綠池斜。清明時節(jié)斜陽里,個個行人問酒家”,幾乎就是杜牧詩意的翻版了。再看《紅樓夢》,在第十七回里,大觀園落成之后,賈政帶著賈珍、寶玉及眾清客,到處巡視題名時,有一處村舍因種有幾株杏花,清客們便提議用“杏花村”,豈知寶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則俗陋不堪了?!币蚨捎昧恕暗鞠愦濉敝?。可見杜牧此詩影響之大,真可說是“杜公留句后,遂成千古名”了。
而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沒用,通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何以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跨越時空的魅力?
讀詩,是要利用想象和聯(lián)想的,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詩歌的跳躍性,使得文本留下了很多空白,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間,是要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去填補(bǔ)的,而正是這種“填補(bǔ)”,才有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和共鳴。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p>
清明的一點(diǎn)小雨,為什么就“斷魂”?我們姑且推想,清明時節(jié),春雨綿綿,盡管它不像淅淅瀝瀝的秋雨那樣使人傷感,又不如瓢潑如注的夏雨那樣叫人狼狽,但對于外出孤身趕路的“行人”來說,弄得衣衫盡濕,前途凄迷,也難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靶腥恕?,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在古代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qiáng)烈的、可是又并非明白地表現(xiàn)在外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fēng)俗中,清明節(jié)是一個色彩情調(diào)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親友團(tuán)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滋味是復(fù)雜的,偏偏又遇上細(xì)雨紛紛,衣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
我們再揣摩一下“紛紛”,從字面上看,這“紛紛”無疑是形容那春雨的,可認(rèn)真推敲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止于此,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它還在隱約透露著這位雨中行路人的心情。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有不少心事,更兼身在雨絲風(fēng)片之中,冒雨攆行,那心境更是加倍凄迷紛亂了。因而,“紛紛”是形容春雨,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就是為了形容情緒——景即是情。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
為何要尋酒家?我們揣摩一下“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想法:尋一家小酒店,一來歇歇腳,二來小飲三兩杯,解解料峭的春寒,烘烘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牧童遙指杏花村”,從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又是上一句“借問”的賓語——它補(bǔ)足了上一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遙指”為答復(fù),比答話還要鮮活有力。
“遙”,字面的意思是遠(yuǎn)。它遠(yuǎn)還是不遠(yuǎn)?這就是詩歌跳躍的空間,若距離遙遠(yuǎn),就難以發(fā)生藝術(shù)聯(lián)系;若就在眼前,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其妙就在不遠(yuǎn)不近之間。詩只寫到“牧童遙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再不多費(fèi)一句話。剩下的,都賦予讀者去想象,這就是藝術(shù)的“有余不盡”。
此詩明白如話,清新自然,誰都看得懂,問題是詩中的“行人”是誰?詩人為何不明白交代人稱和人數(shù)?“杏花村”是確指還是虛擬?這就涉及到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問題,試想,如果詩人明白交代是他自己在趕路,那很容易把讀者推開,讓人認(rèn)為這不過是專屬于他一人的感受;如果詩人指出“行人”是其他人,進(jìn)一步就要交代那人是張三李四,則顯得過于呆板,大煞風(fēng)景,遠(yuǎn)不如寫成寬泛的“行人”、任憑讀者進(jìn)行自由的聯(lián)想為好。同樣,“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是指往這個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待雨中行路的客人?!@就是古典詩歌中人物和地域的模糊性。古代詩歌不特地點(diǎn)明人稱、人數(shù)和地域,這樣的淡化和虛化,則使得詩歌的情景韻味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適應(yīng)性,容易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jìn)入詩所描繪的境界。
《清明》看似隨手拈來,通俗易懂,卻在平淡中見清新,清新中見自然,時至今日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足見其生命力之強(qiáng)勁。
[相關(guān)鏈接]
崔顥的《長干行》“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痹娨夂芎唵危簾o邊的江面上有兩只偶然相逢的小船,開船的女子想知道對方是不是自己的同鄉(xiāng),便把船停下來,問對方家在哪里,并說自己住在橫塘??墒乔宕醴蛑u這首詩時說:“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币馑际钦f,短短的文字(20個字)所輻射出的意蘊(yùn),拓展得沒有邊際,文字沒有說出的都是它的旨意。在藝術(shù)的“有余不盡”上,你能試著簡單闡述一下它與杜牧的《清明》的相近之處嗎?另外從“無字處”你讀出了什么“意”了呢?
(參考思路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