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思南鄭軍中
陸 游
五丈原頭刁斗聲,秋風又到亞夫營。
昔如埋劍常思出,今作閑云不計程。
盛事何由觀北伐,后人誰可繼西平?
眼昏不奈陳編得,挑盡殘燈不肯明。
陸游81歲時念及壯年從軍南鄭時的生活,寫作此詩,表達其期望北伐的心情與無法報國的憂憤。詩以《秋夜思南鄭軍中》為題,其中的“思”字不僅是聯(lián)系“秋夜”同“南鄭軍中”的紐帶,而且是貫徹全詩的靈魂。因而只要抓住這個“思”字,就不難探得作者的立意。
這首詩一二句用“秋風”暗點“秋夜”,用“五丈原”“亞夫營”暗點“南鄭軍中”。句中雖未出現(xiàn)“思”字,但南鄭軍中生活的真切再現(xiàn),憑借的卻正是作者“思”得入神時所產生的感覺,詩一開篇即運用兩個典故,強烈地顯示了作者同南鄭的特殊關系。五丈原在今陜西岐山縣南,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zhàn),曾屯兵于此。亞夫營即細柳營,在長安西不遠處,漢將周亞夫曾駐兵細柳,軍令整肅,漢文帝稱之為“真將軍”。作者曾到過大散關,并未到過五丈原和細柳,首聯(lián)兩句全是想象之筆,用以表現(xiàn)詩人的理想和愿望。
然而南鄭的一切畢竟成了過去?!拔羧缏駝ΤK汲觯褡鏖e云不計程?!痹娙说摹八肌庇只氐浆F(xiàn)實:這里用這兩個典故說明不同的情境:壯年時意氣風發(fā),如同埋劍思破土而出,以獲重用;而老年罷官居家,則如閑云飄浮無所作為。今昔對比,感慨良深,表達了多少怨憤與不平!埋劍,用雷煥典。西晉時斗、牛二宿之間常有紫氣。雷煥任豐城(今屬江西)令,在豐城地下挖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閑云,用貫休典。貫休獻詩給吳越王錢謬,錢謬要求將詩中“一劍霜寒十四州”的“十四州”改為“四十州”,貫休說:州也難添,詩也難改,我是“閑云孤鶴”,哪兒的天空不能飛?于是離開了錢謬。陸游在這里自稱“閑云”,當然含有對朝廷的失望之意?!安挥嫵獭毖a足“閑”字:任其飄浮,無法計程。此雖兩句,然詩情“往復頓挫”(方東樹《昭昧詹言》),“變境亦多”(《今體詩鈔序目》)。
第三聯(lián)中作者的詩“思”再一次騰躍,由昔日南鄭轉到“思”今日的朝中之人。西平,唐將軍李晟曾平服朱叛亂,收復長安,被封為西平郡王。陸游此詩作于開禧元年(1205),當時南宋朝廷正積極準備北伐。次年五月,宋帝下詔伐金。陸游對此事是積極支持的。因而這兩句以西平王來期待朝廷北伐的將領,詩句流露了急切盼望的心情。
不過,即使朝廷能夠收回失地,自己無力參與,也終是憾事。尾聯(lián)以年老反襯南鄭生活可思不可得,頗露悲涼之意。“眼昏”唯伴“陳編”,這是“匹馬戍梁州”的陸游所不能忍耐的;嵌入“不奈”二字,則更見詩人壯心難耐之狀。末句以“燈”暗點“夜”,以“殘”“挑盡”“不肯明”多方渲染,點明“思”得久、“思”得切。
這首詩在藝術上,突出的特點是“用典”,全詩八句,用了五個典故?!坝玫洹弊鳛閿U大詩的內容、增強詩的表現(xiàn)力的重要手段,它能使作品簡潔含蓄,余韻盎然。但一詩連用數(shù)典,容易讓人覺得是“掉書袋”,有堆砌感,讀者如對典故不熟,又影響對詩歌的理解。這就要求詩人根據(jù)內容的需要,用得圓轉,貼切。陸游在《明日復理夢中作》云“詩到無人愛處工”,好詩是絕不迎合一般人的口味的。這首詩不僅謀篇多施波瀾,即使每一典故的使用、句子的鋪排也極盡變化。
例如:首句用“五丈原”起,似欲以視覺寫地,但接下來的卻是有節(jié)奏的“刁斗聲”。第二句以“秋風”起,我們才聞其聲,卻不料詩人反以“亞夫營”寫所見。第三句用“埋劍”的典故,一般是表述懷才不遇,然而這里所流露的卻是詩人的自豪。第四句說“閑云”,在悠閑之中所寄托的反而是不盡的憂傷。其中五丈原、亞夫營都是往長安的必經之地,西平王從朱手中奪回長安恰恰是作者當年所謀取的目標。這些典故,與詩中所寫的內容,除在意義上熨帖吻合之外,還考慮到地理位置上的互相關聯(lián),思路是很慎密的,非高手不能為之。
相關鏈接
“用典”中有一類叫“用事典”,即把歷史故事提煉成詩句用入詞中,以此來影射時事或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例如辛棄疾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借古諷今,批判了當時的掌權者冒險北伐、妄圖僥幸取勝的錯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想建功報國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憤心情。這個主旨,主要是通過四個影射現(xiàn)實的歷史故事表現(xiàn)出來的:
第一個是劉裕(寄奴)的故事。其幼時曾在京口一帶放過牛,后來兩次率軍北伐并一舉平定桓玄叛亂,滅晉建宋(南朝宋)。詞中概括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第二個是劉裕之子劉義隆(文帝)的故事。其因倉促北伐、大敗而歸。詞中概括為“元嘉(宋文帝年號)草草,封狼居胥(這又是用漢霍去病北擊匈奴,迫至狼居胥山,祭山而歸的故事,典中套典),贏得倉皇北顧。”
第三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故事。其擊敗劉宋北伐軍,追至長江邊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大肆祭慶。詞中概括為“可堪回首,佛貍祠(拓跋燾小名佛貍,行宮后來改為太祖廟,故稱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p>
最后用了廉頗的故事。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頗“一飯三遺矢”,趙王以為廉頗老了,終于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你能理解辛棄疾使用這四個典故的用意嗎?這樣用典有什么好處?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思路
第一個典故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對進行北伐收復中原的熱切期望。第二個典故借以表示不贊成朝廷的倉促北伐。第三個典故借以發(fā)泄對南宋統(tǒng)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復失地的不滿情緒。第四個典故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這首詞是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批評,因為不可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辛棄疾詞中四個典故都用得貼切、曉暢,是“用事典”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