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道關于過溝的問題。大致內(nèi)容是:春游時遇到一條水溝,不寬,但水渾濁,看不清深度。一里遠的地方,有一座小橋橫亙在溝上,老師的問題是:怎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溝的對岸?
同學們有的選擇奮力一跳,有的選擇挽起褲腿趟過去,有的說找一根木棍撐過去,還有的要找一塊木板搭在溝上走過去。而只有一名學生的回答與眾不同:他選擇的是拼命從站立點跑向那座橋,從橋上繞過去,再跑到站立的對岸。
同學們笑他癡傻,取笑他。老師卻沒有急于說明這些答案的對錯,他問這個繞橋而過的孩子為什么這樣選擇。孩子說:“跳,用力不夠可能掉進溝里,也可能落到溝邊的軟土上滑進溝里;挽起褲腿趟那不知深淺的水,讓人害怕;用木棍撐,一怕木棍短撐不起來跌入溝中,二怕?lián)纹鸬哪竟骱鋈徽蹟?;而在荒野里,是很難找到搭溝的木板的。因此,他選擇拼命地跑過去,這樣可能會累一些,時間長一些,但這樣過溝心里有底、踏實。”這名學生就是當年的我。
許多年過去了,身邊的一些人在投機取巧中落馬,在冒險激進中跌落,很年輕就背上了重重的處分和難以磨滅的黑印。當然,也有人在跳過溝的時候安全著陸,并且因為這一跳遠遠走在了我的前面,我卻感覺不到絲毫的羨慕和氣餒。還是那個答案,我繞過溝心里有底、踏實。
人生的過程,就是做人做事的過程,還是腳踏實地憑自己的力量繞過溝去好。
選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