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女王,在政治上幾乎毫無建樹,簡直乏善可陳,卻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好像她天生就是要作為一個戲劇人物,以激情瞬間燃燒而發(fā)出的耀眼光芒,驚諸世人,而那個甫一出生就加諸其身的尊貴稱號——蘇格蘭女王——倒顯得不過是為她的傳奇一生再添一筆濃墨重彩罷了。
的確,她身上包含太多的戲劇因素:有人說她是殺人犯,有人說她是殉難者,有人說她是愚蠢的陰謀家,有人說她是圣潔的戀愛者。非有斯蒂芬·茨威格這樣的傳記大家,就不能以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場、詳加考訂的史料證據(jù)、洞微燭幽的心理分析、形神必備的生花妙筆,還原那個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悲劇女王來。茨威格在這部傳記中再一次完美地展現(xiàn)了他善于把握時代風云,準確拿捏人物內(nèi)心世界,并將兩者巧妙融合的大師風范。
這個悲劇女王就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1542~1587)。她享國日短,半生囚禁,最后深陷陰謀,殞命刑場。她是那種把真正的人生精華在短暫中迸發(fā)出來的罕見女性,那種如電光火石般耀眼閃亮卻轉(zhuǎn)瞬即逝的女性。她的一生恰似三部曲:序曲如正聲雅樂,輕吞慢吐,備極曼妙;中部節(jié)奏突變,急管繁弦,穿云裂石;尾聲低回百轉(zhuǎn),余音漸歇,弦斷曲終,戛然而止。
這是一個復雜的人,因為她必須因其高貴的血統(tǒng)和天賦的使命,在名利場和政治秀中,或游刃有余或勉為其難地出入其間;必須對鉤心斗角和陰謀詭計的生活習以為常,見怪不驚;必須強打精神和心懷不滿、桀驁不馴的貴族巧妙周旋;必須小心翼翼和居心叵測、反復無常的外國勢力合縱連橫。
這又是一個簡單的人,因為她天性善良,行事魯莽,能文善詩,熱愛生活,善于享受。而一旦春情萌動,心有所屬,她身上的女性意識就如火山爆發(fā)噴薄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倒那個同樣由她扮演的角色——冠冕堂皇的女王。于是她義無反顧,為愛瘋狂。
因此,正如一把利剪缺了其中任何一半刀片就不再成其為剪刀一樣,不從國王和女性這兩個基本點出發(fā)就無法理解瑪麗的跌宕命運,無法理解她命運中所蘊涵的悲劇意味。茨威格版的女王傳記之所以在層出不窮、浩如煙海的同一主題的研究、評論、傳記、戲劇、小說中脫穎而出,正是茨威格這支辣筆異常敏銳地抓住了瑪麗終生扮演的兩大角色——女性和國王——之間的內(nèi)在緊張。這一“兩位一體”的永恒矛盾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她一生中的兩大主題:婚姻和政治。兩對概念、四個關鍵詞,就這么緊密地咬合在一起,它們經(jīng)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已經(jīng)成了化合物了:女性和國王合而為一變成了“女王”,而婚姻和政治則順理成章地演化為“政治婚姻”。
事實上,那個看起來無上高貴的女王即使加進了自由意志即自主選擇,其婚姻仍舊無法擺脫活性十足的政治元素的強行化合。試圖把它們分開,就像水分子借助電流固然能夠分解成氫元素和氧元素一樣,但分解后的水分子就不再成其為水分子了。然而,世間萬物的吊詭之處正在于,反過來說道理同樣成立,就像不冒喪失此物的風險,將水分子分解為氫、氧元素,我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水分子的化學特性一樣,不在必要時刻分別從女性(婚姻愛情)和國王(政治)的不同角度分析,我們就無法理解這個復雜的簡單人物。而且,不考慮政治這個神秘的力量,膚淺之人在讀罷傳記后甚至難免掩卷遽斷:這不過是一個外國版的潘金蓮故事。
茨威格深明此理。在這部傳記中,我們再一次領略了大師穿透表象的洞察力和搖曳多姿的筆法。作者時而化大為小,從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中直追當事人晦暗幽隱的心理世界;時而筆帶風雷,超越兒女情長,從歷史的高度點評當事人的是是非非。悲劇的氣息就這樣漸趨漸濃,而歷史的法則,即進步力量必勝的法則,也卒章而顯。
二
瑪麗·斯圖亞特一出生就成為政治的獵物,就像小雞之于老鷹,在劫難逃。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剛一得知近鄰產(chǎn)下公主,就迫不及待地為兒子提親。這位國王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和親化敵為友,一舉實現(xiàn)大不列顛的聯(lián)合,從而為更高的政治目標服務,即爭奪世界霸權(quán)。“公主的身體尚未成熟,靈魂還在沉睡,就已經(jīng)像商品那樣被預訂了?!边@種只管政治不論其他的聯(lián)姻,是當時歐洲王室的常態(tài)。茨威格一針見血地寫道:“只要能帶上王冠,十四歲的翩翩少年可以娶五十歲的貴婦;天真玉女可以嫁白發(fā)老翁;沒有人理會高尚和美麗、尊嚴和道德;誰都可以和弱智的人、殘障的人、癱瘓的人、神經(jīng)病人,甚至是罪犯結(jié)婚?!敝皇怯捎陔p方隔閡太深,算盤各異,才使這樁看似雙贏的婚姻中途夭折。于是女王在六歲時又轉(zhuǎn)賣給法國王太子,十七歲成為法國王后??上?,好景不長,未幾,噩耗連連:法王駕崩、母后仙逝。蘇格蘭女王被迫回國親政。暫時,這一切還未加入她個人的意志,女王還只是在外在力量的驅(qū)使下,無意識地茫然跟進。
在有意無意地弄出了一連串不大不小的緋聞后,女王的第二次婚姻被提到了議事日程。自然,政治因素仍像從前那樣鞍前馬后地忙碌著,拼命發(fā)揮著自己的影響力。但這一次女王的女性情感蘇醒了,被壓抑的情欲開始反抗了,她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英國王子亨利·達倫雷,力排眾議,決心出嫁?,旣愐詾樽约荷頌榕?、貴為女王,理所應當?shù)叵碛袗鄣臋?quán)利,但正如茨威格所言,誰一旦獻身政治,誰就不再擁有他自身了。這樁婚姻,她的哥哥反對,她的大臣反對,她的近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也反對??伤で椴l(fā),春心蕩漾,深陷愛河,一發(fā)難收。遭遇異議固然不爽,但并不一定意味著有什么嚴重后果,暫時她的女王權(quán)威還足以保證自己的意志得以貫徹。但要命的是,很快這場閃電般的婚姻就被證明是一場尷尬的誤會:金玉其外的王子“漂亮的外表底下缺乏深刻的內(nèi)涵,結(jié)實的肌肉缺少真正的力量,風度翩翩卻缺乏精神文明”。女王旋即厭倦了這個輕浮公子。
平民百姓鬧家庭糾紛大不了砸鍋摔碗,其雞飛狗跳的程度,充其量就是攪得街坊鄰里不得安生,僅此而已。但政治人物就大大不同了,事關權(quán)力和榮譽,不釀成大禍,誓不收手。于是,宮廷寵臣李喬便毫不奇怪地成為達倫雷發(fā)泄怒火的對象。李喬形跡可疑——達倫雷懷疑其與女王有染;大權(quán)在握——勛爵們嫉恨不已。僅此兩點就足以促成達倫雷與勛爵的聯(lián)合。婚姻上的情感糾葛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與政治上的爭權(quán)奪利水乳交融了。毫無防備的女王被迫親眼目睹了一場蓄意在她面前發(fā)生的政治謀殺兼情殺慘案。這一慘案使女王和丈夫反目成仇,從此開啟了悲劇之門。
慘案前的女王雖家國衰敗,迭遭不幸,但就其對自身精神和尊嚴的打擊烈度而言,尚非嚴重,而慘案后的女王,婚姻面臨死亡,王權(quán)受到挑戰(zhàn),尊嚴慘遭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像瑪麗這樣深具個性的年輕女王,自然還要由著性子,一肆己志,蓬勃的激情還要繼續(xù)尋找發(fā)泄的渠道。于是一連串眼花繚亂的事件紛紛登場,其中她一生中最富爭議的篇章破題了:通奸——情迷有婦之夫,縱享魚水交歡;密謀——偷情終難持久,合謀擺脫丈夫;引誘——處心積慮設套,虛情假意誘夫;謀殺——情夫設計施暴,丈夫死而不覺;沉默——調(diào)查裝模作樣,審判敷衍塞責;結(jié)婚——舊人亡魂未遠,新人焦急難耐;反叛——外國抗議不斷,勛爵趁機發(fā)難……戰(zhàn)敗被俘、亡命英國、辱受審判、身系縲紲、誤入圈套、魂斷刑臺。就這樣,女性情欲與外在壓力不可調(diào)和地激烈對抗著,直至香消玉殞,玉石俱焚。也難怪茨威格一詠三嘆,嗟吁不已。作為傳記的重頭戲,這段故事茨威格夾敘夾議,寫得出神入化。
三
后之讀史者難免驚訝事件好似倒塌的多米諾骨牌一發(fā)而不可收,但仔細分析可知,事件鏈條的每一環(huán)都很難說是上一環(huán)的必然結(jié)果。事實上,真正致瑪麗于死地的是政治,激情只不過是一匹命運的黑馬,載著她一路狂奔,直至跌入萬丈深淵。而政治則落井下石,給出了最后也是致命的一擊。
謀殺親夫,是瑪麗永遠無法洗刷的罪惡,也是引爆她一生悲劇命運的導火索。但在那個時代謀殺根本算不了什么,“人們不太注重道德,區(qū)區(qū)一條生命并沒什么大不了的。亨利八世在擺脫他的妻子們時從不手軟;腓力二世極不愿意提到有關他的親生兒子堂·卡洛斯被殺的情況;博琪亞家族的臭名昭著也要歸功于他們慣用的毒藥?!?/p>
“性格即命運”在瑪麗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傳記述之甚詳。但茨威格的高明之處,恰在于在個性之外,透辟分析了瑪麗所處時代大背景和歷史潮流,指出瑪麗敗亡的真正根源是政治上的失敗。
首先她根基不穩(wěn),接手的完全是一個風雨飄搖的爛攤子。政治上,這個國家四分五裂,本應忠于王室的貴族卻是最不忠實的人,“他們?yōu)榱藸帄Z權(quán)力互相煽風點火,爭斗不休。他們時而互相攻擊,時而鄭重結(jié)盟,發(fā)誓坦誠相待,團結(jié)一致反對某一方;他們總是拉幫結(jié)派,但內(nèi)部并不統(tǒng)一;他們雖有親緣關系或聯(lián)姻關系,但是互相嫉妒,互相為敵”?!凹偃缢麄冇脛Σ荒苋〉贸晒Γ蜁抵杏秘笆讈斫鉀Q問題。”經(jīng)濟上,蘇格蘭蕭條破敗,一貧如洗,“不像荷蘭、西班牙和英國那樣,碼頭上飄揚著五顏六色的三角旗,船只遠涉重洋運回黃金和調(diào)料。這里的老百姓還像他們的祖先那樣,靠牧羊、捕魚和打獵艱難度日?!谒械母劭诔鞘?,銀行和交易所像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而這里還像圣經(jīng)時代那樣,財富是以土地和羊來衡量的”。對外關系上,蘇格蘭一直是歐洲列強手中帶血的玩具?!罢l反對國王,并且贊成新教,就會從倫敦得到薪餉,誰支持天主教和斯圖亞特家族,就會從巴黎、馬德里和羅馬得到贊助。”
即使百弊叢生,國困民窮,若她能深謀遠慮,備雄略之才,兼具堅忍不拔之志,未必不能振衰起弊,力挽狂瀾??上В@些素質(zhì)瑪麗完全付之闕如。茨威格毫不留情地批評瑪麗看不清時代的方向和歷史的潮流,頑固地站在舊教即天主教的陣營,不自覺地代表著垂死的中世紀騎士世界,無視地理大發(fā)現(xiàn)已開啟了世界歷史的嶄新篇章。更要命的是,她對自己的祖國薄情寡義,隔閡深重?!艾旣悺に箞D亞特只是凌駕在蘇格蘭之上的女王,而不是服務于蘇格蘭的女王。她寫了幾百封信只談論鞏固和擴大她個人的權(quán)力,沒有一封談及人民的福利、發(fā)展貿(mào)易、航?;蜍娛铝α俊>拖袼龑懺姾蜁挾际怯梅ㄕZ一樣,她的思想感情完全沒有蘇格蘭民族的東西。她活著不是為了蘇格蘭,也不是為蘇格蘭而死,她只想當蘇格蘭女王?!边@樣一個隨時準備拿蘇格蘭去換西班牙、英格蘭、法蘭西或任何一個國家王位的女王,當然會無可救藥地把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希冀獲得本國人民的尊重和愛戴,簡直是癡人說夢。終于,當深陷困境時,她才發(fā)現(xiàn)振臂一呼,應者寥寥。
一個政治上孱弱、情欲上亢奮、手段上拙劣的女王在干了一樁傷天害理的罪行后,就毫不奇怪地授人以柄,成為本來對實施正義毫無興趣的勛爵起來反對女王及其獨斷專行的情夫的絕好理由。而一旦蘇格蘭女王的勁敵英國決心插手此事,趁機剪除對手,瑪麗 · 斯圖亞特就真的是死路一條了。終于,女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落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手掌心;又由于她與生俱來的高傲和難以置信的固執(zhí),在喪失了最后幾個可體面地與伊麗莎白和解的機會后,潰不成軍,身敗名裂,最后被性質(zhì)非法、程序不公、用心險惡的英國法庭剝奪了自由,直至送上斷頭臺。
四
看起來,我的解讀好像是在為瑪麗·斯圖亞特沒能逃脫懲罰而遺憾。實際上,我更想探知的是,一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何以至此。我并不認為瑪麗貴為女王、身負命案就不當受到正義的審判。但問題在于,當別的國王更加嗜血成性、殺人如麻卻安然無恙時,談論對瑪麗的審判就毫無公正可言。
瑪麗·斯圖亞特因罪而罰,與其說是正義的勝利,不如歸之于她政治上的慘敗。她敗于勛爵的鉤心斗角,敗于宗教紛爭,敗于孤軍作戰(zhàn)、身無輔弼,敗于民眾對王室的蔑視與疏離,還敗于強鄰干涉、外交乏力。
她熱愛王位,并勇敢地為捍衛(wèi)王位而戰(zhàn),但王位對她而言只是攸關榮譽,與責任無涉。她投身政治,卻至死不懂政治的真諦。
“最后,瑪麗·斯圖亞特給她的國家只留下她一生的傳奇,而沒有絲毫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贝拇髱熥髁松w棺定論。只是那段悲劇似乎依然余音繞梁……
[奧]斯蒂芬·茨威格著、王蓓蓓等譯:《為愛瘋狂——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傳》,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