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麥迪來到中國北京。近距離接觸之下,我們認知了一個我們從來都不曾了解的麥迪:球技高超、平易近人,連他著名的大睡眼也開始變得神采奕奕。
麥迪來到火箭隊,目的無非只有一個,那就是奪得總冠軍。但給人的一種感覺是,麥迪從生下來開始就在做一個夢。不必到死,可能到了他真正在聯(lián)盟奪取哪怕是一枚總冠軍戒指的那一天,這場夢才會醒來。所以他睡眼朦朧。
今年夏天火箭隊的交易動作可謂很大,他們先后得到斯威夫特、德里克·安德森,成為聯(lián)盟中僅次于馬刺、熱隊的第三號大贏家。據(jù)說這些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麥迪的授意下進行的??雌饋睇湹纤坪醪辉冈俚却?。、但如果到明天這個時候,麥迪和他的火箭隊依然是一無所獲,那又該如何?
也許對麥迪來說,那又是個可怕的輪回。誰知道呢?
在2003年前后,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麥迪。在那之前,我們看到一個不斷前行的麥迪;在那之后,我們又看到一個不斷否定自己的麥迪。
也許總有一些青春文字,要比現(xiàn)實的說服力更有嚼頭。
一、入夢
麥迪的夢想到底在哪里?其實他早該知道的:任何東西都不是輕易得來的。
你永遠不要懷疑美國那些一夜成名的球星們的持久力,就像麥迪那樣。想當年他在佛羅里達高中均均得23分和12個籃板的時候,基本還沒什么人注意到他。佛羅里達?那個州的居民腦殼似乎都是橄欖球形狀的。事實上,除了本地的佛羅里達大學與邁阿密大學表現(xiàn)出了一些護犢子式的客套,并沒有任何NCAA一級聯(lián)盟的大學有意招他效力。但高中讀到三年級時,麥迪有幸被邀請參加大名鼎鼎的阿迪達斯ABCD訓練營。結果在大批黑壓壓的球探面前,他快攻到前場,一記“大風車扣籃”扣在了一個倒霉蛋頭上——很巧,這個倒霉蛋身高2.06米,正是一個各籃球名校競相招攬的緊俏貨色。頓時,全場一地的鏡片碎裂聲,還有一幫大肚子混球蹲下來撿鏡片的呻吟之聲。但直到今天,早已大紅大紫的麥迪才承認:“扣完這球,一陣冷顫滾過我的身體。我意識到我所等待的某個時刻就要到來了。”
訓練營一完,麥迪這個名字從原來年度高中生連前500強都進不去,一路狂飆到榜眼的位置,僅次于當初被認為是天才,目前在湖人隊效力的全能小前鋒奧多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美國著名雜志《體育畫報》特地為麥迪出了一個三頁的專文。而在球探們的出版物上,他被稱為“十年間最大的沉睡者”。按照我們中國式的理解,也大概就是難得一見的潛力股罷了。
后來,麥迪高中最后一年轉至北卡州的Mt. Zion Christian Academy。這是美國高中界的籃球名校之一,紀律森嚴,講究統(tǒng)一校服。平常除了籃球、學業(yè),就是專門調教那些面對險惡世道中的種種誘惑而總是感到無所適從的高中籃球天才。麥迪來到北卡后,率隊打出20勝1負的輝煌賽季,被頗具權威的《今日美國》評為北卡與全國的年度“最佳高中球員”。很快NBA各隊的球探就嗅到了這塊璞玉渾金的貴胄氣味。但麥迪的步子也實在是邁的太快了一點,高中一畢業(yè),他就正式宣布棄學,并在1997年NBA選秀會中高居第九順位,被多倫多猛龍隊挑去。
二、噩夢
就像每一場設想太過完美的美夢都要遭到痛擊一樣,麥迪開始感受了一份人情冷暖。
這可真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場大餡餅,可這也意味著麥迪必須就此背井離鄉(xiāng),離開陽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和老媽的意大利面和肉丸子,孤身去冰天雪地的加拿大討生活。但還沒有等麥迪搞清多倫多的風土人情,猛龍隊就發(fā)生了一系列的人事動蕩:先是當初選他的貴人——人稱“微笑刺客”的伊塞亞·托馬斯與球隊高層不和,大家就此分道揚鑣;然后“微笑刺客”麾下的嫡系人物,曾獲1995-96賽季NBA“最佳新秀”稱號的隊中主力組織后衛(wèi)達蒙·斯塔德邁爾心生不滿,也離開多倫多跑到了波特蘭。隊伍沒了領袖,戰(zhàn)績自然低迷。一切圖突如其來的變化發(fā)生得太多也太快,加上當時的主教練沃克對麥迪這名新來的高中生是橫看豎看就是瞧不上眼,自是免不了百般挑剔。再加上NBA那大大迥異于高中比賽的節(jié)奏與強度,麥迪只覺得頭暈目眩、難于應付。與教練的矛盾,隊友的隔閡,少得可憐的上場時間……一大堆挫折苦惱再加上嚴重的思鄉(xiāng)病,讓他每天有十七八個小時都在鳥瞰多倫多市中心的高層公寓里頭昏睡到天明。甚至到現(xiàn)在他還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樣子,以至于聯(lián)盟中有人給他送一諢號:“瞌睡蟲”。現(xiàn)在說起來,麥迪這副“生有異相的五官,的確是欺騙了很多人。你看他那雙朦朧睡眼,似乎還可以同時看兩個方向,怨不得在場上視野廣闊。
麥迪進入聯(lián)盟的第一個年頭,就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冬眠狀態(tài)中無聲無息地過去了。上場時間沒有保證,表現(xiàn)自然也就要打折扣。平均7.0分、4.2個籃板和1.5次助攻,這樣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客氣點兒說也就是差強人意,基本上對不起他的高順位,反而倒替那些本來就對高中生進NBA打球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提供了再好不過的證據(jù)。麥迪職業(yè)之路的開端,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然而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情況慢慢開始有了轉機。麥迪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教練也換成了比較友善的布奇·卡特。對了,他的遠房表哥維斯·卡特也來到了隊里。異地逢親戚,自是雙眼大灑水,孤寂之情也隨之大減。場下上了正軌,場上的數(shù)字也就跟著相應上揚。這個由表兄弟組成的后場——雖然麥迪在更多時候還是作為板凳奇兵上場——他的存在使猛龍隊成為當時聯(lián)盟最具觀賞性的隊伍之一。1998-99賽季,麥迪成為聯(lián)盟后衛(wèi)中蓋帽第二多(1.35個):第一則是他表哥;而在1999-2000賽季,得益于更多的上場時間,麥迪的這一數(shù)字統(tǒng)計終于登上了第一(1.91個)。當然,猛龍隊從始至終都是卡特的隊伍,尤其在2000年奧克蘭全明星扣籃大賽上,卡特未必空前但一定絕后的超級表演,完 全令天下歸心。而麥迪,則被“慷慨”地定位為他表哥的影子,可望成為是新時代的皮彭一流人物。
但在當時,并沒有人知道麥迪的真實想法。在猛龍隊第三年的季后賽中,他們對上了強敵尼克斯隊。破天荒的第一次,卡特磕磕絆絆,麥迪則大放光彩。到了賽季結束,恰逢麥迪的新秀合同也到期。隨著他各項技術統(tǒng)計的全面上揚,麥迪也成為了當年轉會市場上人人垂涎的一條大魚。當時,麥迪早已下定決心要離開多倫多了,因為其時猛龍隊的教練管理層,正爆發(fā)了一場丑陋的權力傾扎。出于為自己的前途考慮,多倫多實非久留之地。于是在經(jīng)過一番眉來眼去與討價還價后,麥迪最終以勞資談判后聯(lián)盟所允許的最高薪資簽約奧蘭多魔術隊。
三、殘夢
事實證明,在奧蘭多的是是非非,正是麥迪夢碎的開始。
起初麥迪的調子還算好。雖然在當時,麥迪的能力還是遭到了一定的質疑:年輕、潛力股……這些都不假,可是潛力股拿了藍籌股的錢然后一直潛下去不露頭的例子可也不少。麥迪在猛龍隊確實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才華,可跟魔術隊此前以相似價錢簽下的中生代大腕格蘭特·希爾一比,那數(shù)據(jù)可就差得太多了。況且兩人位置打法又重疊,到時候若是紛爭起來,可不大好收場,畢竟麥迪在猛龍隊也是因為位置重疊問題才和他的表哥卡特不合的。當時的這種憂慮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結果表明,這些憂慮完全是杞人憂天式的方向性錯誤。事實是:希爾很快就傷病纏身而長期掛上病號。形勢逼人,麥迪驟然黃袍加身,不得不肩負起帶領球隊前進的重責。
此后,麥迪就開始邁上了一條康莊大道。雖然無論在魔術還是火箭,他都無法帶領球隊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但麥迪本人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確足以堪稱超級巨星的美名了。確實,如果我需要挑一個聯(lián)盟得分后衛(wèi)的終極身體樣本來批量制造的話,恐怕很難把目光從麥迪身上移開。說句實話,麥迪這一路走來極不容易。忽視、低估、誤解、疑慮……然后當他艱難地跨越這些之后,必會有另一個更高的期待加諸他的身上,于是一切又從頭開始。他所經(jīng)歷的,遠遠超過他這個年齡所應承受的。這也許就是他的宿命。
事實上,在奧蘭多獨挑大梁的那幾年,麥迪早已把自己打磨成聯(lián)盟中最為可怕的得分兇器之一。沒錯,還記得在2002年2月,科比曾連續(xù)九場得分過40的狂飆風暴嗎?那只能用恐怖來形容,然而等到塵埃落定后,2002-03賽季“得分王”的殊榮還是麥迪的囊中之物。至于防守,如果有人能屢次蓋下科比的后撤步跳投,則聯(lián)盟中大部分后場英杰在他防守下逃生與否,決定權就不在于他們自己,而只在麥迪的一念之間了。
此外,除了薪資,在NBA世界里值得一較高下的恐怕就是球鞋合約了。早在高中時代,麥迪雙腳踏上NBA賽場的硬木地板之前,獨具慧眼的Sonny Vacarro就替阿迪達斯作主,跟他簽下了價值千萬美元的廣告合約。而他在奧蘭多讓人目瞪口呆的第一個賽季一過,麥迪的簽名鞋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九十年代后期,美國籃球鞋市場在鼎盛之后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萎縮,運動鞋公司的巨額廣告合約也不像過去一般痛快。不少球員都被拒絕續(xù)約,甚至一些大明星延續(xù)多年的系列鞋款也告中道崩殂。而在這個艱難時世之中還能在大體育品牌下推出個人代言冠名鞋款的,無不是球技、人氣和形象的上上之選。麥迪顯然符合這個要求,阿迪達斯不但推出以他名字命名的球鞋,還有運動服裝、用品等整個系列,后來更是效法銳步籠絡艾弗森的先例,與麥迪簽下了終身廣告合約,從麥迪的睡眼與阿迪達斯的三條杠就密不可分了。
但,要命的是,對于麥迪來說,2002-03賽季可謂是在希望中開始,于失望中結束。他在暑假中代表美國出戰(zhàn)國際比賽,試著去洗刷印第安納世錦賽的奇恥大辱。在國際賽事前后短暫的間隙中,他可以回到奧蘭多那座龐大如宮殿的家,躺在后院的陽光里,思考一些事情。也許還可從事一些喜歡的水上運動,開水上摩托,在佛羅里達半島的沼澤水網(wǎng)里尋找鱷魚,研究頭燈燈光里它們那些瞳孔驟然收縮的黃黃的小眼睛。當然還要好好陪一下家人,當然還有……補充睡眠。
醒來時,這或許已經(jīng)是他的世界,或許還不是。任何東西都不是能夠輕易得到的,但決定權已操于他人之手。
四、追夢
也許悲觀一點說,未來留給麥迪的日子,其實已經(jīng)不多了。
盡管麥迪并不老,但他的心理年齡其實已經(jīng)很蒼老了。和姚明的強強聯(lián)手,算是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賭博,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因為他也許再也碰不上這樣好的機會了。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看著身邊的至親一個個散手塵寰,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麥迪在過去的七年中已足足失去了七位親人。這種致命的心靈摧殘,如果你是麥迪,直到今天,你還能鎮(zhèn)定自若嗎?
過去的七年,麥迪從未沖過季后賽首輪。在加內特徹底解脫這種惡名之后,他似乎成為了世界的頭號笑料。
大夢了無痕,麥迪已沒有退路,但他必須繼續(xù)尋夢。
有時,追逐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但對麥迪來說,他似乎再也玩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