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今年的總決賽,望著活塞隊的漢密爾頓那瘦弱的身影,心中不禁一顫,這個身影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又看到了那個骨瘦如柴,眼大如環(huán),可以制造很多起死回生的一個“恐怖分子”。沒錯,就是他,我的偶像——雷吉·米勒。
雷吉·米勒是NBA歷史上的第一“恐怖分子”,多少次,他用他那恐怖的米勒時刻將球隊從地獄中挽救出來;多少次,他用他的最后一投把對手一劍封喉。提起他的名字總會讓他的對手聞風(fēng)喪膽,他的名字將永存NBA史冊。在賽場上,我們見過的他多是一副冷峻的面孔,堅毅的眼神,但是他也有動情地時候。
2005年5月19日,很平常的日子,但卻是所有米勒的球迷心碎的日子,因為那一天是米勒告別賽場的日子,那一場比賽是一場讓人心碎的比賽,雖然比賽的勝負(fù)早已鎖定,可是整個體育館內(nèi)的球迷無一離場,為的就是給米勒送行,為這個步行者的功臣送行,為印第安納州的英雄送行。當(dāng)比賽結(jié)束的那一剎那,所有的人都高呼一個名字——米勒,那種場面令人動容,真可謂是穩(wěn)者傷心。見者流淚。
“今晚,我已盡情地享受了籃球的一切”,賽后,米勒面帶著淚水對主場觀眾說道。在自己職業(yè)球員生涯的最后一場比賽里,年近40歲的米勒全場一共拿下了27分,比賽結(jié)束他不斷地用右手拍打著自己的左胸向所有的球迷表示感謝,感謝這么多年來對自己的支持。這時體育館內(nèi)再次響起了震耳欲聾的喊聲,人們呼喊著米勒的名字,球迷的眼中含著淚水打出了標(biāo)語“再打一年”,可見球迷是多么不情愿看到米勒的離開。
米勒最終還是走了,他卻給我們留下許多不可磨滅的紀(jì)錄,和一次次地“米勒時刻”。從米勒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精神,那就是職業(yè)球員的敬業(yè)精神和競技體育的精神。望著米勒的背影,一首歌曲在我耳旁響起,就是那首瑪麗婭·凱莉演唱的《英雄》。把這首歌曲的名字賦予米勒,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