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不久,便于1937年8月20日宣布封鎖中國海岸,切斷中國獲得外援的國際通道,企圖迫使依靠外援抗戰(zhàn)的國民黨政府屈服就范。于是,一場封鎖與反封鎖、絞殺與反絞殺的“公路戰(zhàn)爭”就這樣展開了。
當時中國同國外的聯(lián)系主要有以下幾條交通線:一是以香港為門戶,經過華南沿海通往內地的香港路線;二是經甘肅、新疆前往蘇聯(lián)的西北路線;三是以越南海防為起點,經滇越鐵路到昆明、或經桂越公路到南寧的法屬印度支那路線;四是以緬甸仰光為起點,經緬甸鐵路到臘戍,接剛剛修通的滇緬公路到昆明。這四條路線中,西北路線雖然日軍無法封鎖,但路途遙遠,運量不大;香港路線要穿過日軍的封鎖線,加之英國對日綏靖,采取禁運措施,因此很不可靠;桂越公路也在日軍發(fā)動桂南戰(zhàn)役,攻占南寧后被切斷,這樣,中國的國際通道主要只能依靠云南境內的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
滇越鐵路是法國殖民者為掠奪云南資源,于20世紀初修筑的一條窄軌鐵路,1910年4月1日通車,全長855公里。其中,中國云南境內線路長466公里,由昆明縱貫滇南的宜良、開遠、蒙自等地,在河口出境入越南老街;越南境內路線長389公里,由老街經河內到海防港。滇越鐵路建成后一直由法國經營。根據(jù)“中法條約”,中國有權經滇越鐵路運輸軍火,但對法西斯侵略者奉行綏靖政策的法國政府卻對中國加以種種限制,規(guī)定凡中國軍火于1937年7月13日以后從歐洲購買、或8月15日以后從歐洲運出的,一律不得通過越南。當時,蘇聯(lián)為支援中國抗戰(zhàn),由黑海軍港秘密裝運軍火開赴遠東,其中兩艘貨輪預定在海防卸貨,經滇越鐵路運入中國。貨輪到達海防時,正好是1938年元旦,因此不得不請?zhí)K聯(lián)船長在報關單上加注“此系他輪于8月13日由黑海運出,本輪于9月由波羅的海轉運而來”,法方才準入港。由于所運的戰(zhàn)車、火炮等大件未曾裝箱,在卸貨時被日軍間諜發(fā)現(xiàn),日本政府據(jù)此向法國殖民當局提出抗議,要求禁止將這批軍火運往中國。法方畏懼日本,接受了這一無理要求。經中國政府的多方交涉,直到月底,法方才以表面扣留、暗中放行的方式,準許中國用小船將這批軍火從海防運到中越邊境的芒街,再沿海岸駛往廣西境內的東興登陸。當時日本軍艦在欽州灣外游弋,行動稍有不慎,就有遭到攔截的危險。經中國有關方面周密布置,歷時1個月左右,才將這批3000余噸械彈運回國內。
廣州淪陷后,粵漢鐵道運輸中斷,原來由香港經廣州內運的各種物資大量涌入越南海防,使滇越鐵路的運輸更加繁忙。但此時該路的月運量不過萬噸左右,加之法方的多方限制,使積壓在海防待運的物資多達10萬噸以上。1938年11月,法國政府又下令不準軍用卡車和救護車通過,后來經中方當?shù)丶澤探ㄗh,印支殖民當局才同意在交稅之后,每月可在夜間零星通過100輛。1939年9月歐洲戰(zhàn)爭爆發(fā)后,法方立即宣布中國堆存在海防的物資為敵貨,企圖加以掠奪。后來經中方再三交涉,直到1940年2月法方又以借用名義扣留了其中部分機械后才予以放行。1940年6月,日本趁法國在歐洲敗降德國之機,強迫法國接受其要求,封鎖中國邊境,切斷了中越運輸線。當時,存儲在海防的物資仍有8萬噸左右。中國通過滇越鐵路和桂越公路新線將其中一部分搶運到邊界附近內運,無法搶運回國的設法就地保存,如汽油撥交美國的美孚和德士古兩家石油公司在當?shù)爻鍪?,其他物資則轉讓給美商信臣洋行,由洋行租用輪船轉運仰光。直到9月下旬仍有一部分物資尚未處理完畢,被侵占越南北方的日軍擄獲。
從1937年9月到1940年6月的2年9個月中,從越南經滇、桂兩省的鐵路公路運入中國內地的各種物資總計約40萬噸左右。其中以滇越鐵路為主要運輸線,輸入的物資除軍火外,主要是汽油、機器、車輛等戰(zhàn)略物資,也有少量生活用品。日軍占領越南北方后,炸毀河口鐵路橋,拆毀靠近越境的碧色寨至河口段路軌,并另派軍運司令駐路指揮中國境內路段的運輸事宜。就這樣,滇越鐵路交通線被切斷了。
滇越鐵路被切斷之后,滇緬公路遂成為中國西南大后方惟一的一條國際交通命脈。美英等國的援華物資絕大部分都要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中國出口的農、礦產品也要從這條公路運到海外,甚至蘇聯(lián)的援華物資也要經由此線轉運。正如當年在滇緬公路采訪的一位外國記者寫的那樣:“中國對日抗戰(zhàn)以后,沿??诎妒苤茢橙朔怄i,國際交通線依賴滇越鐵路、滇緬公路和西北通蘇俄的公路維持。及至法國戰(zhàn)敗于歐洲,蘇聯(lián)受制于德國,中國通越南一線,又受著日寇的堵塞,西北一線又萬里迢迢,剩下最能利用的一條國際交通線,就只有滇緬公路了。近兩年來,滇緬公路已經成了中國抗戰(zhàn)惟一的輸血管?!边@段話概括了中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以來,滇緬公路的戰(zhàn)略作用。
云南地處邊陲,山高谷深,山區(qū)占全省面積的94%,交通建設極為艱難。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初,還沒有一條通往省外的公路。云南地方當局自1921年即開始修筑由昆明至下關的滇西公路,但工程進展異常緩慢。九一八事變以后,日軍不斷擴大侵華戰(zhàn)爭,為了改變落后的交通狀況,做好應付意外事件的準備,國民黨云南省政府設立了全省公路總局,省主席龍云親自兼任公路總局督辦,各縣成立公路分局,加緊公路建設。首先修建滇東、滇西、滇東北、蒙剝(蒙自至剝隘)四大干道。其中,滇西線打通云南西部,進而通往緬甸,這就是后來的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由云南昆明到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其中云南境內昆明至畹町路段長959.4公里。主要路段橫穿滇西,進入緬境后在臘戍與緬甸鐵路銜接,向南直抵仰光港。滇緬公路建成通車之日,正值東南沿??诎锻ǖ绬适ТM之時,這條新開辟的對外公路立即成為輸入抗戰(zhàn)物資的重要通道。1938年11月8日,英國輪船“斯坦霍爾”號從蘇聯(lián)的黑海港口敖得薩裝運6000噸援華軍火,原計劃到越南海防港卸貨,經滇越鐵路運往中國,由于法國殖民當局的阻撓,只得改道駛往仰光港卸貨,11月底經鐵路運到臘戍,12月初經滇緬公路運到昆明,這是經滇緬公路運進的首批外國援華軍用物資。
1938年夏,滇緬公路建成之初,日本駐仰光外交官員就威脅英緬殖民政府說,如果允許經滇緬公路運送中國軍火,就進行轟炸。若炸彈“誤”投到緬甸境內,日本將不承擔任何責任。日本陸軍省、參謀本部在1938年12月6日制定的《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對華處理辦法》中,將“努力切斷(敵方)殘余的對外聯(lián)絡線,特別是輸入武器的路線”,作為侵華日軍的作戰(zhàn)任務之一。日軍進占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獲得對昆明和滇緬公路沿線進行轟炸的空軍基地。為此,日軍在河內建立了以侵華海軍司令部參謀長大川內傳七少將為指揮官的“滇緬路封鎖委員會”,以滇緬公路上的主要橋梁為重點目標,先后出動飛機400多架次,對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和怒江上的惠通橋進行狂轟濫炸。護橋員工晝夜守護,奮不顧身,隨炸隨修,千方百計保障兩橋的暢通。尤其是1940年10月28日、29日,日機分別出動35架和27架襲擊惠通橋,投彈200余枚,炸斷主索9根,吊索6根,死傷10人。護橋工人和技術人員置生死于度外,奮勇?lián)屝?,使大橋?1日恢復通車。護衛(wèi)和搶修滇緬公路的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敢,使這條交通大動脈號稱“炸不斷的滇緬公路”,粉碎了日軍絞殺中國最后一條陸上國際通道的企圖。
日本一方面從云南境內轟炸滇緬公路,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對英國施加壓力,要求英國從緬甸方面封鎖滇緬路。1940年6月24日,日本外務次官谷正之照會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要求英國政府采取措施,停止通過緬甸路線及香港向中國運送軍火和其他戰(zhàn)略物資,同時陳兵香港邊界進行威脅。英國頂不住日本的壓力,于7月12日向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做出封鎖滇緬公路3個月的答復,并于7月17日發(fā)表聲明:“自本年7月18日起3個月期間,禁止通過緬甸輸送武器、彈藥、汽油、卡車以及鐵路器材?!?/p>
英國以損害中國利益的辦法來對日本妥協(xié)退讓,卻并不能滿足日本的擴張欲望。封閉滇緬路協(xié)定簽訂之日上臺的第二次近衛(wèi)內閣,以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為基本國策,將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都包括在日本策劃建立的“大東亞共榮圈”之內。由于英日在遠東的重大利益沖突根本無法調和,同時由于中國的抗議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加上美國的強大影響和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主張對日采取堅決行動,英國于10月8日通知日本,在3個月封鎖期滿后將重新開放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的建成通車,在中國戰(zhàn)場的西南大后方開辟了一條新的國際通道,打破了日本封鎖切斷中國與海外的聯(lián)系,從而困死中國的企圖,對中國政府獲得外援、開展外貿、增強抗戰(zhàn)力量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42年3月,日軍占領仰光,這條通道才暫時結束了這一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