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英國接替盧森堡,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7月6日到8日,英國作為八國集團主席國,在蘇格蘭鷹谷主持召開八國集團峰會?!半p主席國”的身份賦予英國一個在國際舞臺上大展身手、凸顯英國作用的絕佳良機。
布萊爾的美好設計
作為曾經(jīng)統(tǒng)領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渴望成為世界新秩序的倡導者,在不具備“硬”實力的情況下,它決定選擇其特有的“軟”力量傳統(tǒng)優(yōu)勢。這種“軟”力量在過去幾年中曾經(jīng)以輸出教育、倡導“第三條道路”等方式出現(xiàn),今天的布萊爾則認為,目前“軟”力量的重點應當突出在全球治理和領導力上。
于是,英國此次借主持八國峰會之機,將“消除非洲貧困”和環(huán)境問題列為兩大主題,在“軟”力量上大作文章。早在2004年,布萊爾就召集17位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八位非洲人士,組成非洲委員會。這17人廣泛調查了援助國、受援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各方面的運作情況,并于今年3月11日按計劃公布了報告。這一報告成為布萊爾制訂八國峰會目標的藍圖。在布萊爾的四處游說之下,八國峰會之前確實出現(xiàn)了較好的援助環(huán)境。比如,歐盟已承諾到2010年將對外援助增加到國民收入的0.56%,2015年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要求的0.7%的目標。加拿大承諾到2010年將這一比例上升至0.41%,日本也同意將對非洲援助增加一倍。美國雖然海外援助占國民收入比例很低,但實現(xiàn)了自2000年以來增長50%的小飛躍。在6月11日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上,八國率先在倫敦達成歷史性協(xié)議,免除18個重債貧困國所欠國際金融機構的全部400億美元債務,得到相關國家的好評與歡迎,為峰會開了個好頭。八國峰會會議還特別邀請包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五名主要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出席,使會議性質從過去純粹的“G8”西方國家峰會演變?yōu)椤埃牵福怠钡娜驅υ挄?,這也是英國的一項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按照布萊爾的設計,英國作為推動解決全球發(fā)展和環(huán)境問題的原動力,將載入史冊。借此次峰會,亦可展現(xiàn)其在國際舞臺上特殊的靈活立場、強大的溝通本能以及協(xié)調解決全球沖突的能力。
作為歐盟今年下半年的主席國,布萊爾同樣也有不少美好的設計。他在5月再次當選首相后的《施政綱領》中提出,要為“日益繁榮和穩(wěn)定的歐洲而努力”。為此,英國設計了下半年主席國四大項共15個粗線條目標。頭一項就是為將于12月在香港召開的世貿(mào)組織部長級會議做準備,通過擴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出口準入來實現(xiàn)千年發(fā)展宣言。次重要的兩項則分別是非洲的發(fā)展和氣候變化問題。除此以外,布萊爾還將加強歐洲與烏克蘭關系、擴大歐洲在中東參與面,減少美歐貿(mào)易壁壘等方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歐盟內部建設方面,英國的重點將是推動歐洲服務業(yè)的一體化,簡化歐盟各項條約法律,以及籌備10月份的土耳其入盟談判,為2007年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入盟和今后開啟克羅地亞入盟談判打基礎。同時,今年是中歐建交30周年,下半年將召開中歐第八次領導人會議,英國希望借機能推動與中國的《伙伴合作協(xié)定》,深化歐中關系;下半年還將迎來歐盟—印度戰(zhàn)略對話,對加強歐印關系大有裨益,使歐盟在對亞洲外交上的聲音更加突出。布萊爾還曾打算利用這六個月加強宣傳,增加英國民眾對歐盟憲法的信心,從而為原定于2006年初英國批準歐盟憲法條約的全民公決鋪平一條道路。
“雙主席國”的困境
然而,作為八國集團一員,英國要想?yún)f(xié)調西方大國集體行為,仍然有些力不從心。布萊爾的如意算盤會遇到許多挫折。
布萊爾所提議的八國集團峰會的兩大焦點并不平衡。在聯(lián)合國氣候會議上,布萊爾未能把美國拉回談判桌,美國明確表示,2012年前沒興趣討論這個問題。布什也在布萊爾訪美期間暗示,美國近期無意重回談判桌。在“減輕非洲貧困”方面,布萊爾所期望的每年250億美元援助的目標并沒能完成,布什不僅只同意6.74億美元的援助,還將布萊爾擬議中的一些受援國明確稱為“腐敗國家”,不愿意“送錢給那些腐敗國家”,給布萊爾以當頭棒喝。分析家認為,這次八國峰會免不了“分歧大于共識”的結局。
在歐盟問題上,布萊爾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瓶頸”。法國和荷蘭相繼否決歐盟憲法條約,導致英國單方面做出無限期凍結全民公決的決定,而一直潛伏于英法德之間的財政返款問題,再次以高熱度形式爆發(fā),英國采取“戰(zhàn)斗”姿態(tài),不愿為法國農(nóng)民的補貼多交錢。布萊爾認為,“歐洲領導人作為一個政治階層,眼下并未與歐洲人民處于同一個層面”,歐洲的精英政治應當充分吸取英國“有活力的資本主義”的養(yǎng)分。但英國立場難以得到其他國家的理解,也難以撼動法德軸心。
“軟”力量的高峰與“硬”力量的低谷
期待“外交高峰”的布萊爾,觸手可及的將是理不清的“外交荊棘”,這與英國的外交傳統(tǒng)、行為準則和美國的態(tài)度有很大的關系。
數(shù)百年來,英國曾超然于歐洲事務,不斷通過玩弄均勢游戲和英美特殊關系而在歐洲大陸保持自己的支配性影響。英國始終認為自己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享有特殊的國際地位。這一心態(tài)導致英國在對外政策上始終在“大西洋主義”與“歐洲主義”之間徘徊,以實現(xiàn)本國的更高利益。如今,雖然大部分英國人承認“英國的前途在歐洲”,卻仍然不愿“屈從于”歐洲。
而在外部,美國對歐盟的一體化進程是有看法的?!睹绹侣勁c世界報道》一專欄作家認為,歐盟憲法意味著“歐洲的外交政策將由法德兩國政府來控制”,而“法德兩國曾經(jīng)聯(lián)合起來在伊拉克問題上與我們作對”。對美國而言,歐洲一項共性最大的外交政策很可能證明是對美國的一種抗衡力量。而英國對法國及其他歐盟國家農(nóng)業(yè)補貼的指責反而正合“美”意。美國農(nóng)產(chǎn)品進入歐洲市場的最大障礙就是這種補貼。從根本利益上看,美國歡迎這種爭吵。因此,跨大西洋關系對于英國擔任歐盟主席國的雄心恐怕不是激勵反而是阻礙。同時,布什雖然鼓勵英國將工作重點轉向非洲,卻絲毫不掩飾對布萊爾“援助是發(fā)達國家道義責任”這一觀點的蔑視。
同時,由于英國國內民意普遍反對以戰(zhàn)爭的方式“以恐打恐”,而主張縮小貧富差距、擠壓恐怖主義生存土壤等長期治本的“反恐”方式。因此,布萊爾投其所好,在大選中曾承諾借“雙主席國”身份努力促進發(fā)展,這一招術誘發(fā)民眾的外交期望,為布萊爾贏得大選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當大選期望挑動起來,“軟”力量設想水漲船高之際,美國這位“鐵桿”盟友卻并不熱切,歐盟內部長期積發(fā)的矛盾也恰好在此時爆發(fā),結果導致布萊爾空有承諾,效果不彰。
看來,英國要想在下半年有所作為,需要的不僅是傳統(tǒng)積淀形成的“軟”力量,而且是建立在“硬”力量基礎上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在后者缺失的情況下,僅憑前者的努力,仍然給人以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這也許正是歷史上所有沒落帝國所共同面對過的困境,英國也不會例外。
就在本刊將付印時,傳來消息:當?shù)貢r間7月7日早,英國首都倫敦市中心的地鐵和公共汽車接連發(fā)生多起爆炸事件,已造成近40人死亡,700多人受傷。布萊爾首相發(fā)表電視講話說,八國峰會正在討論幫助非洲國家擺脫貧困和如何解決氣候變化及環(huán)境問題,在這樣的日子發(fā)生了恐怖襲擊事件,是尤其野蠻的。
有人預言,這或許會推動八國集團和歐盟加強合作,給布萊爾這個“戰(zhàn)時領袖”帶來契機;也有人悲觀地認為,布萊爾離引退的日子不遠了?!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