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健
我國“八項減值準備”政策的實施,使上市公司的資產計量面臨更為嚴格的標準。這對于消除我國上市公司資產中的“泡沫”,擠干資產中的“水分”,從而解決上市公司的虛盈實虧和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影響資產減值的因素眾多,資產減值準備賦予了企業(yè)較多的職業(yè)判斷的權利,在操作上形成了較大的靈活性,上市公司可以從中尋找新的利潤操縱空間。因此,有關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一、濫用減值準備的現象
隨著我國《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具體會計準則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以及2001年12月《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的暫行規(guī)定》的出臺,大大壓縮了上市公司通過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關聯交易等方式操縱利潤的空間,許多上市公司紛紛轉以通過靈活運用資產減值政策實施盈余管理,因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1、避虧公司該提不提,虛盈實虧。一些“微利”特別是“避虧”類上市公司瀕臨虧損的邊緣,財務狀況持續(xù)惡化,期間費用大幅增加,若再據實計提八項資產減值準備,其結果肯定會造成當期的全面虧損。只有該提的減值準備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當期的凈虧損而逃過“生死大劫”。
2、虧損公司巨額計提,“休克療法”。有些上市公司為避免連續(xù)虧損被特別處理(即ST處理)或被暫停上市交易(即摘牌),往往利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模糊性,采用所謂的“休克療法”,巨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一次虧個夠”,以便來年“輕裝上陣”,為“扭虧增盈”留下操縱空間。
3、盈利公司加速計提,“秘密準備”。一些績優(yōu)上市公司往往趁著當前生產經營態(tài)勢較佳、利潤大幅增長的經營背景,大額加速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這樣既能集中清算、釋放一些歷史問題遺留下來的各種潛在風險,又能利用“會計估計”而低估資產形成秘密準備金,為以后的會計期間留下足夠的“業(yè)績儲備”。
二、原因分析
1、資產減值準備政策的靈活性較強,給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間。我國《企業(yè)會計制度》規(guī)定,企業(yè)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由企業(yè)自行確定,一般有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和賒銷百分比法可供選擇;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企業(yè)可以根據以往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合理地予以估計確定。對于短期投資,企業(y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為基礎,運用短期投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來計算并確定計提跌價準備。制度這樣規(guī)定的本意是使企業(yè)能夠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根據企業(yè)的實際情況,更加穩(wěn)健地確認當期收益,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但不可否認,由于不同的計提方法對當期經營成果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有時這種靈活性會為企業(yè)進行盈余管理提供契機,企業(yè)可以根據“需要”而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計提方法。但由于確定計提比例的主觀性較強,人為選擇的余地很大,企業(yè)完全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巧妙地運用制度賦予的“靈活性”,通過高估或低估計提比例達到操縱盈余目的。
2、資產減值確認和計量標準的不確定性,給盈余管理留下了較大的回旋余地。由于我國制度、準則對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和計量的規(guī)定較為原則,在實際執(zhí)行時,會計人員對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標準較難把握,需要根據會計人員經驗和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進行會計估計和職業(yè)判斷。這就給企業(yè)管理當局盈余管理提供了較大的回旋余地。
3、“秘密準備”仍有可能成為盈余管理的工具。為了防止企業(yè)計提秘密準備,《企業(yè)會計制度》第62條規(guī)定:“企業(yè)因濫用會計估計而多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轉回的當期,應當遵循原渠道沖回的原則(如原追溯調整的,當期轉回時仍然追溯調整至以前各期;原從上期利潤中計提的,當期轉回時仍然調整上期利潤),不得作為增加當期的利潤處理?!边@一規(guī)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某些企業(yè)把“減值準備”當作盈余管理的工具,但在實際工作中,資產減值金額是一個充滿主觀性判斷的東西,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不同的會計人員對資產減值數額的估計結果可能不同,有較大的伸縮性,這就使盈余管理具有很高的隱蔽性。
三、對策與建議
1、完善上市公司的監(jiān)管政策,減少盈余管理的誘因。當前,以會計盈余為主要指標的監(jiān)管政策是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誘因之一,這已被國內不少的實證研究所證實。因此,要遏止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證券監(jiān)管部門需改變在監(jiān)管政策中過分強調盈余指標的局面,對于特別處理、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不僅要考慮虧損年限,還要考慮虧損的程度、虧損的性質(即主營業(yè)務虧損,還是非主營業(yè)務虧損),另外還應結合公司的收現能力、償債能力、持續(xù)經營能力等綜合考慮,建立多參數的監(jiān)管政策體系,增加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來提高“業(yè)績”的難度。另外,也可以考慮將當前監(jiān)管政策中的“連續(xù)三年虧損”改為“連續(xù)三年平均虧損”或“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累計虧損超過累計稅后盈利或達到某個指標的一定比例(當然這個指標和比例要經過科學的研究和論證)”,這樣監(jiān)管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巨額沖銷和潛虧掛賬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完善上市公司監(jiān)管政策的同時,要強化監(jiān)管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樹立監(jiān)管政策的嚴肅性。
2、增強資產減值會計規(guī)范的可操性,適度控制“政策選擇權”。應進一步完善資產減值會計規(guī)范,在現有資產減值會計規(guī)范的基礎上,給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性標準或盡早制定資產減值會計準則,全面完整定義資產減值會計處理中的各個概念,并在指南部分對資產是否存在減值跡象、資產銷售凈價的確定、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和折現率的確定等給出詳盡的描述,以盡可能縮小會計人員人為估計和判斷的范圍。如對資產在用價值的確定,雖然不同企業(yè)經營情況相去甚遠,要制定一個統一標準似乎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考慮對資產持續(xù)使用所產生的現金流入從何取數、如何計算?為通過資產的持續(xù)使用產生現金流入而必須發(fā)生的現金流出,以及可直接歸屬于或在合理一貫的基礎上分攤于資產上的現金流出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如何預計?在資產的使用壽命結束時,通過處置資產而收回(或支付)的現金凈流量(如果有的話)的估計方法等方面加以規(guī)范。對于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和比例,應盡可能減少同類業(yè)務處理方法的多樣性和選擇性,若確有必要采用多種方法,也應充分明確各種處理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彈性區(qū)間,減少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對計提比例則可以考慮按行業(yè)給出一些指導性標準,作為會計人員進行減值判斷的參考,以避免政策的靈活性成為企業(yè)盈余管理的工具。
3、增強減值準備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秶H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值》對資產減值信息的披露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對資產減值信息的披露顯得過于簡單,年報雖然披露了計提資產減值情況,絕大部分上市公司也披露了資產減值明細表,但對計算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標準、當期資產減值沖回金額、當期直接確認為損益的資產減值損失沖回金額等均未充分披露,致使會計信息使用者未能充分理解資產減值信息。事實上,目前我國這種疏于充分性而流于形式的簡單披露,為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政策掩護”。因此,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規(guī)范必須進一步完善資產減值信息披露制度,在相關的會計報表及其附注中,更詳細地披露當期資產減值損失的發(fā)生數、轉回數、轉銷數及其在報表中的列示項目等,增強資產減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達到制定資產減值政策的初衷。
4、規(guī)范注冊會計師對資產減值準備的審計。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jiān)督是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應當以應有的職業(yè)謹慎態(tài)度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評價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目前,對資產減值審計的規(guī)范主要體現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0年1月印發(fā)的《資產減值準備審計指導意見》和2001年1月頒布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5號———會計估計》中。但由于《資產減值準備審計指導意見》中所稱的資產減值準備僅包括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并未提及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比較全面地披露資產減值信息在我國還只是剛剛開始。因此,筆者認為,為規(guī)范資產減值準備審計,應在2000年頒發(fā)的《資產減值準備審計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相關的獨立審計準則,對資產減值準備審計的審計目標、審計程序和方法、審計結論、利用資產評估專家的工作等方面作出規(guī)范,努力通過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的盈余管理。
(作者單位:浙江省財務開發(f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