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笛
時下,在美國的不少中小學校園甚至幼兒園里,吃“憶苦飯”非常流行,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珍惜糧食,學會同情窮人,并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國際知識。
驚人的“要飯”課
馬里蘭州的溫頓小學校最近組織了一次為期3天的“要飯”課。孩子們扮演“無家可歸者”要來的飯菜,只有粗糙的面包、水煮的土豆塊外加兩片肥豬肉(因美國人普遍不吃肥肉,故價格十分低廉)。在孩子們用餐時,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說,目前在美國,仍有至少100萬無家可歸者,至于在全世界,至少還有2億人靠要飯為生———這些人平時吃的飯菜,比這頓午餐更差,不難想象,這3天的“要飯”讓孩子們領(lǐng)略到了“饑餓”究竟是什么滋味。
舊金山的“饑餓體驗“
舊金山市斯迪夫中學組織了“體驗饑餓”活動,每個學生抽取一張就餐券———要是券上寫著“15”,那就意味著他是世界總?cè)丝冢保担サ摹案蝗恕?,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午餐;要是寫著“25”,那就意味著他是占世界人口中25%的“溫飽型”,可以吃少量米飯、魚和豆子;而要是抽到“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就只能吃少許沒有放油的土豆。校長說,這些孩子的比例恰恰與世界人口的“饑餓格局”大致相同。盡管活動是象征性的,但參加過“饑餓體驗”活動的孩子,便再也不會浪費糧食,還向?qū)W校的“糧食銀行”捐贈了自己節(jié)約下來的食品或零用錢。
“過爺爺時代簡樸生日”
在紐約、洛杉磯、費城等大都市的孩子中流行著“過爺爺時代儉樸生日”活動。這完全是孩子們的自發(fā)行為。紐約一名叫多迪的男孩子聽說爺爺小時候過生日十分簡樸,于是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把爺爺請來,請老人談談他們那時是如何過生日的,最后還“如法炮制”了一頓簡單、廉價的生日餐。多迪把這次過生日省下的錢全數(shù)捐給了“支援非洲饑民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