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炒米治腹瀉
我一個朋友的母親腸胃不好,經(jīng)常腹瀉,大便像水一樣,服了很多藥都不管用,瘦得不成樣子。后來聽說用白術炒米能治腹瀉,于是就讓她母親試了試,結果吃了一次就緩解,兩三次后就痊愈了。
具體方法為:白術15克,生姜3片,大米250克,一起用文火炒至米變黃色,然后加水煲成粥食用即可。
廣西北流彭達華
國家藥典委員會博士后白曉菊點評:
中醫(yī)認為白術味甘、性溫,入脾胃經(jīng),有良好的補氣健脾作用。炒焦后,其健脾止瀉的功能更強。白術若配伍其他健脾益氣藥物,則藥力更佳。如配伍人參、茯苓、甘草,即組成補氣健脾的基本方“四君子湯”,用于脾胃氣虛所致的各種病癥。
生姜具有溫中焦、理胃氣、止嘔吐的功能,白術與生姜配合應用,用于脾氣虧虛兼寒引起的遷延日久的腹瀉,則療效更加顯著。
但是,中醫(yī)治病是講究辨證施治的。腹瀉在臨床上常分為寒濕困脾、腸道濕熱、食滯胃腸、肝氣郁滯、脾氣虧虛、腎陽虧損等類型。白術主要用于脾氣虧虛兼寒的腹瀉,表現(xiàn)為大便稀爛,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遷延反復,伴神疲乏力,食少消瘦,食后不舒等。若由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痛即瀉,瀉下急迫,糞色黃褐穢臭,肛門灼熱,則應使用清化濕熱的藥物,不宜用本方,以免加重病情。
姜蔥泥治肩周炎方
用老生姜、蔥頭各250~400克,搗爛如泥,用文火(即小火)炒熱后加高度白酒再炒片刻。睡前趁熱(以能忍受為度)敷在疼痛處,再用毛巾或布條包緊。第二天早上取下,到晚上再炒熱繼續(xù)敷。一劑藥可用3~4個晚上。
此方經(jīng)我和親友應用多年,很有效,特獻出來供大家參考。
重慶忠縣黃加春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教授韓新民點評:
肩周炎,又名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等,為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為肩部感受風寒濕所致,屬“痹證”范疇。
老生姜即是中藥的干姜,性熱、味辛,有溫經(jīng)散寒的作用;蔥頭辛溫,能散寒解表,溫通陽氣;白酒大辛大熱,能散寒活血通經(jīng)。三者混合,加用文火,更助熱性,更能發(fā)揮溫陽散寒、活血通經(jīng)、止痛消腫的功效,能治療肩周炎。
需要指出的是,在外用此方的同時,應積極配合肩部的功能鍛煉,適當加強肩部的按摩和活動。這樣結合治療,能加強溫陽散寒、疏通經(jīng)絡、分解粘連、活血止痛的功效,最終達到改善肩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治愈肩周炎的目的。
蔥頭燉雞蛋治咳嗽
我?;几忻?,就醫(yī)吃藥之后,感冒癥狀沒有了,不流鼻涕了,頭也不痛了,可就是咳嗽得很厲害,沒痰,服用治咳嗽的中成藥后,總不見效果。
后來,我婆婆告訴我一個方法,就是用一個雞蛋,3棵蔥頭(帶半截蔥白),適量清水,適量冰糖,隔水燉15~20分鐘就可,飯后吃蛋喝湯。一般吃3~5次就可痊愈。
廣東澄海蔡錦堂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中醫(yī)認為,不論何種類型感冒,由于咳嗽、咳痰使肺津損傷,肺失滋潤,肺氣上逆,故感冒治愈后容易遺留干咳(無痰),治療應以養(yǎng)陰潤肺止咳為主。
雞蛋性平、味甘,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適用于熱病煩悶、燥咳聲啞等癥?,F(xiàn)代研究表明,雞蛋清(蛋白)有清熱解毒、消炎和保護黏膜的作用;蔥頭(蔥白)性溫、味辛,能發(fā)汗解表、散寒解毒。研究表明,蔥有抑制病毒、預防呼吸道感染作用;冰糖性平、味甘,能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且扶正養(yǎng)陰。對于肺燥咳嗽、干咳無痰或咯痰帶血等十分有效。
雞蛋加冰糖是民間常用的止咳驗方,二味合用重在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咳,對風熱感冒引起的干咳少痰效果最佳。方中加蔥頭起解表散寒、解毒功效,且有助于清除稽留的感冒病毒和癥狀。三味合用,既能祛邪,又能養(yǎng)陰止咳,對各類型感冒因耗傷陰津引起的干咳、久咳皆有療效。如果痰多且稠,則不宜用此方。
黑木耳茶治腦血栓后遺癥
制作方法:黑木耳7克,生姜10片。每天早晨先用冷水將黑木耳浸泡10分鐘,洗去雜質(zhì),然后和切好的生姜片放在較大一點的茶杯里用開水沏,待稍涼后飲用。杯里的水飲完后,繼續(xù)倒入開水沏泡,隨渴隨喝。每天做晚飯時,將當天用的黑木耳炒菜或做湯吃掉。堅持數(shù)月,可見效。
山東濟南傅繪
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中醫(yī)科副教授晉獻春點評:
生姜、黑木耳均是常用食品。其中,生姜味辛、性溫,具有發(fā)表散寒、和胃止嘔、溫肺止咳等作用,常用于外感風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等病證。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生姜具有鎮(zhèn)吐、抗炎抑菌、鎮(zhèn)咳祛痰、利膽、促進胃液分泌等作用;黑木耳味甘、性平,具有補氣血、潤肺、止血等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黑木耳具有抗氧化、調(diào)血脂、軟化血管、止血等作用。
二物配合代茶常飲,可起到潤腸通便、益氣宣肺、升清降濁之效,對于血脂異常、高血壓、動脈硬化、便秘、氣虛外感咳嗽等均有一定的治療和保健作用,且無明顯的副作用,不失為一種家庭常用的保健茶。
蓖麻子仁治面神經(jīng)麻痹
2002年冬,60多歲的老同事得了面神經(jīng)麻痹,經(jīng)多處治療效果甚微。2003年5月,他女兒從報上得一驗方,并在他身上試用,3個月后,他的面神麻痹很快治愈了,至今沒復發(fā)。其方法是,蓖麻子仁15克,冰片1克。先將蓖麻子仁去皮,搗爛成泥,再加入冰片攪勻后,攤在3~4厘米見圓的桑皮紙上,敷于患處,干后調(diào)換。
廣西鐘山華揚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副教授劉春生點評:
面神經(jīng)麻痹的確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確。中醫(yī)認為,本病是由于人體氣血不足,面部、耳部遭受風寒侵襲,使局部經(jīng)絡淤滯,氣血運行受阻,筋脈失養(yǎng)而致。西醫(yī)認為,面神經(jīng)麻痹可能是由于感受風寒或局部炎癥導致面神經(jīng)缺血、水腫引起,還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
蓖麻子有消腫、排膿、拔毒之效,對面神經(jīng)組織缺血、水腫有一定治療作用;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作用。二藥合用對面癱可能有一定的療效。
需要指出的是,面神經(jīng)麻痹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留下后遺癥,如用本方未迅速見效,應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另外,蓖麻子所含的蓖麻毒蛋白具有明顯毒性,應防止兒童誤食。
家庭醫(yī)藥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