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若舜
重讀《三國》,頗有新得。曹操、劉備、孫權三雄性格各有缺陷,卻為何無一例外地成功了呢?
然而只要略知三國的人,都不難從這三位杰出的領導者身上發(fā)現一個共同點:思賢若渴,極其重視和愛惜人才。他們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此。曹操之愛才自不殆言:見許褚“威風凜凜,心中暗喜”;見徐晃、張頜“暗中稱奇”;見賈詡“對答如流,甚愛之”;見許攸“不及鞋履,跣足相迎”。至于曹操禮遇關公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由此他才能打造三國中最強大的人才陣營。劉備尊賢識人更是有名。他獨具慧眼于市井中挑中了關羽、張飛,于深山里訪得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他用人不疑,對人才倍加信任。有人告發(fā)趙云叛變,他卻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庇腥苏f黃忠投降,他卻大笑:“黃漢升非反叛之人?!比绱诵刨嚕瞬旁跄懿坏闷溆?孫權待才心最實。初見魯肅便“披衣起謝”,后來盡從其言;對周瑜更信任有加,言聽計從;感周泰救護之功“權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因此東吳陣營雖常有建議相左之時,但若欲臨大敵,卻極為團結。
有人說:“三雄之爭即是人才之爭?!鄙钜詾槿?。遙望古人重才選才之事及人才興旺的情景,今人可覺慚愧?
依現狀看,大可有理由質問:中國的人才哪去了?更有理由質問:中國選拔人才的制度究竟有什么毛病?前日在《領導文萃》雜志上讀到一篇文章,文章說:1979年中國曾派代表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疾靾F回來后驕傲地預言:美國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國將全方位超越美國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而同年美國考察中國初級教育的代表團經過一番了解后,沮喪地預言:中國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20年后中國將遠遠地把美國甩在后面。25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出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二百多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而“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當中還沒有一名成為這樣的人才。這篇文章尖銳地道出了人才被埋沒的癥結:培育和選拔人才的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中國無論是培育或是選拔人才都脫離不了一根指揮棒:考試。它的壓力猶如一柄鋼刀懸在學生的項上,逼得學生繞著它團團轉??梢哉f:中國學生的勤奮是叫考試逼出來的。盡管它是目前最公平的選才方式,但我們卻痛心地發(fā)現:我們是在培養(yǎng)考生,而非人才。為了考試,我們失去了太多。標準的答案和固化的思維令我們失去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令我們失去了自我選擇的勇氣;壓人的分數更令我們喪失了自信,迷失了方向。
除了考試,另一大癥狀就在于極其低下的選才透明度。選不選得上,關鍵在領導。一旦領導奉行“順我者舉之九天,逆我者沉之深淵”的一套,縱然經綸濟世,也叫你半籌不展。而如今一些領導更像《三國》當中袁紹、劉表式的欺世盜名;有的甚至只是借人才之名裝點門面,實則并不重用??偨Y報告上赫然列舉調入各類專業(yè)人才多少,提拔重用多少,無非是說明領導有方,成績卓著;私下卻搞“一言堂”、“獨家店”,舉賢之心令人生疑。尤為可惡的是還有一些人嫉賢妒能,大搞“武大郎開店”,聲稱愛才重才,實則葉公好龍。
頑癥不除,則人才不興;人才不興,則國家無望?!度龂放f事啟迪我們:人才旺則國治國興,人才竭則國亂國衰。值此用人之時,我們是要選擇追趕,還是要選擇挨打?宜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