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慧
一八六三年二月,加拿大哈利法斯港口飄著雪,港口四處幾無人煙。
一個年輕女人提著行李來到桑德斯家下榻。她沒說她是誰,后來他們才知道這個女人便是大文豪雨果的二女兒亞黛兒·雨果。她因瘋狂愛上一名分發(fā)至哈利法斯港服役的中尉,而離開當(dāng)時住在英倫海峽小島上的雨果一家,獨自搭船來到此地。
亞黛兒對桑德斯家人說,她是來找未婚夫皮森的。那皮森可能也不是什么壞人,至少不會比別人壞,但他并不真心。亞黛兒和他應(yīng)該有過一夜情,但中尉不想和她結(jié)婚,何況,這個愛他愛得癡狂的女子已三十三歲了。
楚浮于一九七五年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中譯《巫山云》)。幾年后我和同學(xué)在士林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當(dāng)然,眼淚流個沒完沒了。那時,年少的我雖對人生懵懂無知,但已明白,當(dāng)亞黛兒在異鄉(xiāng)(由伊莎貝亞珍妮飾演)漠然地經(jīng)過她的愛人身邊,并從他面前走開時,她的人生也已越過了她。
多年后我讀到亞黛兒·雨果的日記,對她那些年孤獨至極的日子震驚無比,我才知道,原來她是一個活在幻想中的人,她無法面對人生現(xiàn)實,而逃避于自我編織的謊言中。寫日記救了她,但寫日記也未救得了她。
在那個年代,很少女人有能力和條件旅行。亞黛兒告訴父親雨果,中尉已經(jīng)向她求婚,父親不但資助她旅費,也定期寄錢給她。到了加拿大后,亞黛兒為了見中尉皮森,困難重重,到最后可說是不擇手段及自取其辱。那皮森并不愛她,桑德斯一家人馬上看出來了,但亞黛兒不相信。她至死也不相信皮森上尉不愛她。她認為皮森還沒有機會真的認識她,一旦他那么做,他便會愛上她。
亞黛兒費盡力氣由倫敦輾轉(zhuǎn)到加拿大,到了以后便獲知皮森新婚的消息。但他不肯接受事實,也不愿離開剛抵達的陌生之地。她寧愿在異地過著艱困的日子,以便挽回皮森。
亞黛兒·雨果生于一八三○年,是一個標致的大美人,大作家巴爾扎克曾不只一次贊美過她的長相。她心思敏銳,不但彈得一手好鋼琴,還會作曲,在寫作上也有才華。父親雨果鼓勵她寫日記,她在二十二歲那年開始寫,后來保持了寫作的習(xí)慣。
從日記看來,亞黛兒不但有邊緣性人格傾向,而且自二十六歲那年起憂郁癥也日趨嚴重。那些年,雨果流亡英倫海峽的葛尼賽島,亞黛兒跟隨父母分別在英法兩地居住。一八六一那一年,她三十一歲,遇見軍人皮森,從此把心和靈全交給他。但皮森消失了蹤影。
她有信心找到他,也果真找到了。她先在哈利法斯為皮森停留住守三年,隨后皮森又外放至巴巴德,亞黛兒也繼續(xù)跟隨著部隊而去。一直到她精神病發(fā)作的那些年,她父親雨果憂心忡忡地和她通信,勸她回家,但都勸不了她。雨果的大女兒十九歲時在塞納河溺水而死,那時亞黛兒十二歲,這事對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影響,她在日記里記載了許多。
一八七二年,亞黛兒結(jié)束其為愛走天涯的日子,她已經(jīng)無以為繼,精神完全崩潰。她被帶回法國,住進雨果的醫(yī)生朋友家里。她認得出父親,但已說不出話,隨后,她又被送到圣孟蝶精神醫(yī)院,無藥可救,她已全然瘋了。她在醫(yī)院一直活到七十五歲。
(選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