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亙
非洲是一個干旱的大陸,那里是世界是最大的水草撒哈拉沙漠——它位于非洲北部,面積約91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非洲大陸面積的三分之一。非洲的沙漠大多位于赤道以北的大陸中部和北部。然而,在非洲的西南邊緣,大西洋沿岸還有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那就是納米比亞沿海的南北向的納米布沙漠。
納米布沙漠有8000萬年的歷史。它北起安哥拉南部的納米比,向南穿過納米比亞至奧蘭治河。沿非洲西南海岸延伸約1900千米,寬130-160千米,海拔不超過500米,是一片狹長的帶狀沿海沙漠。
納米布沙漠是本格拉寒流的杰作。數(shù)億年前,本格拉寒流沖擊大西洋海岸,由于溫度低,海水不僅不蒸發(fā),還“吸收”了從海中吹來的濕氣,經(jīng)過上億年的變遷,干燥的熱風將岸上山中的巖石風化為細沙和粉塵,形成了沙漠。納米布沙漠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0毫米,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干旱的環(huán)境下,卻呈現(xiàn)著一片勃勃生機……
視覺盛宴——壯觀的沙海
納米布沙漠中部有一條凱塞布河,將整個沙漠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南部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多為流沙,北部是多巖的礫石平原。納米布沙漠南部分布了大面積的移動新月形沙丘,移動速度很快,有的每年移動可達450米。有些流動沙丘被河流阻擋,使河流的另一側(cè)呈沙原狀,從而使河流北部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風沙地貌,這里分布著一系列沙嘴和沙灘,還有剝蝕高地和尖頂山。
在當?shù)啬邱R語里,納米布意為“巨大”、“遼闊”。只有當你身臨其境,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納米布”的含義。周圍都是一望無際的沙的海洋,在太陽的照射下,沙粒閃閃發(fā)光、金亮耀眼。行程數(shù)百里也可能不見人煙,只是偶爾可見野生動物在游蕩。沙丘的形狀各有不同,有新月形、筆直狀以及星形的沙丘等。
納米比沙漠最壯觀的地方莫過于位于沙漠中央的所蘇斯萊地區(qū)了,這里是一片沙丘群,沙丘高低不一,有些沙丘竟高達300米,最高的達34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底下有歷時1 00多萬年之久的礫石層。沙丘的顏色由沿岸地區(qū)到東部內(nèi)陸地區(qū)逐漸變深,呈現(xiàn)出灰白象牙色、杏黃色、橘黃色、栗色以及深橘紅色等種種豐富的色彩。
如果你乘坐小型飛機或熱氣球橫跨沙漠上空,你會看到一波接一波的沙丘似乎在不斷地移動。沙丘很高,頂端的沙礫被風吹落,在沙丘上劃出一道道波紋。從天空俯瞰,相連的一座座沙丘波浪起伏,色彩變幻,好似給人們獻上的一場美麗壯觀的視覺盛宴。死亡之地——“骨架海岸”經(jīng)凱塞布河切割后的納米布沙漠北部,與南部的景觀有很大差異,這里是多巖的礫石平原。西部與海洋相接,海岸線一直向北部延伸到達“骨架海岸”,也稱“骷髏海岸”。這一帶之所以被稱之為“骨架海岸”,是因為許多船只曾在此遇難,留下很多殘骸,因此得名。那么,為什么船只多在此遇難呢?這是由于本格拉寒流從南極洲帶來的冷空氣和沙漠的熱空氣相互交匯形成大片的霧氣,早年的探險者常常在此地被濃霧包圍,水手難以看清方向,以致船沉身亡。目前發(fā)掘出的一部分船只殘骸在沙漠內(nèi)陸發(fā)現(xiàn),說明在過去的許多年間,沙漠的邊緣在逐漸地向海洋推進。由于洋流以及地球自轉(zhuǎn)的原因,“骨架海岸”附近海洋中的深層冰冷海水上升,并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使得魚類大量繁殖。魚不僅吸引來海鳥,還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海豹,這一奇特的景觀在中低緯度的非洲實屬罕見。
然而,由于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在本世紀末以前,該海岸部分地段將被淹沒,豐富的海洋生物將因當?shù)氐臍鉁厣叨艿絿乐匚:?,冰冷的本格拉洋流也將因全球變暖而使海水溫度上升,從而影響“骨架海岸”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p>
頑強的生命——沙漠的征服者
雖然納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之一,一片荒蕪,但就是在這嚴酷而又荒涼的環(huán)境中,卻生存著許多生命力超強的生物。
在死一般平靜的沙丘上,在幾乎沒有水和植物的沙丘中,卻蠕動著頑強而精巧的生命:甲蟲類,還有爬蟲類如蜘蛛、蝎子、白蟻、蜥蜴等土生動物。很久以前被沙塵所吞噬的死去的動植物殘片被卷到了地表,成為它們的食物。它們大多容易被發(fā)現(xiàn)但又不能飛,也沒有太多的防御能力,但是納米布沙漠的環(huán)境限制了食肉動物的侵入,這使得土生動物得以生存下去。
沙丘蟻群壟斷著納米布沙漠上堅韌的草,它們多草的家可以遮擋酷熱的太陽光。足跡蜘蛛在這種嚴酷的環(huán)竟下進化出一種特殊的生存策略:它們沒有地方把網(wǎng)掛起來,于是就在地面織網(wǎng),把沙礫也編織進去,形成了一塊可以遮陽的小毯子。不過這些沙毯的作用不僅僅是遮陽,它們是有著完美偽裝的黏稠陷阱。活板門蜘蛛只在最陡峭的沙丘頂端建巢,因為它們有一個攻擊性很強的敵人——蛛蜂。蛛蜂盡管視力很差,腿上卻有敏感的絨毛,可以獲取最細微的蜘蛛氣息。一旦找到蜘蛛巢,蛛蜂就使勁挖,可以挖2個小時,當蜘蛛被挖出來后。被逼上絕路的蜘蛛就亮出王牌,它像輪子一樣快速滾下沙丘地逃生了。
在這一片貧瘠的沙海中,大型動物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為了生存,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適應環(huán)境的方法。比如納米布花條蛇通過身體的側(cè)向滑行,可以一直在沙丘上“游動”;楔吻蜥蜴則有一種特殊的武器——噴氣推進,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鉆入沙里。這些都使它們避免了被高溫的沙粒灼傷。
相對來說,哺乳動物耗水量更大,因此,許多沙漠嚙齒動物如沙鼠和金鼴鼠只有在夜晚才出現(xiàn),因為這時候溫度已經(jīng)下降。但在沙漠寒冷的夜晚中,這些小嚙齒動物的能量消耗得很快,因此必須迅速找到食物。一些大型動物也在納米布沙漠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跳羚就是其中一種,它們生活在納米布的大部分地區(qū),適應干燥的氣候,一般只在沙丘周圍的草地上覓食,找不到鮮草時便挖草根、樹根充饑。此外,鴕鳥、斑馬、豺狗等也是沙漠中的主要住客。
納米布海岸是大西洋海浪的緩沖地帶,也是幼魚的避風良港。海灘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沙坑和巖石,水生植物在此生長,小動物也在此傳宗接代。在納米布海岸上還生存著大量的鳥和海獅。這里棲息著約25萬只涉禽,其中以磯鷗、雎鳩及火烈鳥居多。納米布海岸75%的火烈鳥都集聚在沃爾維斯灣的鳥島上。鳥島上還有許多候鳥,有些生長繁殖在北極,為了躲避嚴冬的寒冷遷徙到沃爾維斯灣。有些生長繁殖在非洲大陸的濕地,到了旱季來到沃爾維斯灣。其中,最多的是南非塘鵝、鵜鶘。還有一種世界稀有的珍禽達馬臘燕鷗。這種珍禽體小,才22厘米,翅膀、后背為灰色,白胸脯,黑腦袋,飛翔速度快,以魚蝦為食物。世界上達馬臘燕鷗不足2000對,而90%都棲息在納米比亞。
沙漠王后——神奇的千歲蘭
納米布沙漠受本格拉寒流的影響,濕度較大,多霧。這里植被稀少,僅在較大河流沿岸有金合歡等樹木,沿海地帶有成片的低矮肉質(zhì)灌木。仙人掌和大棘是這里有名的植物,蘆薈也是納米布中令人驚訝的植物之一。蘆薈是1865年由科學家西蒙思·德爾發(fā)現(xiàn)的,因為蘆薈
的枝葉柔軟堅韌,當時被當?shù)厝擞脕碇谱鲃?,因此也被叫做劍帶樹?/p>
但是在納米布沙漠屈指可數(shù)的植物中,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尤其引人注目。它就是生長在凱塞布河以北的礫石平原上的千歲蘭。這種特殊的植物,是納米布沙漠特有的,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的蹤影。
千歲蘭是一種古老的裸子植物,屬裸子植物的千歲蘭目,在這一目中只有千歲蘭這一科、一屬、一種。千歲蘭的莖十分短粗,直徑有1米左右,高只有20—30厘米,根又直又深,莖頂下凹,像個大木盆?!澳九琛边厖s有兩片皮革狀的又長又寬的帶狀葉片,葉片寬約30厘米,長2—3米,分別長于“木盆”兩側(cè)??雌饋戆胨扑蓸淝蚬胨凭G色花卉,頂端還生長著堅硬的如同枸杞一般的紅果。
在地面上,千歲蘭只有20厘米高,其實它的大部分根都深深地扎在地下,一株千歲蘭的根須占地面積可達50平方米,扎根可達5米深。千歲蘭在一生中只長兩片葉子,開始的時候先從像胡蘿卜似的基部生出兩片窄葉,然后基部逐漸擴大,兩片葉子愈長愈肥大,長到相當寬度時便裂開,可達3米長,長得更長時就開始卷曲,邊緣逐漸枯萎。帶狀葉片的基部始終不斷地生長,呈綠色,葉的頂部則不斷地干枯,由于在沙石上日漸磨損而分散為許多絲絲綹綹,仿佛許多須須。狂風一起,這些長長的枯葉扭曲著蜷起,遠遠望去,就像海底的大章魚,難怪傳說它的葉子是一種妖怪變出來的。
千歲蘭被達爾文描述為“植物王國中的鴨嘴獸”。但可不要小看它奇形怪狀的模樣,科學家估計,千歲蘭一般能活百年,以至千年,壽命最長的據(jù)說有兩千年。有位科學家計算過:兩片已生長兩千年以上的巨葉,可鋪成一條寬3米、長360米的道路。
生存秘訣——特殊的尋水之道
在納米布沙漠如此干旱嚴酷的環(huán)境下,怎么能生存這么多動植物呢?般沙漠地區(qū)的植物為了減少水分的損耗,都把葉子盡量縮小,甚至縮成針狀,為何獨獨千歲蘭卻一反常態(tài)呢?
原來,這跟納米布沙漠的環(huán)境有關。所有荒漠都是由于當?shù)氐目諝飧稍锒斐傻模諝馊找娓稍锟梢杂胁煌脑?,由此分為四種類型的荒漠:處于回歸線附近的區(qū)域性荒漠(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爾沙漠、澳大利亞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等),大洋寒流沿岸地區(qū)形成的沿海沙漠(如納米布沙漠、阿塔卡馬沙漠),在高山屏障后面出現(xiàn)的掩蔽沙漠(如巴塔戈尼亞沙漠、莫哈夫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及因為遠離海洋形成的大陸沙漠(如中亞沙漠)。
納米布沙漠瀕臨海洋,來自非洲的熱空氣在經(jīng)過寒冷的沿岸時被轉(zhuǎn)化為霧,大量的海霧形成重重的霧水降下來,被風帶入內(nèi)陸。在納米布沙漠,有時候這種霧籠罩的范圍深入內(nèi)陸達80公里以上。濕霧平均每隔10天左右降一次,這是這片沙丘上生物所需水分的一個可靠來源。此外,罕有的降雨也為沙漠生物提供了儲水的機會。沙丘、空氣和濕霧共同構(gòu)成了平衡,生命得以生存。納米布沙漠中的生物都找到了自己特殊的尋水之道。僅拇指甲那樣大的擬步科甲蟲背上有很多“麻點”突起物,或大或小,密密麻麻。科學家發(fā)現(xiàn),“麻點”就像一座山峰,“麻點”與“麻點”之間的就是“山谷”。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見到,在“麻點”和“山谷”上,覆蓋著披著蠟狀外衣的微小球狀物,形成防水層。大霧來臨時,甲蟲身體倒立,霧中的微小水珠會凝聚在這種“麻點”上,然后順著防水的“山谷”流下,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最終進入到甲蟲的口中。還有一種甲蟲則以掘溝存貯霧氣而著名。黑背豺則經(jīng)常舔食石頭上的霧氣來吸收水分。至于千歲蘭,它的葉片兩面有著數(shù)不清的氣孔,起霧的時候這些氣孔便張開了,把霧氣“吸”進去;霧過去之后,氣孔便又關閉了,葉子的蒸騰量不大,而巨大的葉片表面能凝聚更多的水分,更有利于補充干旱土壤的缺水。正是憑借這種非凡的“取水”手段,千歲蘭不僅在這片“不毛之地”存活了下來,而且它的壽命可以長達2000歲。
非洲土著——霍屯督人
納米布沙漠不僅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一些原始部落至今仍在這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沙漠中部凱塞布河一帶居住著納馬部落,這是科伊人的一個分支。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科伊”是“男人中的男人”的意思。當17世紀歐洲人統(tǒng)治西南非洲時,由于他們口吃一樣的語言被歐洲人稱為霍屯督人?;敉投饺似骄砀邇H1.5米。納米布沙漠中的納馬部落以游牧和打獵為生,他們飼養(yǎng)一種角非常大的牛、多毛的肥尾羊和狗。牛在納馬人社會生活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牛奶是他們的主食之外,牛也是他們重要的運輸工具。此外,他們的狩獵工具非常簡單、原始,狩獵方法頗多但都十分落后。季節(jié)轉(zhuǎn)換,野生動物稀少時,沙漠及灌木叢中的野蜂蜜、野果、草根等也成了他們的裹腹之物。男人以牲畜的多少來判定財富和地位。男女之間的婚姻是自由的,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妻子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兒時,丈夫有權為自己留后,因此可以將妻子的姐妹,特別是未婚的和守寡的姐妹都視為自己的妻子。納馬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力和祖先,相信巫術。他們堅信存在著一個從東方來的主宰一切的神,因此死后的墓穴都是向著東方的,并在基前堆很多石頭作為紀念。這一做法為人類學家研究他們遷移的路線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此外,在沙漠北部還有部分赫雷羅人,他們以牧羊為生。除了這些少數(shù)幾個原始部落外,納米布地區(qū)的主要居民都集中在幾個沿海的港口如沃爾維斯灣和斯瓦科普蒙德。值得一提的是,納米布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鉆石資源,因此,納米布的居民日漸增加。納米布這片地球上為數(shù)不多的原始景觀
一望無際的納米布沙漠,看似荒涼如又美麗,看似貧瘠卻又富饒。它是那么神奇,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大自然美景和無數(shù)有待人們發(fā)掘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