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創(chuàng)
閩南及臺灣民居,每常在門額上鑲嵌“丁號”(丁即男丁,傳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皾}川衍派”、“潁川世胄”、“潁水傳芳”即是其一。凡門額上鐫有這一“丁號”的,必是陳姓人家無疑。但有的錯將“潁”字寫成“穎”,而且以訛傳訛,那是不識潁川來歷的緣故。
潁川為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發(fā)源于河南嵩山之潁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轄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后世轄境、治所屢有變化。潁川為陳國故地,“控蔡、潁之郊,綰汴、宋之道”,“原濕活衍,水流津通”,方圓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寶地。所謂“潁川衍派”的陳門子孫,就是潁川侯陳軫(亦即田軫)的后裔。
陳,本是黃帝軒轅氏一個分支部族陳豐氏的族徽,它一邊是一面旌旗,一邊是一輛戰(zhàn)車,象征這個部族的驍勇善戰(zhàn)。他們跟隨黃帝從西北遷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這一地方,也就被稱為陳地。相傳舜是陳姓的老祖宗。周武王滅商后,封舜的一個后裔—胡公滿于陳,成為一個小諸侯國,胡公滿的子孫以國為姓,胡公滿于是成為陳氏得姓始祖。
春秋時,陳國發(fā)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了個“工正”的小官。據(jù)《史記索隱》載:“敬仲奔齊,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痹诒4嬷性乓舻拈}南語中,陳田二音僅韻母稍異。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fā)動了一次政變,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為相。再傳至田和,索性奪取姜姓齊國政權(quán),自立為齊太公。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際,齊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孫紛紛改姓。田建之子田軫在楚國任相,被封為潁川侯,因遷入陳國故地的潁川,恢復(fù)了陳姓,改稱陳軫,遂成為“潁川陳”的始祖。
福建、臺灣的“潁川衍派”陳姓宗親,應(yīng)該是“開漳圣王”陳元光的后裔。陳元光系河南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669年),閩粵交界地區(qū)的土著民族嘯亂,唐高宗李治派陳元光之父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與陳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長途行軍,打到福建九龍江畔,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聞訊,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領(lǐng)58姓軍校入閩支援。中途,陳敏、陳敷病故,陳元光祖母魏氏帶領(lǐng)軍眾,屯兵福建云霄。陳政 、陳元光得到大軍支援,派兵抄襲叛軍,大獲全勝,閩粵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現(xiàn)在福建的許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 征剿勝利的記錄。唐儀鳳二年(677年),陳政病故,20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職,統(tǒng)領(lǐng)這支萬人軍隊。永隆二年(681年),南海邊郡又發(fā)生動亂,朝廷命陳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嶺表。于是他邊征剿,邊開發(fā),辟荊榛,辦學(xué)校,安撫士黎,任用賢能,使泉州、潮州一帶日漸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間的上疏獲準,設(shè)置了漳州郡,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屹然一鎮(zhèn)云霄末,漸爾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長通蕃息,五十八姓交為婚。”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陳元光去世,各地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紛紛建廟祭祀,遵其為“開漳圣王”。
“潁川衍派”的陳姓,因其始祖陳軫曾為田軫,且其祖先中有虞思、胡公滿等,故世有陳、田、虞、胡、姚五姓同宗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