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譽峰
2004年4月中旬的一個周末,應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張應文參贊的邀請,我們一行前往馬來西亞考察訪問。
馬來西亞(Malaysia)位于赤道地帶(北緯1度至7度,東經97度至120度之間),居東南亞的核心位置。由馬來亞 (習慣稱西馬,首都吉隆坡所在地)和沙撈越、沙巴(習慣稱東馬)組成。西馬位于馬來半島南部,南與新力口坡隔海相望,北與泰國接壤,東鄰南中國海,西瀕馬六甲海峽。東馬位于力口里曼丹島北部,東南與印度尼西亞接壤,而文萊居于沙撈越和沙巴兩州之間的沿海地帶。馬來西亞陸地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其中西馬為 13.2萬平方公里,東馬為19.7萬平方公里,東西隔南中國海相距600公里。馬來西亞全國共有人02,453萬人(2002年),其中西馬1,983萬,占81%,東馬為470萬,占1996。在總人口中,馬來人及其他土著占61%,華人占24%,印巴人占7%,其他人種占8%。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通用語。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90%以上的馬來人信仰伊斯主教。華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印巴人則信仰印度教。
馬來西亞于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聯邦正式獨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1963年臼月與沙撈越、沙巴、新加坡成立馬來西亞聯邦(190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自獨立以來,馬來西亞在經濟上由生產橡膠和錫的單一型殖民地經濟,逐步過渡到一個正在向現代化發(fā)展的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即從60年代和70年代的農業(yè)經濟轉變?yōu)?0年代以進口替代為主的經濟,進而發(fā)展成為9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尤其是近20多年來,由于國家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制造業(yè)、建筑業(yè)、服務業(yè)和信息產業(yè)發(fā)展較快。在經歷了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近年來馬來西亞的經濟形勢已趨于好轉和全面復蘇,2003年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目前,政府強澗經濟平衡發(fā)展,基礎工業(yè)多元化,重視人力資源開發(fā),堅持對外開放,正在向前首相馬哈迪爾提出的到 2020年把馬來西亞建成發(fā)達國家的目標邁進。
歷盡滄桑馬六甲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僅隔著一條狹長的柔佛海峽,兩座跨海大橋(又稱新柔長堤)是連接彼此的重要通道,來往非常方便。汽車駛過大橋即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首府新山市(dohor Bahru)。這座建于 1855年的古城是馬來西亞的南方門戶,也是新加坡進入馬來西亞的必經之路。由于新馬兩國經濟發(fā)展有差異,馬釆西亞消費水平比新加坡低,不少新加坡人利用假日到新山購物。
出新山沿高速公路(馬來西亞稱為南北大道)一直向西北行駛,一路上都是大片大片的棕櫚樹林,一派熱帶風光。約兩個小時后,即到達緊瀕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Malacca)市。馬六甲海峽在國際航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國家與南亞、中東和非洲各國之間的航線都經過這里,起著溝通亞、非、歐三大洲的樞紐作用;同時它還是世界環(huán)球航線中重要99一段,波斯灣石油運往世界各國的3條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馬六甲州是馬釆西亞的13個州之一,為馬六甲王國故地,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60多萬。首府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現存最老的古城,曾為馬六甲王國部城,地處馬六甲海峽東岸南段,北距吉隆坡148公里,南距新加坡245公里,水陸交通都非常便利。16世紀以來,西方殖民者開始向東方侵略,為了擴張和掠奪,一直為占據馬六甲海峽而爭奪不休。先是葡萄牙人,后是荷蘭人。?8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侵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又侵占了它。直至1945年后,歷經滄桑的馬六甲海峽才重歸沿岸國所有。1957年,馬六甲成為馬采西亞的一部分,結束了殖民統(tǒng)治。由于馬六甲重要的地理位置,歷來商業(yè)十分興盛,東西方移民聚居于此,因此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融合了世界各國的特點而獨具一格。
馬六甲是一座小城,市容也不美,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這個曾長期被葡萄牙、荷蘭、英國統(tǒng)治的古城,留下了許多具有歐洲風格的建筑物。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荷蘭統(tǒng)治時期的建筑物——一棟醒目的紅色市政廳,它是遠東地區(qū)最古老的荷蘭建筑。緊鄰市政廳的是一座基督教堂,采用荷蘭的紅磚建造,代表著荷蘭建筑的設計特色。今天,這些建筑物連同由葡萄牙人建造的古城堡和圣保羅大教堂,都已成為馬六甲著名的旅游景點。
馬六甲的歷史、文化和習俗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1400年,來自蘇門答臘的一個王子創(chuàng)建了馬六甲。1405年,中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曾將其總部駐扎在馬六甲。中國人帶來了金銀、瓷器和絲綢,印度人帶來了紡織品和銅器,阿拉伯崗人帶來了香料、珍珠、胡椒和鴉片。馬六甲迅速繁榮起來。鄭和是中國明朝永樂皇帝的對外貿易特使,從1405年到 1433年的28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五次駐節(jié)馬六甲。1459年,明朝永樂皇帝將他的女兒漢麗寶公主許酉己給馬六甲王朝首位統(tǒng)治者蘇丹滿素莎,蘇丹王便將三保山賜給公主及隨行的500名女仆定居。在葡萄牙人統(tǒng)治時期,山頂上修建了修道院和小教堂,但這些建筑在1629年被人拆毀。在荷蘭人統(tǒng)治時期,三保山被劃給華人作墓地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今天三保山已成為海外最大的華人墓地,山上有1.2萬座墓葬,有許多墓碑是明代遺存下來的,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三保山下有一座佛寺,稱為三保廟。寺內有一尊鄭不口塑像,還有一口井,名三保井,傳說喝了此井的水,定會再回馬六甲。這口神奇的井,已昭示著中馬兩國的友誼世代相傳、源遠流長。馬六甲鄭和研究會負責人林源瑞說,馬六甲的華人有 20多萬,占馬六甲人口近1/3。這里的華人都把鄭和當作自己的祖宗,因為華人移居馬六甲始于明朝鄭和下西洋,沒有鄭和就沒有馬六甲華人的今天。
馬六甲還有一座古廟叫做“青云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中國廟宇,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廟的材料和工匠均來自中國南方。在廟宇大門的中央有一石碑,記載著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它坐落于馬六甲市西南,始建于1645年,后經重新裝修,成為一座用馬來西亞楠木建造的木結構廟宇。青云亭是優(yōu)美的中國式建筑典范,廟內飛檐畫棟精美絕倫,裝飾屋頂、屋脊和屋檐的中國神話人物、鳥獸、花卉,全是用彩色琉璃瓦燒成。廟堂內陳設的木雕和漆器,全都是中國運去的精品。廟門口有一對金色的獅子,只是其頭部金漆全部脫落,原來信徒們走過金獅時,都要摸摸它的頭,希望帶來好運,久而久之,金獅便成了“光頭獅”。馬六甲的青云亭古剎對于馬來西亞逾百年來的佛教弘揚影響深遠。
馬六甲作為一個古城,雖然僅有幾十萬人口,卻擁有5座博物館,即青年博物館、人民博物館、海事博物館、農業(yè)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由此可以看出,馬六甲是一個重視文化的城市。
繁華都市吉隆坡
離開馬六甲,沿南北大道繼續(xù)前行一個多小時,就到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市。這時已是晚上 8點,整座城市燈火通明,使人感到進入了一個繁華的都市。我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商務參贊張應文先生在一家中國餐館迎候我們。張參贊是一位知識淵博、待人誠懇、儒雅而通達的老同志,曾長期擔任四川省外經貿廳廳長。他一邊和我們共進晚餐,一邊向我們介紹吉隆坡的歷史和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
吉隆坡位于馬來半島的西南沿海。人口155萬,其中華人和華僑占2/3,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城市。城市西、北、東三面由丘陵和山脈環(huán)抱,巴生河及其支流鵝麥河在市內匯合后,從西南流人馬六甲海峽。一般認為,1857年,華人葉亞來(又叫葉德來)率領華工在此開采錫礦,后逐步發(fā)展為城市。因處于巴生河的人????!凹∑隆钡鸟R來語意是“泥濘的河口”。
吉隆坡市內風景秀麗,城市街道整齊,典型的穆斯林建筑和中國式住宅交相輝映,別有東方城市特有的情趣。唐人街上,華人開設的餐館酒樓的中文招牌抬頭可見,從餐廳內不時飄出中式菜肴誘人的香味。吉隆坡地處石灰?guī)r丘陵地帶,區(qū)內多洞穴。吉隆坡市郊區(qū)昔日的廢礦坑今已蓄水成湖,用以養(yǎng)魚,或辟為公園。市內的國家清真寺是東南亞地區(qū)最大的清真寺,于1965年建成,整個建筑仿照麥加的清真寺,造型優(yōu)美,祈禱大廳高大寬闊,可同時容納8,000人禮拜。大廳屋頂由49個大小不同的圓拱構成,形成18條放射狀光芒,寓意全國 ?3個州和伊斯蘭教5墓。清真寺的大尖塔塔尖高73米,有電梯可直達塔頂,尖塔塔尖呈火箭型,寓意伊斯蘭教可與科學相比。國家石油公司雙塔(俗稱“雙峰塔”)是當今世界名冠第一的超級建筑——設計基于伊斯蘭建筑典型的幾何原理,高度為452米,共88層,大樓底部的三層是購物商場,第41和42層處有一座長58米的天橋,聯接著雙塔,游人可免費乘電梯到達天橋,一覽市區(qū)的秀麗風光。
在吉隆坡的鬧市中心,有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筑,這就是馬中商城。馬中商城由馬來西亞海鷗集團公司所創(chuàng)辦,該集團董事長陳凱希先生是馬中友好協會秘書長,他領導的海鷗集團專門從事對華貿易,是多千中國品牌如五糧液酒、張裕葡萄酒和同仁堂藥品等在馬采西亞的總代理。為使中國產品有一個得以展示的平臺,去年他們在首都的繁華地帶建立了專門銷售中國商品的“馬中崗城”。因陳凱希先生赴我國廣州參加“廣交會”,集團執(zhí)行董事戴德興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建立商城的構想和經營理念。隨著中馬兩國經貿往來的逐年加強,中國產品在馬來西亞日益被認識,中國企業(yè)向海外拓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越來越高,而馬中崗城正是起到了這樣一個媒介作用,成為中國產品進軍東南亞的紐帶和橋梁。
吉隆坡是東南亞著名的不夜城。入夜,華燈齊放,街道上車水馬龍。據使館的同志介紹,馬來西亞人的私家車之多,可以和發(fā)達國家比美,人均約1.5輛,只不過是車的檔次多為中低檔。從80年代中期開始,馬來西亞就大力發(fā)展國產汽車工業(yè),并鼓勵國人購買國產車,所以,馬來西亞的家庭一般都有1-2輛小汽車,人們出行多是自己駕車,因此,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公交車很少,小汽車則遍地跑。再加上馬來西亞57%的入口住在城市,這就給城市帶來了繁華。吉隆坡作為一國首都,自然是國人的向往之地,其繁華程度和夜生活的豐富多彩可謂全國之冠。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首相馬哈迪爾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宏偉計劃,稱為“多媒體超級走廊”,也就是資訊與通訊科技發(fā)展計劃。這項計劃不僅放眼世界,服務全球,也是馬來西亞在2020年實現進入發(fā)達國家行列宏愿的重要發(fā)展步驟。多媒體超級走廊是一個長50公里、寬15公里的園區(qū)。從吉隆坡市中心的雙峰塔開始,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國際機場。該計劃從1996年至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施。在第一階段,完成獨立的多媒體超級走廊的整體建設;第二階段,在全國形成互聯網絡第三階段,使整個國家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多媒體產品和應用服務的實驗室。一個國際電子司法法庭將在多媒體超級走廊成立。全馬將有12個智慧城市與全球資訊高速公路緊密結合。多媒體超級走廊所提供的科技基礎建設包括世界一流的高容量數碼光纖網絡。訊息容量為2500兆數位,并可擴展至1萬兆數位。其他基礎硬件建設還有商業(yè)中心、智慧高速公路、優(yōu)質智慧住家以及休閑娛樂場所。為啟動多媒體超級走廊計劃,政府又制定了一個打頭陣的領航計劃,即確定電子政府、多用途卡、遠程醫(yī)療、智慧學校、研究與建設小組和電子商務6個高科技項目率先發(fā)展。
1999年7月,作為世界級高科技和多媒體公司基地的電子資訊城在馬采西亞新行政中心布特拉加亞(Putrajays)落成,落戶于電子資訊城的有多媒體大學、NTT研發(fā)中心、智慧住家、精明學校和從事科研和開發(fā)工作的中心。
未來的吉隆坡,不僅是一個繁華的都市,還是一個引領資訊與通訊科技發(fā)展潮流的智慧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