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彬
幾位企業(yè)界的老總一起閑聊,其中一位說了一個故事。
他的企業(yè)是提煉鋼的,前年剛分來一個大學生,學生氣很重,總覺得工廠給他的工資太低,私下里牢騷滿腹。有段時間單位進了一大批原料,需要加班加點提煉出來,但偏偏原料里面鉛含量太高,必須要改進提煉方法。于是單位決定以一萬元招標攻關,但沒人揭榜。這位老總心急如焚,剛好在現(xiàn)場遇上那位大學生,大學生正無所事事地站在那堆原料旁邊。他本來不打算對大學生說什么,但大學生給他打了個招呼,于是他停下腳步,聊了原料的事,最后他順口說:“單位里你的學歷最高,如果你想不出辦法,那別人要想出辦法來就更困難了?!?/p>
沒想到,過了三天,大學生帶著一本厚厚的資料走到老總的辦公室,說他找到了工藝改良的辦法。
技術組經(jīng)過論證,證明大學生的方法是可行的。試生產(chǎn)后一切可行。后來得知,大學生是被老總最后那句話所打動,當晚就向大學里的一位導師請教,又趕往省城圖書館查閱了資料,終于在最短的時間里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
這位老總說,如果當時沒有鼓勵那位大學生,很難想像那堆原料會不會給他帶來災難。他算過一筆賬,如果那堆原料多擱置一個月,就會損失30多萬元。
鼓勵有時候就是生產(chǎn)力,但往往會被人忽視,或者因為不會立竿見影收到效果,而放棄對他人進行肯定和鼓勵。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當記者時曾寫過一篇關于某小偷的報道,因折服于小偷的“高明”,他在文章結尾寫了這樣幾句話:像心理如此細密,手法那么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
但令林清玄意料不到的是,小偷從報紙上看到這句話后大為感動,此后,小偷竟金盆洗手,再也不行竊了。他“改行”經(jīng)商,多年后,小偷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寥寥幾段字,竟然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鼓勵的力量。
我們不要吝惜對他人的鼓勵,那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事。
(摘自《新青年》 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