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樹范
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發(fā)生歷史性的變化,廣大教育工作者正在以極大的熱情和歷史責任感,認真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教輔類報刊一貫服務于中小學師生,以推進基礎教育為職責。在當前全面推新課程的進程中,如何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主動和新課程一起前進,這是教輔類報刊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教學輔導類(亦稱學習輔導類)報刊,是以中小學生為讀者對象,以輔導學習中小學各學科知識為內容特色的專業(yè)報刊。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戰(zhàn)線的一場深刻改革,給教輔類報刊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提供了寶貴的發(fā)展機會。
這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其任務是繁重而艱巨的。隨著新課程體系的出現,教輔類報刊原有的編輯觀念和方式正在受到嚴峻的考驗。為了適應新課程的需求,應該率先從編輯出版的理念、內容和方式上進行改變,以適應新課程,和新課程一起前進。
教輔類報刊在中小學生讀者心目中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教師。新課程的推行和實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文化創(chuàng)新,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變革,需要教師角色的深層次更新。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闡述的那樣:現在教師不是越來越多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要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和學生互相影響和鼓舞。
教輔類報刊要適應新課程、配合新課程、推進新課程,也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角色。教輔類報刊不再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爺,不再以灌輸知識為主業(yè),而是要成為學生(讀者)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輔類報刊要把編輯出版的過程成為和讀者互相交流、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彼此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教輔類報刊在角色的轉變上,應該是在理念到行為的全方位更新,要從教輔類報刊的專業(yè)特點出發(fā),主動地進行以下方面的轉變:
一、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要改變編輯“單向輸出”和讀者“被動接受”的關系,以學生為本,全面關心讀者的成長,尊重讀者的的個體差異,使讀者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既學習知識,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fā)和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由重“教”向重“學”轉變。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正是為了最終達到不需要教。”在輔導學習的過程中,編輯要盡可能給讀者以思維的訓練,注重設立綜合實踐,探究學習,自我總結的內容。揭示規(guī)律,點撥思路和提示方向,使讀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yǎng)進一步學習的能力。
三、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編輯要把教學輔導的重點放在知識形成的規(guī)律上,揭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重視活動設計,鼓勵讀者探究創(chuàng)造,引導讀者參與教學活動,親身體驗探索,思考和研究的過程,使讀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由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教輔類報刊不再以知識的“傳授者”自居,而是要主動成為“教學相長”的引導者,和讀者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努力實現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標。教輔類報刊對稿件的編寫形式要大膽進行改革,多設計“信息窗”、“綜合實踐”、“考察調查”、“討論交流”等形式,適當選用表格、動漫,照片等形式,以多種有效的方式,全面地充分地引導讀者自主地投入學習。
新課程的實施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高國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教輔類報刊積極成為新課程的促進者,是一種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求。長期以來,教輔類報刊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有著“路在何方”的迷茫。新1提供了新理念和新目標,提供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參照依據和實現方式。
教輔類報刊只有努力實踐新課程,體驗新課程,研究新課程,并根據自身的特點,不斷創(chuàng)造新經驗,和新課程一起前進,才能真正地為基礎教育服務,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愛和支持,取得兩個效益的統一,完成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