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輝
20世紀90年代,西歐中左
政黨紛紛執(zhí)政或參政,曾經形成了一股“粉紅色的浪潮”。進入新世紀后,歐洲一些國家的左翼力量連續(xù)受挫,政治風向標呈右轉趨勢。在意大利、丹麥和葡萄牙,中左政黨紛紛在大選中落敗,讓位于中右政黨。但近一兩年來,西歐一些國家執(zhí)政的中右勢力面臨諸多困境,而中左政黨則在各類選舉中或戰(zhàn)績不俗或上臺執(zhí)政,“中左”力量呈回升勢頭。
“中左”政黨力量回升
近一兩年來,西歐一些國家相繼舉行各類選舉,“中左”力量在選舉中頗有斬獲,呈現出明顯的上升勢頭。
(一)意大利中左聯盟上升勢頭明顯。意中左聯盟由左民黨、雛菊黨、民主社會黨人黨、綠黨、共產黨人黨、歐洲民主聯盟等六個中左翼政黨組成。2005年4月3—4日和17—18日,意大利進行大區(qū)主席直選和部分省、市鎮(zhèn)換屆的兩輪地方選舉。中右執(zhí)政聯盟遭受前所未有的失敗。中左聯盟在第一輪選局中就以絕對優(yōu)勢勝出,兩輪選舉共獲得全國14個大區(qū)中的12個大區(qū)主席職位,并贏得絕大多數省和市鎮(zhèn)的選舉,總得票率超過53%。中右聯盟僅獲得45%的選票,特別是主要執(zhí)政黨力量黨遭到嚴重打擊,在一些地區(qū)的支持率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中右聯盟的慘敗引發(fā)其內訌,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被迫辭職并重新組閣。
(二)法國社會黨和左翼聯盟積極改革,力量和影響有所回升。法社會黨在2002年敗選后,積極推行改革,強調社會公正,抵制右翼政府的改革措施,突出社會黨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志向,并積極組織左翼聯盟,取得一定成效。2004年,社會黨和左翼聯盟在總共26個大區(qū)中贏得了24個大區(qū)的選舉多數,并掌握了100個省里的53個省議會。在參議院改選中,社會黨獲97席,增加了14席,成為參議院的第二大黨。這對執(zhí)政的右翼形成了巨大壓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社會黨人和左翼選民的士氣。
(三)西歐其他一些國家的中左政黨力量也有所上升。2月20日,葡萄牙舉行全國大選,社會黨以45%的得票率獲得議會絕對多數,導致由社民黨和人民黨聯合執(zhí)政的中右政府下臺。西班牙人民黨在2004年的選舉中也敗給西工社黨。奧地利社民黨走出聯邦大選失利陰影,政治行情不斷走高。該黨總統(tǒng)候選人菲舍爾在奧總統(tǒng)選舉中以絕對優(yōu)勢勝出。在歐洲議會選舉中,該黨重新奪回第一大黨地位,上升勢頭不減。2004年,荷蘭反對黨工黨支持率大幅上升,高出主要執(zhí)政黨基民盟近9個百分點。北歐中左政黨前景趨好。瑞典社民黨在左翼黨和綠黨的支持下繼續(xù)單獨執(zhí)政;芬蘭社民黨與中間黨等聯合執(zhí)政;挪威工黨、冰島社會民主聯盟的支持率進一步上升。
政績和內部建設
左右政黨政治格局
從西歐最近的政局變化可以看出,執(zhí)政黨或聯盟在政績上的表現和在內部建設上的效果是影響各黨派沉浮。左右政黨政治格局的兩大關鍵性因素。
(一)西歐一些國家“中左”力量的回升與各國經濟和社會狀況直接相關。冷戰(zhàn)結束后,歐洲各國政壇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明顯讓位于對國內經濟、社會問題的關注,就業(yè)、福利、社會治安成了選民關心的焦點。西歐執(zhí)政的中右政黨在經濟和社會問題上表現不佳,招致選民不滿,為“中左”力量的上升提供了機會。在意大利,中右聯盟上臺后,意經濟持續(xù)處于蕭條和增長乏力狀態(tài),而貝盧斯科尼政府推動經濟增長乏術,并面臨如何解決地區(qū)差距拉大和保障國民收入穩(wěn)定增長等突出的社會問題。在法國,選民普遍對右翼執(zhí)政以來所推行的一系列社會改革,特別是對養(yǎng)老金制度改革心存不滿。在葡萄牙,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前中右政府未能兌現競選承諾,未能有效解決葡結構性經濟危機,相反卻出現失業(yè)率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的局面。
(二)各政黨能否適應形勢,積極進行改革和調整政策是導致其力量升降的重要因素。法國社會黨在大選中慘敗后,在全黨范圍內對大選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刻反思,并開始調整政策。社會黨抓住民眾關心的社會發(fā)展和歐盟建設問題,提出了“左翼改良主義”主張,并將實行“左翼改良主義”作為此后幾年黨的政治行動綱領。葡萄牙社會黨吸取政策右轉而失敗的教訓,強調堅持左翼政黨的特色,并加緊政策和戰(zhàn)略調整,提出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等政策,贏得了廣大選民的擁護。瑞典社民黨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適時調整理論綱領和發(fā)展模式,并不斷改進執(zhí)政方式,這是其能夠長期執(zhí)政最根本的原因。挪威工黨在下臺后,積極進行內部機制調整,并推出務實的發(fā)展經濟和改革福利的政策,兼顧社會各群體的利益。
(三)黨派內部是否團結對左右兩大勢力在政黨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產生了較大影響。意大利中右執(zhí)政聯盟內部矛盾由來已久,一些小黨對力量黨獨霸政府、我行我素的做法早有不滿?;衩伺c力量黨、北方聯盟等在施政理念上多有矛盾。選舉慘敗后,中右聯盟內部矛盾迅速激化,基民盟甚至退出政府,使政府陷入危機。而中左聯盟吸取因內部不團結導致大選失利的教訓,著力打造團結協(xié)作的整體形象,以加強內部凝聚力。法國右翼兩黨內部也不夠團結,在去年的地方議會選舉中,右翼另一大黨民主聯盟堅持在22個選區(qū)中的16個選區(qū)采取單獨競選的方法,導致右翼力量未能形成合力而得票下降。而葡萄牙社民黨和人民黨內部派系斗爭激烈,內耗嚴重,導致其力量和影響下降。芬蘭社民黨注重策略,很好地處理與其他黨,尤其是潛在競爭對手中間黨的關系,使其執(zhí)政地位得以長期保持。
短期內難以全面崛起
長遠來看,西歐發(fā)達國家的“中左”力量將呈進一步上升勢頭,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困難與障礙,短期內難以實現全面崛起,西歐政治力量對比將繼續(xù)維持總體平衡。
(一)西歐各國的選民更為務實,中左政黨大多主張繼續(xù)推進經濟和社會改革,這為“中左”力量的進一步回升提供了機遇。經濟和社會問題在選民關注范圍中日益成為焦點,各國經濟狀況將直接影響政治力量對比。而從目前來看,歐洲經濟整體景況不佳,復蘇勢頭不強。選民的求變心理可能將繼續(xù)上升,這為“中左”力量的進一步上升提供了契機。同時,各國中左政黨都具有多年執(zhí)政經驗,且注意改革,銳意進取,其影響力將不斷增強。
(二)中左政黨仍面臨諸多困境,短期內難以實現全面崛起,西歐政黨政治格局不會出現大的改變。意大利中左聯盟仍存諸多不確定因素。中左聯盟迄今尚未形成一整套令選民信服的共同執(zhí)政綱領,這將是中左聯盟面臨的最為迫切的任務。而且中左聯盟內部黨派眾多,政策理念仍有差別,如何協(xié)調各黨關系,將是中左聯盟面臨的另一個重大課題。法國社會黨黨內矛盾依然突出,黨內各派在2007年大選綱領、總統(tǒng)候選人等問題上的意見分歧和權力之爭有可能激化。葡萄牙社會黨上臺后,如何解決葡經濟結構性危機,抑制葡經濟連續(xù)多年下滑對其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此外,近來,英國、德國、希臘等國的中左力量境況不佳。英國工黨在5月5日的大選中獲勝,在歷史上首次連續(xù)三次贏得大選。但同時,工黨在下議院的席位急劇減少,它在選民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以社民黨和綠黨聯合組成的德國聯邦政府也處境堪憂。執(zhí)政聯盟(社民黨/綠黨)比反對黨聯盟(聯盟黨/自民黨)的民意支持率低14個百分點,且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危險。且執(zhí)政聯盟內部不和諧狀況日益突出,紅綠兩黨在一些具體政策上矛盾重重。施羅德政府為緩解困境,采取以退為進策略,正式宣布提前于今秋舉行大選,但從目前的形勢看,紅綠聯盟將面臨聯盟黨的強勁挑戰(zhàn)。丹麥社民黨內部派系叢生,內耗嚴重,在年初的議會選舉中遭到慘敗,頹勢凸顯。而在希臘,原先執(zhí)政的泛希社運被新民主黨取代,中右勢力主導政局。希臘的其他左翼政黨繼續(xù)在兩黨政治格局的夾縫中艱難求生,活動空間日趨狹窄。
(本文責任編輯:卜衛(wèi)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