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東
每年仲夏,國人關注的高考錄取通知單和著這令人窒息的炙熱天氣如期而至。金榜題名者固然可喜可賀,而落榜者也不必自暴自棄,更不該絕望輕生。作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此向落榜者建一言:沒有成功不等于失敗! 筆者就此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心理咨詢的體驗談談落榜者心理調節(jié)的做法,供參考。
●不要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簽
筆者在 與高考落榜生的談話中了解到,有90% 以上的落榜者有意無意以“失敗者”自居。然而,這實際上是認知歪曲。成功與失敗不過是“約定俗成”的相對指標,而我們卻偏偏會落入這個圈套,認為得了高分、考上了重點大學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敗者。而對本人平常學習的實際情況、考題情況全然不顧。于是乎,有的人不顧學習基礎優(yōu)與劣而以主觀感受認定是“失敗者”;有的也不考慮統(tǒng)一考題本身的局限性,而以幾分之差未上錄取線甘當“失敗者”;有的則是死盯自己與他人懸殊的分數(shù)而一味地概括出“我是可憐的失敗者”等。這一系列歪曲的認知過程正是造成落榜后一個“失敗者”不良心態(tài)的根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落榜者是認知上的落榜,思想上的失敗。
實際上,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撕毀心靈上“失敗”的標簽,來一個“全息照相”式的分析。可以與平日最了解你學習成績的人一起客觀評判平時成績是優(yōu)是劣,在班上處于什么位置、成績波動的情況等等。通過這種全面評估,平時成績差的,興許會從這次高考成績上找到信心呢! 平時成績好的,還可以請你的任課老師來分析這次高考試題的具體情況,或許會有“不過如此”之感嘆,分數(shù)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能力,又何必為幾分之差“死去活來”呢?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大多數(shù)人也許都還記得這個故事。在紐約一所中學執(zhí)教的保羅博士看到很多學生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憂心忡忡時,他將牛奶打翻在水槽邊,并大喊:“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高考落榜何嘗不是如此? 牛奶已經(jīng)打翻,高考成績已經(jīng)揭曉,不管你怎樣后悔和抱怨都不可能改變你的成績。而此時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成績忘掉,著手眼前的事——全力以赴,抓差補缺,迎頭趕上。這里提醒落榜生記住:學會忘記并非是壞事。當然,方法很多。如:找一些平時最愛看的小說、影碟來看,以分散對高考成績的關注。有條件的還可以去學電腦、外出旅游等。這樣做既可以調節(jié)心態(tài),擺脫“失敗”的魔影,又可以增長知識,拓寬知識面。
●“慢船也要攏重慶”
烏江邊上的船夫在航行受阻時,常用“慢船也要攏重慶”來激勵和安慰自己及乘客。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就是一種“自我激勵”。而甘認“失敗”的人往往缺的就是“激勵”這個無形的力量。人們常說人生猶如一次遠航,你本人就是船長。既然是航行,就不免有拋錨、擱淺等意外情況發(fā)生。船長面對意外情況能輕易放棄載滿“希望”的航行嗎? 當然不能。落榜者,一次高考落榜就當是你人生旅程中的一次拋錨吧! 經(jīng)過養(yǎng)精蓄銳,整裝待發(fā)時將是你成功之日。我想,烏江船夫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風風雨雨的考驗之后,總結出“慢船也要攏重慶”這寓意深刻的人生語句,是尤其值得我們落榜生認真品味的。當你看到你的同學春風滿面地步入大學殿堂而感到無地自容時;當你感到將落后于你的同學而萬般懊悔之時;當你為人生旅程中拋錨而感到絕望時……請你記住:“慢船也要攏重慶”。
成功與失敗是個人的體驗,而體驗主要來自個體認知心理過程。只有自我調整好心態(tài),沖出“成功”與“失敗”這兩個作弄人的圈子,擺脫心中陰霾,定會一片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