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王澍有緣
我從事文字工作30余載,案牘之余臨習(xí)書畫。2004年夏季某日,我在—個舊書攤上遇見一位農(nóng)民,挾著幾幀書畫兜售,其中一幅書法立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該立軸縱110厘米,橫34.5厘米,正書28字,題識23字,落款王澍、憑著對書法藝術(shù)的理解,當(dāng)即認(rèn)為確非俗品,遂買下。由于對于中國書法史沒有做過專門研究,加上王澍署名中的“澍”字很特別,當(dāng)時無法查閱作者的相關(guān)資料,于是,我在短時間內(nèi)走訪了當(dāng)?shù)睾脦讉€在書法和鑒賞方面有造詣的朋友,他們都承認(rèn)作品很好,紙是老紙,卻并不能提供新的信息,這幅書法立軸激起了我對于中國書法史及書法鑒賞的興趣,幾月之內(nèi)購置翻閱了大量資料,通過對理論與原物的對比,僅給該作品斷了代。同年11月,在一舊書攤上發(fā)現(xiàn)《王虛舟先生墨跡》的刻本,書帖正文30頁碼,系行書。書名為寅腮襄所題,扉頁是陳治的篆書。正文后附有熊思襄的兩段跋語,其中首跋主要介紹書家作品當(dāng)時的傳世情況及該書帖的傳承,另—跋介紹書家的生平。此書帖破解了我苦苦求索的問題。王虛舟和王澍,是同—個人。
二、王澍其人
據(jù)民國十六年(1927年)梁廷燦編著的《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記載:王澍生于清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卒于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享年了6歲。
商務(wù)印書館民國十年六月初版,臧勵蘇等編著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王澍,清,金壇人,后徙無錫,字若霖,虛舟,常自署二泉寓客。康熙進(jìn)士,官至吏部員外郎, 熊思襄在《王虛舟先生墨跡》中介紹:虛舟姓王,名澍,江蘇金壇人,字若林,號虛舟,康熙壬辰進(jìn)士,官吏部員外郎,有云康熙四十五年翰林,
北京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馮亦吾著《書法探求》中介紹:王澍(1668—1743年)字若林,又字箬林,號虛舟,江蘇金壇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楊廷福、楊同甫編寫的《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載:王澍。金壇人,后居無錫,字:若林,號、別號、室名有:竹云、二泉、虛舟、良常山人、恭壽老人,二泉寓客、雙藤書屋、九龍山齋等。
京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由周倜主編的《中國墨跡經(jīng)典大全》介紹:王澍,字若林,一作若霖,又字靈舟,號虛舟,自署二泉寓客,別號竹云、聽松庵、良常山人、恭壽老人。江蘇金壇人,后徙無錫??滴跷迨荒?1712年)進(jìn)士,入翰林院,累官至吏部員外郎。
張弘主編、遠(yuǎn)方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中國篆隸名作鑒賞》一書中,也收錄了王澍的篆書,并對其生平及成就進(jìn)行了更深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迄今為止搜集到的有關(guān)王澍生平的全部。
三、王澍的書法盛名
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成就主要看其作品,對于抽象的書法藝術(shù)而言更是如此。但當(dāng)一個書法家留下來的作品鳳毛麟角時,史學(xué)家或評論家的評價便顯得尤為重要。臧勵蘇等編著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王澍的“書法獨樹一幟?!瘪T亦吾在《書法探求》中稱贊王澍“善篆書,參和古今,不染舊習(xí)”。周倜主編的《中國墨跡經(jīng)典大全》中稱“澍摹古代名拓,四體皆工,對唐歐陽詢、褚遂良兩家致力尤深,所以吳修評其‘書入率更之室’(《昭代尺牘小傳》)。篆書法李斯,而又不拘泥于古人成法、”
《清史列傳》對王澍則有這樣的評價:“論者渭其書在米芾。黃伯思、顧從義三家之上!告歸后,書益工,遠(yuǎn)近土夫家,以金幣請者無虛日,然不問家人生產(chǎn),貧士丐其翰墨以舉火者,亦應(yīng)之不倦?!笨梢娡蹁?dāng)時的聲名和做人的態(tài)度。
四、王澍的理論成就
王澍的理論成就并不亞于其書法成就,而且還不僅僅限定在書法理論上-
先看其著述。臧勵蘇等編著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介紹,王澍“多所建白”,著有《禹貢譜》、《學(xué)庸本義》、《學(xué)庸困學(xué)錄》、《程朱格勿法》、《朱子讀書法》、《白鹿洞規(guī)條目》、《淳化閣帖考證》等書-馮亦吾在《書法探求》中透露,王澍“著有《竹云題跋》等書”,周倜主編的《中國墨跡經(jīng)典大全》介紹,王澍“曾著《淳化秘閣考證》十卷,取米芾,黃伯思、顧從義三家之說而研之:又有《別占今法帖考》一卷,溯閣帖之緣起,以及諸帖沿流”,“著有《竹云題跋》、《虛舟題跋夕等”。
再看其學(xué)說-馮亦吾先生在《書法探求》中對王澍有這樣一段評述:“善篆書,參合古今,不染舊習(xí),嘗說:‘篆書有三要,一日圓,二日瘦,三日參差。瘦乃勁。圓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又說:‘魯公《爭座位帖》,氣格當(dāng)與《蘭亭》并峙:然《蘭亭》清和醇粹,風(fēng)韻宜人,學(xué)之為易。及既入手,卻不許人容易,得非整束精神,皎然如日初出,卻無一筆是處。《爭座》奇古豪宕,學(xué)之為難,一旦得手,即隨意所之,無往不是:此亦兩公骨格之所由分也?’觀其論書,知其觀察之精,造詣之深?!?/p>
五、王澍在碑帖學(xué)上的歷史性貢獻(xiàn)
清及民國時期,提起碑文考證,是必然要提起王澍的。王澍,與漢魏石碑的發(fā)掘與鑒證相聯(lián)系。
王澍時代,正是館閣體制約清代書法的時期。辭官后的王澍,傾其余生,致力于漢魏碑的訪尋和研究,苦心探索當(dāng)代書法藝術(shù)的出路。周倜先生主編的《中國墨跡經(jīng)典大全》對此有一段客觀的介紹,說王澍“晚年左目失明,仍致力于鑒定碑刻,并有大量論述。提出‘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斷碑’的觀點,使碑學(xué)漸為世人所重。”張弘主編的《中國篆隸名作鑒賞》引用《昭代尺牘小傳》中的一段話,云王澍“晚歲眇左目,鑒定古碑刻最精,金壇良常山館最擅名,款署良常王澍,世遂稱王良常云?!蓖蹁闹螌W(xué)精神和在碑學(xué)研究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筆者收集到一冊有正書局民國時期發(fā)行的《泰山秦篆二十九字》石刻本,后又附魯孝王石刻十三個字,兩拓后各附包括吳昌碩之前不同時期書法大家們的鑒定題識。其中沈邦憲在評價魯孝王石刻時便引用了王澍的評語,他說:“此魯孝王石刻字凡十三,沉厚渾成,字在篆隸之間。西漢石刻世所罕見。是刻與河間獻(xiàn)王君子館專同,為收藏家所并重。王虛舟稱其隸法古樸,似為落月晨星洵然?!蔽奈锍霭嫔?988年初版《明拓夏承碑》后附有翁方綱等人對該碑拓的題識。從翁方綱的題識中可知,現(xiàn)行的《明拓夏承碑》,正是從王澍的雙鉤本傳下來的,而且原雙鉤本后曾附有王澍的題跋。王澍當(dāng)時在碑學(xué)研究方面的位置顯然是舉足輕重的。
(責(zé)編:石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