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塊完美的中華奇石(亦稱觀賞石或賞石),如同一首無言的詩、一幅立體的畫、一曲無聲的音樂,這并不夸張。問題在于如何去發(fā)現、鑒賞?大家都知道,詩、畫、音樂這類藝術作品,都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藝術構思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還可以復制出若干個完全相同的藝術品。我們稱這種藝術品為人工藝術品。奇石是大自然造化的、經過人發(fā)現與包裝的、具有觀賞價值的天然石質藝術品。我們稱其為天然藝術品,也可以稱其為天人合一的特殊藝術品。這種藝術品的美學特征與人工藝術品既有相同點,也有區(qū)別點。其相同點是兩者都具有“在靜態(tài)中見動態(tài)、在凝固中見變幻”的審美特征。所不同的是早在人類誕生以前,奇石就形成于大自然之中。因此,奇石沒有雷同,更不可能有人工的痕跡。正因為奇石具有如此獨特而珍貴的自然美,所以,被譽為天賜瑰寶,自古以來倍受人們的喜愛與珍藏。而且,其價格會越來越昂貴。
俗話說,玩石頭就是玩文化。沒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與實際經驗,是玩不出大名堂,也藏不到好石頭的。賞石、藏石,看起來很簡單,入門也容易,其實,這一行的學問很深,要做到看準、藏珍是很難的。上海有位藏石家,用2000元買的一塊摩爾石,已有人向他出30萬元的高價,而他還不肯賣。這種事例很多,充分說明奇石的好壞與貴賤,不完全在石頭上;奇石的價值與價格,也不完全在石頭上,奇石的進價不完全是其成本。決定奇石好壞、貴賤的主要因素,是在奇石收藏、鑒賞家們的眼光里,也就是在他們的眼力上!一個賞石愛好者,必須要知道什么是好石頭,什么是精品,又如何鑒別精品?對此,筆者悟出了“四要四不要”的體會。
第一,要先看綜合指標,不要只看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說,要先看質、色、形、紋、韻這幾方面融合在一起的總體水平。不要先在石體上找局部的、個別的景點。要先看大局,抓總分,總分如能在60分以上,就是好石頭。對總分的理解決不是平均分數的綜合。其中神韻是最主要的。有時色彩或形態(tài)也很重要,這要視石而定,服從石韻。精品是好石頭,但好石頭不等于都是精品,精品是在好石頭中挑選出來的。
第二,要堅持全天然,不要有新破損。即使總分很高、形象很美,如有人工痕跡,也不是精品。有人說,天然的東西,不能要求十全十美,有點畫龍點睛的人工成分,也無關大礙。筆者認為,在天然的問題上,除在石頭的根底部可以允許有人工痕跡,在其他部位就是要十全十美,不能含糊。即使有老損,也要看損在何處?如有影響大局的老損或破裂,也不可視為精品。
第三,要有神韻動感,不要景觀死板。有景點還要有相適應的環(huán)境,奇石也有死活之分。在有些石頭上,僅僅有個像太陽或月亮的景點,而無陽光、云彩或其他景色,則毫無動感、神韻可言,我們稱這種石頭為“死石頭”。這里,請大家看幾塊“活石頭”:“月上柳梢”黃河石就是因為有幾根柳枝垂掛,還有點風動之感,使這塊石頭就有了韻味,也就活起來了;當筆者的小孫女兒見到她奶奶收藏的這塊“奔馬”雨花石,激動地說:“我好像聽到了馬蹄聲!”;再請看這塊“豬猴同樂”造型石,老猴緊抱住它的大腿,不是騎而是坐在小肥豬的身上,猴腳快要伸到豬頭上了,把小豬逗樂得翹起了尾巴,樂凹了眼窩。
第四,要有主題與個性特色,不要抽而不象。凡是主題鮮明的石頭,一般說都是個性比較突出的。例如:筆者的“春蠶”棲霞石,在一條長長圓圓的石體上,有十幾道輪紋,而且構畫自然勻稱。這樣一來,不但蠶形出來了,而且“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主題凸現出來,個性特色也極為明顯。由此可見,有主題就會有個性特色,這兩者是緊密聯系的。因此,沒有個性特色的石頭,也就沒有主題。有人把沒有主題、個性的石頭,都說成是抽象石或禪石,這也是不妥的。因為抽象石和禪石都有各自的審美特征,不能隨意亂說、亂定。再說,有些構圖、造型簡潔的石頭,恰恰很符合美學的韻律,也應是精品。此外,凡是象形石,不能停留在“似象非象”上,而是越象越好。筆者認為薛云生的“靈雀”是石鳥中的精品。因為它很像、很神,石座也好。是個天然完美的精品。
筆者認為:“天然完美”是衡量奇石精品的原則(標準)。神韻是奇石的靈魂,是自然美的集中體現,是精品石必須具備的條件。但還必須保證是“純天然”,嚴防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石頭混入精品的行列。
(責編:石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