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青瓷在中國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創(chuàng)燒于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南宋到元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其青翠晶瑩的釉色素享美譽,歷來深受陶瓷愛好者的青睞。
這件龍泉窯梅花盤是元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整體造型上,布局合理勻稱,裝飾紋樣線條優(yōu)雅,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是龍泉窯青瓷中的精品。
此盤高3.5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5厘米,盤作五瓣花口,淺腹,矮圈足。內底在釉上堆貼梅枝及月亮,呈紅褐色,樹下方刻水紋及梅月倒影。胎灰白,胎質堅硬細密,釉層薄而透明,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溫潤如玉。
梅子青釉屬于石灰堿釉,在強還原焰中燒成,溫度大致控制在1250度—1280度之間。由于燒成溫度高,
釉層清澈透明,釉色青翠,如同翡翠琢成。同時,胚料中還摻入含有較高氧化鋁和氧化鐵成分的“紫金土”,這樣能提高胎的抗彎強度,在高溫中不易變形。
此盤采用的堆塑修飾技巧也達到了很高水平?!岸阉堋笔且环N陶瓷修飾技法,即將模印或雕塑成的立體狀紋飾貼附在坯上,然后燒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燒成后冷卻階段經過兩次氧化,紋飾表面呈紫紅色,在青釉的襯托下,色彩鮮艷奪目,取得很好的修飾效果。這一裝飾手法在元代比較流行,到了明代則比較少見。從盤底堆飾的梅枝形狀、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個構思來看,取意于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中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p>
梅花是中國古代詩詞書畫中的傳統(tǒng)題材,歷代有戀梅成癖者,如林逋即以“梅妻鶴子”自居著稱。梅花詩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為詠梅絕唱,影響深遠。南宋姜夔即以《暗香》、《疏影》為詞牌名譜唱了詠梅詞,梅花疏影橫斜的風韻也成了一種審美標準,梅與月更從此結合為一組特定意象。比如梅月紋就是元代龍泉窯常見的裝飾花紋之一,和龍泉窯其他主要裝飾花紋題材如牡丹、蓮花、菊花、茶花、海棠花等相比,更可看出其獨特性。牡丹、蓮花之類雖然樣式豐富,但都沒有附加的意象,梅月紋的出現(xiàn)是從文人情趣走向了大眾藝術。此盤堆塑刻花的梅花月影頗具文人畫的氣質韻味:梅樹造型古拙優(yōu)雅,肥不臃腫,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勢體自在。王冕《梅譜》云:“枝須立其意老;花須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體感更能發(fā)揮造型藝術的優(yōu)勢,有力刻畫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態(tài),勢若屈鐵的蒼勁桀驁,傳達出梅花受天地之氣,稟霜雪之操的神韻。而釉面青綠如玉恰似一頃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則淡雅清秀,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內斂,似淡又濃。淺淺的水紋似動又靜,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牽引出一個意蘊悠遠的時空。
(責編: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