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是永遠活著的意思,是臣下對皇帝的祝賀之辭,今介紹兩枚遼(契丹)萬歲錢。
(一)“皇帝萬歲”,徑4厘米,厚0.3厘米,重38克,銅色青黃,錢厚字深,參見《圖典》①1445圖,劉春聲藏品,標價2500元(筆者按:估價偏低),錢文字體和錢體大小與筆者收藏完全一致,唯劉君藏品背光幕,而我的錢背是巨星、巨月,左右人物作朝拜狀,劉君那枚是正用品,而我的這枚是寺廟的供養(yǎng)錢,與北宋“淳化元寶”金錢屬同類。
“皇帝萬歲”供養(yǎng)錢錢文讀法很特殊,與普通古錢不同,是上左下右逆向旋讀,背巨星月、人物隆起,高出邊廓,有立體感,我斷為遼(契丹)早期物。
契丹族是—個世居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遼河上游的游牧民族,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建國,到公元1125年天祚帝為金所滅,歷時210年。契丹早在建國以前,就已利用當?shù)囟嚆~,廣鑄錢幣,遂致富強,以開帝業(yè),但因當時制度未備,年號未立,不可能鑄年號錢。
再從“皇帝萬歲”本身來看,背巨星、巨月是五代錢的典型風格。
(二)“千秋萬歲”,徑4.1厘米,厚0.5厘米,重43克,銅色深褐,錢厚字深,方穿四決,參見《圖典》②1631圖,鄭軼偉藏品,一級,無市價,鄭君所藏錢文版式與筆者所藏正合,唯鄭君錢背似有花紋,漫漶不清,筆者這枚是光幕。
“千秋萬歲”錢文非隸,非真,非草,書法怪異,錢幣界多有品評。一說反映豪放風骨神采,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情操;一說書體七扭八歪,四字布局還算協(xié)調(diào);一說串體古拙粗獷,富于變化;一說錢文近魏書,渾厚豐茂……我觀此錢,覺得筆劃蒼勁有力,粗細相間,方折有致,沉實、樸茂有拙趣。“萬”字采用簡化體,“歲”字省筆多處,字形長,最后兩筆尤長,當屬契丹人學寫漢書法,體現(xiàn)了遼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
在遼時“千秋萬歲”的涵意是什么?遼白川州故城(今遼寧北票與朝陽之間)有一石幢,首云:“奉為神贊天輔皇帝,齊天彰德皇后萬歲,親王公主千秋”,指的是遼圣宗耶律隆緒,又圣宗仁德皇后肖氏,統(tǒng)和十九年(公元1001年),冊封為齊天皇后,夫妻二人是“萬歲”。“千秋”,指的是此時的親王及公主,可見“萬歲”、“千秋”是有等級之分的,能配得上萬歲、千秋的僅此數(shù)人而已。
“千秋萬歲”錢,初見于南宋洪遵《泉志》,洪遵曾轉引了李孝美的話,他說:“‘千秋萬歲’錢今甚易得,蓋常歲虜使入貢人,多貿(mào)易得耳”,李孝美、董迪二家曾在北宋紹圣年間先后著有《歷代錢譜》、《續(xù)錢譜》,惜兩譜均已失傳,內(nèi)容難知全貌,唯清代佚名纂、錢熙輔輯,有李、董二譜的千秋錢,李孝美譜中有面文“千秋萬歲”背龍鳳,董逌譜中更有一奇品,輪廓中分八棱,一面曰“千秋萬歲長命富貴”、一面曰“福德長壽國泰人安”,此種十六字吉語錢至今未見有第二品出現(xiàn)。
近年來,衛(wèi)月望、齊曉金二公身居內(nèi)蒙古,精于對遼錢的研究,對遼錢的收集更是得天獨厚,曾有《契丹貨幣經(jīng)濟史料編年》之作,原稿共兩萬字,收集遼錢235品,其中有“千秋萬歲”錢28品,“皇帝萬歲”錢2品,從收集的數(shù)量上看是28比2,筆者收藏有背星月人物者缺記,此錢稀少程度由此可見,我以為此錢底價10萬元也不為過。 如上分析表明,遼代“千秋萬歲”錢要比“皇帝萬歲”錢存世量多些,但“千秋萬歲”錢的鑄造非契丹人的專利,在五代時湖南楚馬殷、河北劉仁恭可能也鑄造過,“五代十國亂行錢”嘛。由于“千秋萬歲”象征著永遠吉祥和諧,金元以后也有可能鑄造,至今也多有仿鑄品的出現(xiàn)。
①②《圖典》:鄭軼偉《中國花錢圖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版。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