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世紀隋代與波斯薩珊王朝建立外交關系之后,推動了中國與中亞等地區(qū)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當?shù)厮a(chǎn)的金銀器也隨之進入國門,深受隋唐皇室及貴族的喜愛,尤其是“萬邦冕伏,四方來儀”的盛唐。于此也開啟了陶瓷器模仿金銀器之風。從五代定窯、越窯,到宋代五大名窯,多有以唐代金銀器之造型為樣本。如居宋五大名窯榜首的汝窯花口平底洗,就是模擬唐代多曲形金銀器(也喻之花口形)的典范之作。2004年4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藝術品拍賣公司,以4340萬港幣拍出的明代永樂青花龍紋戲珠花口洗,其造型就是仿自汝窯花口平底洗。其實,自明清以來,評鑒瓷器都是以宋瓷尤其是以五大名窯為楷模,就是到了民國時期,據(jù)資料記載,當時數(shù)件乾隆官窯也頂不上一件宋鈞!汝窯更是達官顯貴尋覓的重寶。
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花口洗,在國內(nèi)外大型藝術品拍賣會還偶爾能睹其芳容,而北宋汝窯花口洗卻杳如黃鶴,這自然與汝窯燒造時間短暫,奉行“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的運作程序等因素不無關系,故南宋時就已“近尤難得”了。古有“青瓷之首,汝窯為魁”之譽,民間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諺。至今全世界已面世的汝瓷不過百件,而且大都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中。改革開放欣逢盛世,封塵多年的寶物也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時有問世。
近日筆者幸得睹一稀世之珍:北宋汝窯粉青釉花口洗。此洗口沿凸凹分明,由下向上緩緩敞開似盛開的花朵。下承以平底,有五顆細如芝麻的支釘痕。造型規(guī)整,典雅古樸,滿釉支燒,工藝精細;釉層勻凈,光亮蘊潤,開片密布,釉色粉青。彰顯此器高貴的皇家風范。我們從事古陶瓷研究多年,特別自上個世紀80年代首次躬身發(fā)掘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至今近20年來,過眼上手汝窯標本不計其數(shù)。在汝窯窯址中也確有發(fā)現(xiàn)過此種平底的花口洗,但均是殘件。像上述這件保存至今仍很完美的真品,實在是極為難得,彌足珍貴。此洗無論從造型、胎質、飾釉工藝等,都具有典型的汝窯真品特征。如該洗有多處縮釉及黑點雜質(此雜點被古人喻為梨皮),看似“瑕疵”實為汝窯真品特征,也被古瓷鑒賞者喻之謂“缺陷美”,古拙感。翻閱全世界博物館收藏汝窯最多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宋瓷圖錄》,其23件汝窯品中就有多達20件有縮釉、缺釉及黑點等,甚至出現(xiàn)器口不圓勻、變形等“瑕疵”。如該圖錄標明為13號的汝窯粉青盤,在該器的說明文中最后這樣潞“釉面之縮釉及黑點極多”,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宋瓷圖錄》如實地記錄古瓷的本相是科學求實的,也是難能可貴的。類似這樣的“瑕疵”如縮釉、黑點雜質在北京故宮、上博珍藏的汝瓷中均有存在,但它們都是舉世公認的汝窯真品。古有“重器不重質”的說法,在大名鼎鼎的汝窯同樣得到印證。
借此順便提一下,近年來,鑒賞到很多古瓷藏友的汝瓷藏品,常見多為仿制之作,這些仿品的共同特征就是“干凈、漂亮”,形似而神非,毫無古韻?;蛘哂腥藶樽髋f之嫌。即是高仿也能看出與真品有顯著差異。真品胎體香灰或灰白,胎中稍有雜質顆粒,而仿品胎色白,胎質過于細膩致密。真品胎體輕薄,線條流暢,型體秀美,頗具神韻,而仿品胎體厚重,造型笨拙,更缺神韻。真品釉摻瑪瑙,釉層蘊潤,釉色豐富,魚鱗狀開片密布,而仿品釉厚不勻,釉色單一,開片多為直線,形成網(wǎng)狀紋。真品內(nèi)摻瑪瑙比例適中,釉下氣泡大而稀疏,呈晨星閃現(xiàn),而仿品內(nèi)摻瑪瑙比例失調,釉下氣泡密集,呈繁星密布。真品內(nèi)摻瑪瑙,釉下有細小珍珠顆粒,結晶體閃亮,更有紅斑閃現(xiàn),在陽光折射下,可出現(xiàn)奇特的景觀:如晨日出海,似彩虹懸掛,如春光大地,像夕陽晚霞,可謂汝瓷一絕,千古之謎。而令仿品高手,至今迷惑不解,望塵莫及。
需要說明的是:當我們反復上手仔細觀察,確認該器為北宋汝窯真品之后,此洗求鑒者,即向我們出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為此洗所作出的檢測報告:“樣品成分與宋汝窯瓷釉成分相符”。不僅如此,而且該洗也與早年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作的數(shù)件宋汝窯標本化學成分相符,恰與我們的鑒賞結論相一致,無形中驗證了我們結論的可信程度。
令人欣喜的是,此件官窯珍瓷將于2005年9月11日在上海大眾2005年許昌市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與廣大收藏愛好者見面,屆時,國之瑰寶將重現(xiàn)異彩。
備注:參考書目: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宋瓷圖錄》、北京紫禁城出版《故宮館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