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貝在占時候曾被加工為貨幣,這就是我國的原始貨幣。它原產(chǎn)于沿海地區(qū),因歷史條件的局限,對內陸來說異常珍貴,而作為裝飾品等。新石器時代后期,由于生產(chǎn)的發(fā)展,海貝逐漸形成貨幣,盛行于商周時期,真品不夠用,就出現(xiàn)了仿制品,如骨貝、石貝和銅貝等。秦統(tǒng)一中國后,鑄錢廢貝。王莽曾一度恢復使用貝幣。少數(shù)地區(qū)依然使用到元代明代,云南少數(shù)地區(qū)使用到清代初期?,F(xiàn)今成為珍貴的收藏品,它是中國錢幣文化的開端。
南陽是占錢幣文化的寶庫,宛城、淅川、桐柏等地,都發(fā)現(xiàn)有較多的貝幣。其中淅川下寺曾出土海貝、骨貝四千四百多枚。今年七八月份,南陽市城區(qū)東郊發(fā)現(xiàn)春秋時代瑪瑙貝幣4枚(如圖),紅色和黑紅色,橢圓形。正面磨光,中間豎刻長糟,糟兩邊橫刻短齒8~12對,長糟兩頭鉆孔,直徑0.7~o.8毫米,便于穿系。背面為平底自山加工面。瑪瑙幣的規(guī)格尺寸,長、寬、厚及重量如圖所示。
貝幣中有海貝、蚌貝、珧貝、石貝、玉貝、陶貝、骨貝、木貝、銅貝、錫貝、鉛貝、銀貝、金包銅貝。這些貝幣可以在博物館里和古玩市場卜見到,也可以從資料中查到。但是,幾乎查遍所有的山錢幣書籍,惟獨沒有瑪瑙貝幣,也未見古玩雜志報道瑪瑙貝幣。因此,這4枚瑪瑙貝幣,可為全國首例發(fā)現(xiàn)。為我國錢幣文化增加一位成員?!幒笳Z:
瑪瑙貝幣,嚴格意義應稱為“瑪瑙貝形幣”,如此命名文意方可暢通。
此幣絕非行用貨幣,當為吉祥物或饋贈品,然其時代背景尚難肯定,本文作者將其定為春秋時代,未見引用有關文獻資料,單憑臆測,未必可靠。
依編者所見:瑪瑙幣料光澤鮮亮,無明顯包漿,加工細部亦難以看出,作為幣形觀賞物尚有一定作用,作為歷史貨幣則需進一步考證也。
(責編:丁丑)
北宋重和通寶對錢 葉柏光
眾所周知,中國古錢幣中以北宋淳化錢始有鑄制青銅對錢之稱,即同版式錢幣上錢文書體的不同,兩兩成對。其中以重和通寶對錢為極難得。因為重和年號僅使用了一年,其鑄幣量極少,而能夠存世至今的則更少。孫仲匯先生在《古錢幣圖解》一書中寫道:重和改元一年,錢幣鑄量不多。重和通寶僅見篆、隸對品一種版別(一說隸書重和曾有異版),鑄工精美,存世均少,尤以篆文者為甚。以筆者收藏古幣多年,知孫先生所言不差。
值得慶幸的是筆者不但收藏到了重和通寶篆、隸對品,而且還是絕妙的銀金合金錢。這兩枚占錢幣品相完美而且通體呈現(xiàn)金黃色,光線照射之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其重量達到4.5克以上,超過同類青銅錢。經(jīng)過光譜分析隸書重和通寶金屬含量構成為銀52.1%、金25.2%、銅11.6%,其余為鉛、錫、鐵等金屬。兩枚錢幣鑄制極精美,尤以隸書錢為甚,唯篆書錢之背范稍有錯位之感,但絲毫不影響其風范。
以上拙見愿與泉界朋友交流,今將此幣照片一并奉獻給大家,望批評指正。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