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博物館位于法國巴黎的耶納廣場,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聞名世界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并有“東方藝術博物館”之稱。館內主要展出中國、日本、朝鮮、印度以及東南亞、中亞等亞洲國家的文物,其中中國展區(qū)展出的古代藝術品約有二萬余件,在整個展區(q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圖1)。
吉美博物館所展出的中國文物,展品來源主要有四種途徑。其一為吉美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法國工業(yè)家埃米爾·吉美(1036—1918年)為創(chuàng)建擁有古代埃及、亞洲等國的宗教藝術與古典文物博物館,而到亞洲等地所相繼收集的藝術品;其二為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上世紀初,兩次進入中國進行探險與考古活動所帶走的大量繪畫、雕塑、經卷等重要文物;其三為上世紀初在中國進行各種政治、商務活動的法國人,利用各種手段所收集的大量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后來相繼捐贈給吉美博物館;其四為吉美博物館歷年所收購的私人藏中國藝術珍品。
該館展出的陶器、玉器和青銅器中,不乏有精美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戰(zhàn)國中期出自河南金村的兩件錯金銀異獸形銅器座、銅馬,戰(zhàn)國晚期出自云南李家山的銅浮雕扣飾,西漢晚期的銅博山爐,西漢中期的公羊形銅燈和出自山西李峪的西漢青銅鎏金臥牛等等。這些器物雖然大部分都還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雕塑還沒有從實用的功能中分離出來,但從雕塑藝術的角度審視,
這些作品都已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都是這一時期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
在整個雕塑展品中,最為主要的展出內容還是由宗教雕塑和墓葬雕塑兩個部分組成。
佛教雕塑藏品,一部分來源于法國人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7年之間,在我國新疆喀什附近的巴楚托庫孜薩拉依和圖木休克;拜城克孜爾石窟寺、庫車的庫木吐拉石窟寺、蘇巴什佛寺遺址;新和的杜勒杜爾一一阿庫爾佛寺遺址等石窟寺劫走的佛教雕塑,這些藏品成為展覽的重要部分。1908年,伯希和隨奧里爾·斯坦因之后到達敦煌莫高窟,伯希和是漢學家,他不僅在敦煌藏經洞挑選了大批的經卷、寫本,還從莫高窟中挑走了精美的紙卷畫、絹畫、絲織品、塑像、木雕和陶制品。
新疆喀什巴楚的托庫孜薩拉依與圖木休克佛寺遺址,屬于龜茲文化范疇,是西域北道西端最重要的佛教遺址,1906年,被法國人伯希和挖掘。在托克孜薩拉依遺址,伯希和從發(fā)掘的五個建筑群中,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泥塑造像,造像大多為高浮雕和圓雕,其中,僅出土的頭像就有128尊。這些佛、菩薩或者是天部頭像,面部造像豐潤,眼睛鼻子都略微向中間集中,明顯帶有本地區(qū)的形象特點(圖2)。塑像年代約在四五世紀,屬佛教早期流入我國的作品,很明顯地看出受到犍陀螺風格的影響。圖木休克遺址也在同一時期被伯希和發(fā)掘,出土的雕塑以木雕居多。具有代表性的是一尊木雕佛坐像,此雕像比例勻稱,通體無衣褶,僅在衣領口袖口處有較深的衣褶,猶如薄紗透體,肉髻與發(fā)跡間有較深間溝,嘴角有微妙的變化,從造像特征上可以看出有犍陀羅與印度風格相融合的特點。1907年,伯希和在拜城又發(fā)掘了克孜爾石窟寺、庫車的庫木吐拉石窟寺、蘇巴什佛寺遺址、新和的杜勒杜爾——阿庫爾佛寺遺址等處,從這些石窟寺里,掠走了大量的雕塑藝術品。吉美博物館展出的如:出土于新疆吐魯番吐峪溝石窟寺的菩薩像,出土于蘇巴什佛寺遺址的泥塑佛像、獸面像和獅子像;出土于杜勒杜爾——阿庫爾佛寺遺址的木雕佛像等等,正是這些地區(qū)出土的塑像精品。來自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中,有絢麗的彩塑,有木雕上彩的佛、菩薩和天王力士像等等,這些造像在整個展館中,以造像的精美和色彩的華麗更是令人驚嘆不已而備顯珍貴。其中一尊塑于唐代的迦葉頭部,雖是老者形象,但雕塑手法處理的既輕松而又準確,面部表情與彩繪完美統一,更加顯得神采奕奕,充分展現出大唐盛世的精神風貌(圖3)。
吉美博物館展出的佛教造像,還有來自我國北方龍門石窟、鞏縣石窟、云岡石窟、大龍山石窟以及河北、河南等地的石刻造像。
展出來自云岡石窟的造像,有北魏時期雕鑿的如來立像,伎樂菩薩等雕像: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在上個世紀的1907-1948年之間,曾多次被大規(guī)模地破壞,大部分能盜鑿的佛像,幾乎無一幸免,“從民國三年(1914年)起,洞窟雕刻的多數佛頭,能取的都被取掉賣給了外國人。吉美博物館收藏的有北魏時期雕鑿的菩薩頭像、交腳菩薩像和半伽菩薩等雕像。其中較為完整的半伽菩薩像,為高浮雕表現形式,具有北魏后期典型“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圖4)。一尊出自北魏時期的佛坐像使參觀者們久久不愿離去,雕像下方的展出牌上寫著:“如來坐像 中國北方(河南鞏縣)北魏6世紀 石灰?guī)r”。河南鞏縣石窟寺這尊北魏后期的雕像,面貌方圓,表情寧靜,富有裝飾性的衣紋簡約細膩而又不失豐富和流暢,韻味深厚,使人百看不厭(圖5)。雕鑿于唐代的大型石灰?guī)r力士雕像,其造型呈曲線狀,使之更具動感和張力。力士面部張口怒目,顯示出威懾四方的震撼力(圖6)。
北魏時期的一尊金銅二佛并坐像,是吉美博物館展品中的又一珍品。此像出自北魏熙平三年,由河北蒲吾縣道人曇任、道密二人造。像高28厘米,是北魏晚期熙平年時佛教造像的代表作。造像中二佛坐姿微微向內而相互呼應,身體修長,衣紋飄逸下垂,衣角向外展開,是當時“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風格集中體現的完美結合?;鹧姹彻飧吒呗柶穑@飄逸上升之感(圖7)。一批北齊時期的大理石石刻造像很有特點。這些大理石造像,大多在雕刻好的石刻上敷彩描金。來自河北地區(qū)的一尊大理石彩色描金釋迦如來三尊像,根據整體造型的要求呈鏤空狀,再加上描金敷彩,更顯金壁輝煌。兩尊隋時期的阿難、迦葉石刻像,整體造型概括簡練,表面作平雕手法,使其敷彩更具表現力。雕塑與彩繪融為—-體,達到既有寫實又有寫意的視覺藝術效果(圖8)。
出白天龍山石窟的兩尊白色大理石如來坐像,設置在展區(qū)的顯要位置,雖然已經沒有頭部,但整個造像仍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雕像比例勻稱,肌膚豐腴,線條流暢,是唐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圖9)。
遼代的陶羅漢塑像,也是吉美博物館雕塑作品中的一個亮點。此類彩釉陶羅漢塑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納爾遜博物館、賓州大學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都有同類的羅漢像。居考證均來自河北易縣的八佛涯。吉美博物館收藏的羅漢像風格寫實,比例協調,神情凝重,形象逼真。袈裟服飾以紅、綠色調為主,間以赭色,塑造及制作方法類似唐三彩。此像對研究遼代雕塑的傳承關系、表現形式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圖10)。
(責編: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