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大理白族眾多的名食特產中,最受旅游者喜愛的是那味美香酸、食而不膩的白族傳統(tǒng)佳肴——酸肝。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來到了號稱“鳳凰之鄉(xiāng)”的云南省洱源縣鳳羽鄉(xiāng)的一戶白族農家,吃到了味美酸香的吹肝,又名“酸肝”,其美味久久不肯散去,令人吃了還想再吃。據說,生活在洱海之源的白族鳳羽鄉(xiāng),家家戶戶都能做這道傳統(tǒng)佳肴。然而,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卻大有講究。首先,在制作的時間上,要選擇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這天,農家主婦要到集鎮(zhèn)上買回新鮮的豬肝,然后,用一節(jié)特制的6寸長的空心竹管插入豬肝主管內,接著用嘴將氣通過竹管吹入豬肝,邊吹邊用手輕輕拍打新鮮豬肝,同時,把早已配好的草果面、花椒粉、茴香、辣椒、食鹽、酸醋、醬油、生姜、大蒜汁等混合佐料,一勺勺灌入豬肝內,最后,用麻線把豬肝主管口扎緊,掛在陰涼通風處晾干。一月之余,即可食用。食時,將酸肝洗凈后,便可放入水中煮,亦可蒸。熟了的酸肝,香酸味四溢,美味獨特,令人垂涎不止。
酸肝取出后,切成薄片,拌上蔥花、芫荽與楊梅醬等調料品,即可食用。這道菜是鳳羽一帶的白族待客必備的佳肴。
這道菜在上桌待客時也非常之講究,裝盤時,不多不少,每位賓客只能6片。關于這一有趣的習俗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唐朝初年,洱海一帶居住著6個比較大的少數民族部落,歷史上把他們稱作“六詔”。這就是彝族和白族人的始祖。當時,每年向唐王朝進貢禮品的時候,總要每詔出一份,共6份禮。大唐的回禮也是每詔一份,所以,白族人民依照先祖留下的習俗待客,加上這里的白族人民通曉漢語,他們能夠常常用漢語中的諧音字,取吉利蘊意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所以,“六六三十六,貴客有福又有祿”,以此數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熱情友好的美德象征。
關于美食酸肝,這里還流傳著一段軼聞佳話。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2月,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來考察被稱為“地下石林”的清源洞時,鳳羽的尹土司就用這酸肝來款待他,他食后大將贊頌,并在他的筆記體小說《滇游日記》中寫道:“酸肝味美,增食也,余食之,開胃,白人以六待賓。妙也……”從此,這道名食逐漸成為鳳羽白族人民待客和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