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同學的推薦下看了一部《極地重生》的德國片,描述的是二戰(zhàn)后一名德國戰(zhàn)俘不遠萬里從蘇聯(lián)勞改營逃回祖國與家人團聚所經歷的種種艱辛,他完成的是一次自我的救贖。影片自然拍得不錯,但它的“救贖”主題卻使另外兩部同樣闡述這一主題的影片再次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
導演斯皮爾伯格以史詩手法拍攝于1993年,再現(xiàn)二次大戰(zhàn)中德國的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的《辛德勒的名單》無疑是影史上的一部經典和一次巨大成功??陀^到近乎冷酷的表達手法和沉郁甚至令人窒息的電影氛圍,營造出一個接一個幾乎讓觀眾身臨其境的無情殺戮場面,文明的脆弱與歷史的厚重隨著時間的推進一步步深入到觀眾的心中。《辛德勒的名單》不是一部紀錄片,但卻達到了一部紀錄片所通能到的一切效果,這已使它的經典地位得以確立。然而,它最主要的主題還是,救贖。
影片主人公辛德勒一開始靠雇傭猶太人做工發(fā)了戰(zhàn)爭的橫財,這恰恰給他后來的救贖提供了機遇。當屠殺開始擴大并變得越來越荒謬時,辛德勒這個善鉆營的、冷漠的資本家在其體內開始了偉大人性的蘇醒,他用他的工廠為猶太人提供庇護。他的救贖不是轟轟烈烈的、有條件的,而是自發(fā)的、“微不足道的”、艱難的,但他正是用這種“微不足道的”和艱難的救贖,在那樣一種喪失人性的種族屠殺下,靠一已之力挽回了一千多名猶太人的生命。辛德勒為了他“救贖”的信念最終破產,盡管他有過這樣那樣的惡習,他被人們稱作圣人。
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管理者德國軍官阿蒙。這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壞人。他是屠殺命令的執(zhí)行者,他幾乎沒有什么同情心,他的利欲熏心,他的種種怪談乃至冷血行為,這些并不能掩蓋他內心的無奈和矛盾。他顯然對自己所扮演的這一歷史角色有關清醒的認識。正如辛德勒所分析的,戰(zhàn)爭消減了人的良知,使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得以放大和膨脹。阿蒙是戰(zhàn)爭的受益者,同時也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英籍演員拉爾夫·范思斯用內斂、極具張力的表演完美地演繹了這一角色。
拍攝于1995年的《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安迪因謀殺罪而蒙冤入獄,他在無法為自己洗清罪名的情況下只好去適應暗無天日的囚犯生活,一方面也已為他的逃獄計劃作準備。借助一次偶然的機會安迪成為獄警們和監(jiān)獄長的“有用之才”,享受到了特殊的對待。在惟一能夠證明自己清白的機會被監(jiān)獄長扼殺后,他借助用一把小鑿子花費二十年時間挖成的通道逃了出去,重獲新生。
這完全稱得上一次感人而且漂亮的“自我救贖”,在這一主題下,至少還體現(xiàn)了人物身上的兩種品質。一是堅強的性格。變態(tài)的雞奸者,殘暴的獄警,專制冷酷的監(jiān)獄長,還有自己身份的巨大轉變,這一切都讓安迪一時無法接受,但外表文弱的他并沒有幼稚地去叫屈,更沒有自殺,而是頑強地生存著,走著自己的路。二是智慧的力量。安迪憑著自己的學識不僅得到了獄警們和監(jiān)獄長的賞識與器用,徹底擺脫了“三姐妹”的糾纏,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在影片的最后,他更是以其聰明才智,懲治了沙堡監(jiān)獄的獨裁者們。
從影片中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安迪是并不滿足于作為一個強者的,他首先要自救,但也不忘記救人。在他的努力因為監(jiān)獄長的貪婪與暴政最終都化為泡影后,他還是引導被假釋出獄的老朋友找到了生的意義。
世間本就不公,人生于世,憂多樂少,痛苦更時常伴隨。如果你要問我活著的理由,我會讓你考慮這種偉大的對他人的救贖和自我的救贖,除非你已有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