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認為,當代大學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精神問題,如心理脆弱、道德缺失、缺乏理想信念等,所以“兩課”應對大學生進行精神教育,在“兩課”樹立精神教育價值理念,讓大學生通過學習“兩課”,學會生活,學會追求高尚,學會自我完善人格。
[關鍵詞]“兩課”教學精神教育精神成人
自1989年全國高校開設“兩課”以來,“兩課”教育在幫助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受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傳統(tǒng)的“兩課”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突出體現(xiàn)在:一方面,“兩課”教育不受重視;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狀況令人堪憂。因此,關注大學生的精神健康,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心理完善、人格健全、精神獨立的人,即幫助大學生真正在精神上成人,應當成為“兩課”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口,也應當成為“兩課”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精神問題
要明確精神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精神”。精神一詞,很難用一個確切的定義概括其含義。正如英國學者賴特所說:“‘精神’是一個眾所周知難以定義的詞”①,但根據“辭?!睂Α熬瘛币辉~的釋義②,總的說來,“精神”主要是對人的主觀存在狀態(tài)的描述與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種基本屬性以及發(fā)展過程的理想歸屬。個人是人類生命的基本單位,也是精神的源頭。個人的精神主要通過三個基本層面來體現(xiàn)。第一個層面是心理和情感,這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礎。人的精神存在正是在這些基本心理狀態(tài)下不斷向高級方向發(fā)展。同樣,如果人的精神存在出現(xiàn)問題,最基本的問題恐怕就是心理問題。當然,人的精神存在絕對不止于這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道德和意識。這是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高級的心理狀態(tài),它表明的是個人與他人交往的精神能力。一個思想狹隘、自私自利的人,既被他人所唾棄,恐怕也會給自己帶來諸多的煩惱,因為他精神的生存空間太小;相反,在道德和意識上達到較高水準的人會站在一個比較高的精神境界來處理人際關系和利益得失。顯然,這后一種人的精神空間較前一類人的精神空間更加開闊,其發(fā)展的水平更高。所謂自我意識,是相對于他人來看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定位和選擇。凡是自我意識太強的人,往往敏感、多疑和狹隘,實質上沒有跳出心理上自我封閉的小圈子,把精神禁錮在個人自我的小天地里,缺乏和他人的交往和溝通。這種人在精神上往往會出現(xiàn)某種障礙。因此,個人道德生活的和諧和自我意識的平衡,是其精神處于良好狀態(tài)的標志。第三個層面是審美意識和信念水平。這是個人精神存在的核心,表明的是人的精神發(fā)展所達到的高度,是人的自我認識的升華。信念與理想相聯(lián)系,信念如果不是理想的狀態(tài)它只能說是一種需求。正因為信念是理想的,才需要人們付出時間和汗水,那種即刻就能滿足的需求只能說是欲望。我們今天的許多人,包括許多在校大學生,正是沉迷于太多的欲望,而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和守望,所以,精神狀態(tài)并不令人滿意。從個人生存來講,沒有必要的物質條件不行,而沒有更高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也不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小康社會的到來,前一個問題正在解決,而且今天解決的比過去好;而后一個問題較為嚴重,因為人的發(fā)展總不能停留在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上面,對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更體現(xiàn)了人的發(fā)展水準,其本質標志就是個人的信念水平。
通過以上對精神內涵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大學德育教育重在上述三個層次的教育,而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也恰恰出現(xiàn)在這三個層面上。與上述三個層面相聯(lián)系,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心理敏感,情感脆弱。這一問題突出體現(xiàn)在近年來居高不下的大學生自殺率。據網上資料顯示,我國近年來自殺人數(shù)為平均每年25萬。在這令人吃驚的龐大自殺隊伍中,15歲至34歲的人占了絕大多數(shù),而這個年齡階段的自殺者中,又以在校大學生為多③。誠然,在當代社會,導致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很多,如生活和愛情的挫折,升學和就業(yè)的壓力。但歸根結底,導致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學生心理過于敏感,情感過于脆弱,從而難以承受壓力和挫折,哪怕這種壓力和挫折在他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據新華網報道,上海一女大學生僅僅因為與網戀的男友見面后感到不太如意而縱身跳下九層樓自殺。這種自殺原因在一般人聽來是天方夜談,而在自殺者本人來看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且類似這種因小挫折而自殺,在高校中已不是個別現(xiàn)象。當然,造成大學生心理過分脆弱的原因依然來自社會,特別是中國家庭對子女的過分溺愛,中小學教育的過分注重分數(shù),以及高等教育的過分功利化等等,但是原因不論來自何處,既然心理脆弱已成為大學生的普遍心理現(xiàn)象,就不能不引起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反思。第二,道德缺失,自我意識過強。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生,理應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五愛”、“三德”為內容,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做到文明禮貌,助人為樂,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然而,在社會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下,今天的不少大學生已不再看重這些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相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奢靡浪費,有的甚至盜竊搶劫,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第三,缺少對遠大理想和科學信念的追求。理想有遠大和渺小之分,信念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理想和信念是不可分的,一個人的理想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信念和追求。信念是對理想的支持。沒有信念,理想就會發(fā)生動搖,也就無法使理想轉化為行動。當代大學生應主動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聯(lián)系起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奮斗目標,并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科學信念,而不因一時的挫折和個人的得失動搖理想,失去信念。而現(xiàn)實情況并非如此,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依仗父母為自己設計好的錦繡前程,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和人生的理想,更缺乏求知的欲望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差,在學校里生活條件比不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又因為自己沒有一個有權或有錢的老子,從而怨天尤人,自悲自嘆??傊?,奮斗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當代大學生所普遍缺乏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占據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陣地,從而使他們失去了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二、“兩課”應重視精神教育
由上述對大學生存在的精神問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市場經濟和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說,當前,思想文化領域各種思潮登堂入室,不同意識形態(tài)主張在高校激烈交鋒,中西文化觀念相互激蕩。在這樣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兩課教育不但沒有過時,而且任重道遠。我們并不奢望把所有學生都培養(yǎng)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必須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有用之才,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培養(yǎng)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那種好高騖遠,或者空喊政治口號,講大道理式的兩課教育方式,已被證明是行不通的。筆者手中有一份調查資料顯示:目前高校學生對“兩課”不滿意者達87.2%,其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素質不滿意者達53.6%④。目前,高校兩課教育甚至兩課教師遭受學生歧視,與這種同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思想相去甚遠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不無關系。所以,高校兩課教育應從高處設想,低處著手,即從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進行精神教育入手,培養(yǎng)有著良好的判斷力和意志力,有獨立的人格和能力的“精神成人”。當然,關注學生的“精神成人”,不僅僅是兩課教學的任務,但理應成為兩課教學的重要內容。那么,什么是精神教育呢?簡單地說,就是促進人的精神發(fā)展的教育。英文為spiritual education,或education for spirituality。概括地說,精神教育是旨在促進人的精神世界全面發(fā)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的總稱。從其具體的指向上看,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
第一,精神教育指向人的心理健康。應該說,人的心理健康是精神生活最基本的表現(xiàn),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發(fā)展最基本的內容,更是人們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正如帕斯卡爾所說的:“世間一切惡孽皆因人們不能老老實實地獨自呆在屋里?!雹萑说男枰?、情感、追求皆源于對外界事物永不枯竭的追求。這樣,人的心理活動不僅存在著價值趨向問題,也存在著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的問題。于是,就有了人的心理是否能適應這樣的變化而作出理智的判斷、合理的選擇、適度的追求的問題。這種高度復雜性的機能系統(tǒng)構成了人類特別是個體全部精神活動的基礎。斯皮羅(M.E.Spiro)對人的心理是這樣認識的:“提到心理,我不僅是提到往往只與這個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智力與信息處理功能。相反地,我是提到所有那些構成任何種類復雜行為的基礎的——認知的、感情的和激勵的——心理過程?!雹捱@種被斯皮羅定義的“廣義的”心理觀念在人們的生活中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從斯皮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心理狀態(tài)作為意識,不僅影響認知,而且包含廣泛的文化內容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感、動機和人格等因素。所謂健康心理教育,是指幫助受教育者正確認識自我、排除心理困擾、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達到形成堅韌的意志品質和完整人格的一種教育活動。
第二,精神教育指向人的道德水準的提升。精神的概念今天已被很多人認為與道德、心靈和本質有關。道德,既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個社會性概念,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可能出現(xiàn)道德。個人不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是不存在道德的。只有社會行為規(guī)范在個體身上得到反應并制約或規(guī)定個人行為價值行為趨向的時候,才構成個體道德品質。因而,個體道德品質作為精神的表現(xiàn),便與社會密切聯(lián)系起來。因此,我們可以說,從來源上講,道德是社會或群體對個人的規(guī)范和要求;從表現(xiàn)上講,是個人在精神上和行為上對社會要求所作出的反應或選擇,并通過個體道德生活的踐履,從而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道德品質。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提供了不少的思想資料。例如,孔子所言的“心”,即道德理性意義的“心”,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等,無非指道德理性中的正氣、善良、同情等心性品質⑦。
將人的道德發(fā)展納入人的精神發(fā)展和精神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這一范疇,不僅有助于人們對精神教育內涵和內容的認識,也能引發(fā)人們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的傳統(tǒng)德育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如何將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應該說,這里的德育目標沒有錯,將德育定位為“轉化”也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確立德育目標和怎樣轉化。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較普遍的做法是從規(guī)范的約束性出發(fā),訴諸規(guī)章制度、紀律和行政管理手段,這便導致人們將德育僅僅理解為說教和管理。我們認為,無論從倫理學還是從德育學的角度來看,只有當“善”真正成為內在尺度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去追求它,遵循它。由此看來,從德育的規(guī)范約束性轉向規(guī)范約束性和價值引導性的統(tǒng)一,就是既要進行規(guī)范教育,行為訓練,又要進行價值教育,啟發(fā)自覺,更多地尊重主體的選擇和情感體驗,讓受教育者在實際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把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這樣,學校德育過程就不僅僅是教師的施教過程,而應是學生自身的認識過程、體驗過程、活動過程和發(fā)展過程。在這種德育思維導向下培養(yǎng)起來的大學生,他所實踐的是他所認同的東西,他所要求的是他所相信的東西,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道德思維、道德判斷力也就相應得到了發(fā)展和升華。精神是道德需要的內在動機和道德行為的情感紐帶。我們不可想象,一個人在缺乏道德內在需求的狀況下或道德情感淡漠的情境下,能自覺地去選擇行為標準,除非他是受到某種制約或是出于某種功利目的。這就不難理解我們今天的“兩課”教育常常陷入困境和效果低下的原因了。
第三,精神教育旨在確定并堅守大學生的精神信念。說到精神信念,很多人極容易聯(lián)想到“宗教”或“宗教精神”、“宗教信念”。我們所說的精神信念,是與前文所提到精神教育涉及到的心理、道德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一個概念。我們可以說,無論從人的精神生活所歸屬的邏輯層面來看,還是從對人的精神所起的具體作用來看,所謂“精神信念”主要是在超越的意義上講人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于人的精神歸宿又指導人的現(xiàn)實精神生活,是人們選擇生活類型的根本價值標準。從人的精神構成的要素來看,它是人的精神的內核,表現(xiàn)為世界觀、人生觀等根本理念。從其對人的影響作用來看,它輻射到人的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的整個精神生活染上一種鮮明的個人色彩,體現(xiàn)出人的個體品質和人格精神。具體來講,這種屬于信念范疇的精神品質,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世界觀層次的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看法。即在世界的根本理念上,把理想人格的塑造與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的尋求結合起來;二是人生觀層次的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和超越。作為人的生存,其精神狀況的優(yōu)劣在根本上表明人的生活質量及其滿意程度。試想,一個老是對現(xiàn)實不滿、對他人不滿、對自己不滿的人,怎么能幸福。實際上,大學生中的許多人,不僅事實上承受著太多太多的所謂“痛苦”的煎熬,并衍生出諸如人生灰暗、生不逢時等諸多不良感嘆,而且陷入這種心境不能自拔,導致精神的錯亂與迷失。他們常用一種被扭曲了的心態(tài)去看本來正常的人生和社會,就生出了許多錯誤的判斷,這不能不說是這些大學生的人生觀的錯位,它在本質上是人的精神定位出現(xiàn)偏差。
三、“兩課”應樹立的教育價值理念
高校“兩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但對于如何占領這塊寶貴的主陣地,長期以來,我們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qū)和實踐上的失誤。這主要體現(xiàn)在把知識當作僵死的教條,硬性“灌輸”,而隱去了知識背后所包含的人的情感、意志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熱情。把本來蘊含著科學真理、飽含著創(chuàng)始人巨大的人文關懷的知識體系蛻變?yōu)榭荚囈车臈l條框框。把傳播真理、追求信仰蛻變?yōu)橛残缘摹巴其N”。知識是思想的基礎,但卻絕對不能代替思想,而且,用不正確的思想去指導傳授知識,不僅毀壞了知識,更限制了思想??窟@樣的方式進行“兩課”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心理素質和精神發(fā)展水平不容樂觀,我們也不可能真正培養(yǎng)出道德高尚、信仰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兩課”教育必須進行改革。近年來,有關“兩課”的改革,自中央到地方也出臺了不少措施,如新教材、新方案的出臺和落實等。但筆者認為,以幫助大學生精神成人為目的,構建新的“兩課”教育價值理念,應是“兩課”改革的首要任務。我們認為,與上述大學生的精神問題和精神成人相聯(lián)系,比較成功的“兩課”教育至少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價值理念或價值取向。
第一,讓學生學會生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fā)展委員會于1972年發(fā)表的《學會生存》一書,站在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前沿,警示人類教育必須保持正確的價值向度,即人類在向自然攝取物質財富的同時,必須謹慎地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不只是以物質資料生產占有多寡為維度,還包括人的情感空間和美感空間的豐富和豐盈。在某種意義上,后者甚至更本質地體現(xiàn)“人”的生存狀態(tài)⑧。理解、構建和拓展大學生的生活空間,或者說讓學生學會生活,并不晦澀和艱深,它的基本出發(fā)點仍然是人文主義的價值意向。通過貼近生活、合乎人性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健康人,使他們既能承受生活的壓力和痛苦,也能創(chuàng)造生活的品味和樂趣,在人生主旋律中去正確把握生活的節(jié)奏與和諧,學會用健全的精神去應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更使自己的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避免像弗羅姆所說的“我們中的很多人在生活還沒開始的時候就死去了,這是一個悲劇”⑨。許紀霖先生寫過一本書,書名為《第三種尊嚴》。作者在書中倡導,除了權力和金錢外,人還應該具有人格尊嚴。即使是最普通的人,沒有官位,也沒有金錢仍然可以而且必須享有這第三種尊嚴。這里,作者表達的是一個理智對待生活的人對人自身地位和價值的反思。的確,謀取官職可獲得尊嚴,攫取財富可以獲得尊嚴,也未必不是一種生活,問題是有的人以失去人的尊嚴為代價去獲得這些東西,這就不是正常人的生活了。作為讓學生學會生活的“兩課”教育,類似這樣的生活觀教育,應該是可行且符合我們今天的生活實際的?!皩W而優(yōu)則仕”、“一切向錢看”等陳腐觀念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依然很有市場,也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這方面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高校里的許多貧困生不但遭遇他人歧視,而且自己也很自卑,馬加爵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此,我們理應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身外之物”,作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官是尊嚴,有權是尊嚴,有人格更是尊嚴。時下的教育界有一句頗為流行的口號,叫作“學會做人”,對此,我們不敢完全茍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指稱某君“會做人”,往往是指該人左右逢源,人緣極好,但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都是這樣的人,則未必是教育的成功。一個真正懂得生活意義的人不一定會“左右逢源”,隨聲附和,但他一定會追求真理,維護正義,這就是精神的獨立與人格的尊嚴在生活中的價值,我們應教育學生看重這種價值,懂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第二,讓學生學會追求崇高?!俺绺摺笔巧囊环N境界,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確只有很少的人能達到,但作為青年學生人生的領路人,我們必須教育、引導學生追求崇高。教育引導學生追求崇高,其本意并不在于要把大學生都造就成英雄模范,而是在于引導青年學生對英雄品質的肅然起敬和對偉岸人格的心馳神往,并在個人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去實現(xiàn)人生所能達到的理想境界。例如,一個樂于助人卻從不計較得失的人,其品德是崇高的;一個每天凌晨三點鐘準時起床,把大街掃得干干凈凈,風雨無阻,無怨無悔的平凡勞動者,他的品質是崇高的;一個沉迷于經典著作之中,經常與大師在心靈交匯中對話的讀者,他的品味是崇高的;一個在學術研究中敢于堅持真理,并時刻準備為捍衛(wèi)真理而獻身的知識分子,他的品行是崇高的。崇高不需要修飾和自我標榜,他只需要勇氣、毅力與獻身。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的大學生最需要的就是精神的引領和指導,他們中的很多人熱衷于吹捧歌星、揮金如土、得過且過、文化快餐、感官消費等,而對于那些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的人卻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至于關心民族未來、國家興衰,追求真理,獻身事業(yè)等崇高理想和情懷,似乎已成為不合時宜的教育內容,或者是一種過分奢侈的人生追求。一個民族的精神殿堂如果缺少神圣與崇高,不僅意味著大眾生活秩序的混亂與扭曲,更表明民族文化水準的低下和平庸。社會無論怎樣發(fā)展,缺少神圣與崇高終究是件憾事,況且,沒有高水準理念支撐的發(fā)展又能維持多久呢?作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理應成為具有崇高追求的精神主體,我們的“兩課”教育也決不能因學生一時的不理解甚至抵觸,而放棄對學生追求崇高理想的教育。向往崇高并不意味著要人人都成為英雄,而是旨在確立一種具有永恒意義的價值向度,尤其是“聚焦于向善的迫切需要”10,使我們的教育通過引導青年學生在過一種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去尋覓值得自己守護和追求的價值理想,使他們的人生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過程中,不時爆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閃現(xiàn)生命的亮點,維護良心的圣潔,體驗正義的尊嚴,從而視平庸和沉淪為對生命價值的褻瀆和踐踏。
第三,讓學生學會完善人格。這應是當前“兩課”對大學生進行精神教育的主要價值理念。人格,通俗一點講,就是做人的資格和規(guī)格。道德意義上的人格,表示著人的精神世界的品性和高度,是值得一個人終生珍愛的圣潔領地。人格的淪陷,意味著尊嚴的喪失;人格的偉岸,表明精神的高貴。應該說,中國歷代仁人志士在人格的養(yǎng)護上頗值得今天的大學生學習和借鑒。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同時,理應把肩負祖國未來希望的大學生,培養(yǎng)成像屈原、李白、魯迅、朱自清那樣的“精神貴族”。但曾幾何時,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我們的許多大學生已不再視這種可貴的人格為神圣。據有關材料披露:南方某城市一外資企業(yè)的韓國女老板逼迫中國工人下跪認錯。對這件事某校曾調查學生如何認識和評價,當時竟有一部分學生回答:如果有工作,能掙錢,下跪也沒什么11。可見,如今在一些大學生眼里,人格尊嚴已無足輕重。與此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過分注重自我,惟我獨尊的自私人格傾向,表現(xiàn)為聽不得一句批評,受不得一點委屈,否則就要么尋死覓活,要么行兇報復?;蛘弑憩F(xiàn)為當社會不能滿足其人生設計時,滿腹牢騷,垂頭喪氣,有的甚至自暴自棄,放棄人生追求。說到底,這些學生就是人格扭曲,精神貧困。所以,加強人格教育,重視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培養(yǎng)是現(xiàn)代教育必然的選擇,更是“兩課”教育的重中之重。因為大學生的人格不僅關系到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也關系到未來社會的繁榮昌盛。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江澤民同志早就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有希望,未來的發(fā)展就有希望?!?sup>12我們的“兩課”教育,不論其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是什么,怎樣進行改革,但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缺乏最起碼的做人品格和做人精神,那么我們無論如何不能說我們的“兩課”教育是成功的。
注 釋:
①Walter Principe,Toward Defining Spirituality.Studiesin Religion12,No.2(1983):p127~141。
②參見《辭海》第2089頁,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79年5月第一版。
③武少民:《沒有什么比堅強更重要》,載“新華網”2003年12月17日。
④材料來源:華中理工大學高教所論文:《提高大學生全面素質:問題與對策》,作者王輝。
⑤轉引自[英]查爾斯·漢迪(CharlesHandy)著《饑餓的靈魂》,劉海民、張建新譯,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70頁。
⑥[美]M.E.斯皮羅(Spiro)著:《文化與人性》,徐俊等譯,社會科學文獻社1999年版,第70頁。
⑦參見李景林著:《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頁。
⑧參見《學會生存》,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編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頁。
⑨[美]弗羅姆:《為自己的人》,孫依依譯,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40頁。
[10]J. Moffett, The Universial Sshoolhouse:Spiritual Awakening Through Education.San Fransisco:Josses-Bass Publishers,1994,p19。
[11]參見《大學德育》,邱偉光、張云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86頁。
[12]《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