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揚州菜,須先從地緣說起。
揚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素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譽。《尚書·禹貢》稱“淮,海惟揚州”,其意為:“從淮河到大海是揚州”?!吨芏Y·職方》又稱:“東南曰揚州?!币簿褪钦f,古揚州指中國東南或淮、海這一廣大地域。按照《辭?!返慕忉?,古揚州不僅包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qū),還包括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直至今湖北黃梅一帶和今河南商城一帶,是一個幅員甚廣的地域。西漢揚州刺吏轄地有江、浙、皖、閩及鄂、贛、豫部分地區(qū)。其后,治所在壽春,或在建業(yè),或在廣陵,或在會稽。隋代初年,方定指今日揚州。唐代淮南首府在揚州,唐人劉希夷《江南曲》有句:“潮平見楚甸,天際望淮揚”,后來的揚州便一直稱為淮揚。《紅樓夢》所云淮揚之地即指當時的揚州府地。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辈浑y想象,這樣一方土地,自然是園林雅居散落城郊,琴棋書畫伴乎其中,笙歌慢舞遍現(xiàn)坊間,飯莊酒肆滿布街頭。但因大運河淤塞等原因,揚州日漸衰敗。即便如此,若今日前往,恍然間仍可聞二十四橋明月夜的玉人簫聲和揚州八怪飲酒品茗、談詩論畫的笑聲。
揚州作為一個舉世矚目的繁華都會是消逝了,但揚州的人文文化尚存于民間,揚州菜便是其中之一。
關于中國菜肴流派的說法紛紜,但無論哪種說法,肯定不缺“魯揚”。魯菜所以為首,是沾了孔子的光。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歷朝代代無不奉孔丘為先師。既為師,至少表面須亦趨。于是,孔子吃的魯菜便演變成了宮廷菜。皇帝吃的菜,自然是百菜之尊。揚州菜則不同,它所以經久不衰,乃是來自揚州地域之遼闊和這一遼闊的百姓之所愛——揚州菜。
剛才說了揚州菜淵源,現(xiàn)在來說揚州菜的本身。
揚州菜有稱揚菜、淮揚菜或維揚菜。皆出自“淮、海惟揚州”。這里的“揚”、“淮揚”應是地域概念,又因“維”通“惟”,維揚則可以有自尊之意了。在通常情況下,揚州、淮揚、維揚這三個概念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但是在表述地方風味名稱時,卻有一些不容忽視的約定俗成之別。一般情況下,揚州菜、淮揚菜的覆蓋面較大,可以稱為菜系。而維揚菜的覆蓋面較小,不能稱為菜系。
淮揚之地,烹飪文化發(fā)達。發(fā)達的烹飪文化,鑄造了值得自豪的烹飪歷史。且不說《舊唐書》記錄過存目佚之的一百二十卷《淮南王食經》、十三卷《淮南王食經音》,僅看其他文獻的記載,我們也能略知一二。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倪瓚所著《云林堂飲食制度集》,就是古文獻中記錄揚州食物和烹飪方法的典范。其中“燒鵝”一菜還被清代袁枚收入《隨園食單》之中,名之為“云林鵝”;征儀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記述了相當數(shù)量的揚州飲食之品,甚至還記載了揚州當時餐館所辦的“滿漢席”,足見技藝水平的非同凡響。
揚州菜作為淮揚菜的代表,更是與京、川、粵菜齊名,享有“東南佳味”之稱。對菜肴的制作更有獨特的要求:“選料嚴格,刀工精細,湯清味醇,濃而不膩,清淡鮮嫩,南北皆宜?!泵魅f歷年間編撰的《揚州府志》對揚州菜有如下表述:“揚州飲食華侈,制做精巧。市肆百品,夸視江表?!庇捎谄渲袑P州菜本身所論不深,但卻可知菜肴制作具有了華、美、精、巧、豐的特點,并揚名海外。
揚州菜出名,原因有多方面的,除了歷史上的原因外,還有以下幾方面:
一、揚州天時、地利、物產、人文各方面的優(yōu)勢,形成了講究飲食的民俗
揚州春秋時屬吳,越滅吳屬越,楚亡越又歸楚。楚在當時經濟文化水平居列國之首,肴饌水平較高。《楚辭·招魂》中的一份名菜單,就有揚州風味在內,如“鱉”、“露雞”與今日揚州名菜清燉黿魚、鹵雞就有明顯的淵源關系。到了明朝,揚州除了貢果品、調料之外,還要“歲辦野味一千五十二只”,其中包括京天鵝、活鹿、鈔雁、野雞、鵪鶉、獐等。清代曹寅在揚州任巡鹽御史,每年都要向康熙貢“燕來筍”等物。所謂“水落魚蝦常滿市,湖多蓮芡不論錢”,正因為是魚米之鄉(xiāng),所以揚州菜肴水產多于山珍,禽介多于特征。水產鵝雁鴨鳧及野味雀雉較多,海鮮河鮮均有,蝦蟹魚鱉為席上常 食,特牲豬肉多于牛羊犬馬,主食點心是米面并用。
除了源于天然,純樸無華的各式菜肴外,揚州還有許多佐餐的小食。蘇軾的《揚州以土物寄少游》,這是因為秦觀為揚州人,故送揚州特產給他。詩中言及土物有腌鯽、醉蟹、莼茁、姜芽、咸鴨蛋等,除不知“莼茁” 為何物外,其余至今仍為揚州人佐餐。
二、揚州經濟的空前繁榮
揚州地處江、淮、湖、海之間,平原山區(qū)兼有,物產豐富,烹調有雄厚之物質基礎。這從歷代貢品上亦見一斑。據(jù)《尚書·禹貢》載:“揚州厥貢包桔柚,淮爽貢魚?!敝芫赐?4年(公元前486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大大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fā)展。漢景帝四年初置江都王,揚州成了東南重鎮(zhèn)。隋、唐成了南北交通海運、陸運樞紐,海鹽、糙米和茶葉在此集散,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阜。宋人洪邁稱長安、洛陽以外城市為“揚一益二”。到了明、清,揚州更是商賈云集,貨轉如流,市井繁榮,百業(yè)興旺,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正是當時揚州真實的寫照。許多描述王孫公子、朝廷重臣、文人墨客、風塵俠士聚集揚州的故事,皆是以此背景展開的。由此,更加促進了揚州菜的快速發(fā)展。
三、烹飪技藝的獨樹一幟
揚州菜菜肴的選擇、用料也頗多講究,揚州地理條件優(yōu)越,境內江河湖泊水網交錯,加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故物產豐富,這也給揚州菜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實力后盾。
揚州菜菜肴的質感頗為豐富,通過精致的加工、合理的搭配和準確的用火,以達到“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的效果,菜肴的質感主要有鮮嫩、酥爛、爽脆、綿軟、軟糯、柔韌、外脆里嫩等。最具有揚州菜特色的菜肴也比較繁多,有水晶豬蹄、鹽水蝦、揚州老鵝、天香荷藕、佛手芽姜、寶塔醬菜、蟹粉獅頭、紫檀虎尾、大煮干絲、金蔥高郵麻鴨、揚州炒飯等。揚州菜的制作所使用的烹調方法有近30種,常用的有20余種,主要有蒸、炸、烤、炒、燒、煮、燉、燴、汆、扒、熘、燜、蜜汁、拌、凍、煎、鍋貼、熗、熬、煨、鹵、熏、涮、爆等。
揚州菜用料多采自田野河汊,崇尚自然;原料雖豐富,配伍卻簡潔,是為求清新;刀工極其精致,為補簡潔之感;火候把握準確,卻是求天物天味;加工延續(xù)千年的傳承、創(chuàng)新,再融入魯、川、粵等地方菜肴之精華,從而使揚州菜有了“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至高境界。
四、鹽商推動
揚州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東南經濟文化中心,“智禪山上好墓地”,是享樂之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的大賈同貴族勾結,共同牟利,講究排場闊氣,講究飲食。有的鹽商自己撰寫食譜,如乾隆年間,會稽人童岳薦在揚州埂子上做鹽商,就撰了一部書,叫《童氏食規(guī)》,又叫《北硯食單》。另外,著名飲食菜單集《調鼎集》記錄的就是當時揚州食肆近2 000種,為食撰珍本、廚家之秘寶。收羅之豐,世所罕見。所總結的經驗,對揚州烹調很有影響。
五、同行的競爭
以清乾隆之際為例,當時揚州食肆林立,僅名館就有40余家,名廚師輩出,孔庵、田雁門,還有儀征南門外的女餅師肖美人、小山和尚、文思和尚,都能烹出一手好菜,制得一手美點。一家有新饌,同行競相仿創(chuàng)更新之饌,“爭新斗麗”,各據(jù)一方。肆廚之外,還有家廚;俗廚之外,還有庵觀寺院經營飲食。大家比賽,各顯神通,招攬顧客,大大促進了烹調技藝的提高。
六、士大夫的推動
以清代為例,清初到過揚州的朱彝尊寫過《食憲鴻秘》。文學家袁枚著《隨園食單》,廣集揚、蘇、寧、杭、廣諸州之珍味,加以評價,并系統(tǒng)總結了烹調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李斗《揚州畫舫錄》亦記揚州名廚名店名菜。縉紳之家皆以己之廚膳入食單為榮,廚家亦以在錄為尚。 一經大師題名,身價百倍,這個推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七、官府提倡
隋代歷陽郡丞趙元楷因獻異味,即升調臨時王畿江都郡丞。明、清帝王“南巡”,群臣接駕,希冀邀寵,大排筵席之風盛行,豪富商賈效而尤之。同時,此等盛典,關系到廚家身家性命,執(zhí)廚者不敢有絲毫茍且,力求精治,這對烹飪技藝提高也是一大刺激。
瘦西湖上,船娘行廚,呼之即至,沙飛宴飲,甚為方便。揚州風靡日,繁華重又回,假以時日誰敢說揚州不會和揚州菜而再現(xiàn)舊日繁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