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毅容等
如沐春風
--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會長陳鐵迪
繆毅容
2003年12月19日,是上海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突然來臨的冷空氣使氣溫驟然降至零下3度。
清晨7時,一位年近70的老人和一群熱心人,攜帶著棉被、衣服和食油、食品等日用品,在凜冽的寒風中,登上開往崇明島的班輪。江風陣陣,船搖晃顛簸,老人有點惡心,可她強忍著,微笑著鼓勵同行者:“只要堅持住,風浪就會過去,困難就會過去。”
她就是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會長陳鐵迪,曾經(jīng)擔任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政協(xié)主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這天,她不僅忍受著惡風大浪的侵襲,而且還克制著傷腿的疼痛。就在前兩天,她不慎摔了一跤,傷了腿??伤砸獔猿诌@次崇明之行:“崇明是慈善基金會2004年新年慈善系列活動‘溫暖送三島的首站,我這個會長怎能不去?”
船到崇明,陳鐵迪一行立即來到縣政府辦公室,接受民營企業(yè)瀛通集團3000萬元捐贈。隨后,她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城橋鎮(zhèn),開設流動慈善超市,向困難群眾發(fā)放每戶200元慈善購物券。趁困難群眾在流動慈善超市選購物品的空隙,陳鐵迪微笑著與大家攀談起來:“大家還需要什么?有什么意見盡管說。”“困難是暫時的,有全社會的關心,日子一定會一天天好起來?!?/p>
如沐春風。
作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當家人,陳鐵迪已記不清十年間慰問過多少困難群眾,與多少困難群眾面對面,為他們送去溫馨的關懷。每走一處,每到一家,她都讓困難群眾感受到熱情,感受到摯誠,感受到希望……
作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當家人,陳鐵迪和一批耕耘者更在上海高擎起慈善的旗幟,以十年籌集慈善基金8億余元、造福30萬困難市民的成就,讓世界矚目上海的慈善事業(yè)。
殷殷慈善心 綿綿親民情
——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余慧文
陳杲 金昭敏
余慧文是2002年卸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黃菊同志的夫人,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在上海市委任職期間,黃菊同志一直要求夫人“通民情,不干政,多做事,少出鏡”。1994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伊始,余慧文就以義工身份投身于此,10年來不取分文,卻獻出了無數(shù)的時間、精力和仁慈之心。
2002年,黃菊在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離滬赴京之前﹐特地關照夫人“一不送行﹑二不受禮”。臨行前,夫人牢記著丈夫的叮嚀﹐不讓人送行,不受禮,卻帶著竹藤架子去了南翔眾仁花苑,向日夜牽掛在心的老人們告別。因為“安老是對長者的致敬”。
上海眾仁慈善服務中心下屬的眾仁花苑占地50畝,由三棟小高層公寓式建筑和一幢綜合大樓組成。這里住著200多位老人,和飼養(yǎng)著的孔雀相伴。
2002年11月13日那天,風急雨猛,天氣很冷。余慧文早早來到眾仁花苑,圍著園子走了一圈,看著園子里的樓堂花木,不禁流下了眼淚。因為那里傾注了余慧文太多的心血。為了建成眾仁樂園、眾仁花苑這兩個安老機構,作為慈善基金會副會長的余慧文協(xié)助會長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從款項籌集、選址、奠基到公寓房型設計、老人洗手間潔具選擇,甚至老人蓋被子選用的面料等,她都一一過問。有機會出國訪問時,余慧文總忘不了去參觀當?shù)匕怖显O施,帶回相關圖文資料?!氨娙省钡拿忠彩怯嗷畚钠鸬?,取“眾人拾柴火焰高”和“慈善事業(yè)靠社會大眾”的雙重含意。
在眾仁花苑醫(yī)療室里,擺放著余慧文贈送的竹藤架子。架子是金黃色的,網(wǎng)格狀編織,左右各鐫刻兩個字——“健康”和“長壽”,一株“綠蘿”植物的枝蔓已經(jīng)爬上藤架。醫(yī)療室周醫(yī)生說,這株“綠蘿”的枝蔓原先是用膠布粘在墻上的,余慧文發(fā)現(xiàn)了,說不美觀會影響老人情緒,所以她就送去了那個竹藤架子。
在上海,有許多老人因患白內(nèi)障失明,其中一些人因付不起手術費只能生活在黑暗中。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設立了“點亮心愿”系列項目,聯(lián)系社會人士捐出珍藏品進行義拍,所得款項全部用于資助老人白內(nèi)障手術。余慧文積極參與組織工作,還捐出許多珍貴禮品用于拍賣。
眾仁花苑有一個老人編織興趣小組。余慧文鼓勵他們把自己制作的手工編織作品拿出來參與拍賣。有一次,一件手工折紙作品拍價達到2萬元時,余慧文站起身來即興演講,熱情洋溢地向臺下嘉賓講述義拍的意義。她的演講感動了許多人,最后有熱心人士出8萬元高價買走了老人的作品。眾仁花苑的老人們很開心,說自己用雙手為其他困難老人盡了一點心意。
張榮坤:一個低調(diào)的慈善家
陳里予
難忘校長的一次鼓勵
他是一個富豪,中國首富排行榜第48位;他更是一個慈善家,從2001年開始,短短的3年間為各項社會慈善公益活動捐助人民幣3227萬元。2001年至2002年兩年間,《科學投資》將他列入中國慈善富豪榜的前10位。他就是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名譽副會長,上海市工商聯(lián)副會長——張榮坤。目前是上海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上海沸點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福禧是沸點的母公司。
2002年底,張榮坤先生主動向市慈善基金會提出,要求捐獻1200萬元,這是個8位數(shù)的天文數(shù)字。據(jù)悉,這筆捐款已經(jīng)在張榮坤先生的心頭盤算了多時,甚至可以說已經(jīng)閃動了十幾年。
原來,在張榮坤先生讀中學時,熱愛寫作的他在小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雖然是一篇小小的文章,可是當校長知道此事后非常開心。一天放學后,校長將張榮坤叫到了辦公室,從抽屜中拿出了一支鋼筆,說:“校長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獎勵你,就送一支鋼筆給你吧,以后可要多多努力啊?!彪m然僅僅是一次小小的鼓勵,卻在他的心中掀起了波瀾。從校長那里,他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學習。
正是因為十幾年前和校長之間的這一段情結,張榮坤先生感到,如果所有學校的校長手里有一筆資金能專門用于獎勵,那么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都能在學習和工作上更有動力,或許還能對一個人的一生都能有所改變。
于是,這筆巨款在十幾年之后通過慈善基金會來到了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上海12所重點大學。每個學校都成立了一個校長基金。與眾不同的是,張榮坤先生并沒有給這個基金冠以任何名字,全由校長自己來作主。獎勵的對象并沒有限制。無論是學生還是大學老師,或是學校中的工作人員甚至是學校中的花匠,只要對學校有突出貢獻,只要在學校中有出眾表現(xiàn)都有機會得到這筆獎勵。而獎勵的金額也沒有限制。而惟一的要求,就是這次捐獻必須悄聲無息地進行,不需要任何宣傳。
在過后的幾個月,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向為百年校慶捐款的校董頒發(fā)了證書,并與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復旦大學第三屆董事會董事張榮坤舉行了捐資設立復旦大學校長獎的簽字儀式。而到年底,這筆校長基金已經(jīng)被全部用完。
楊文瑛:將慈善進行到底
金萍萍
2003年9月1日上午,江西省萬載縣潭埠鎮(zhèn)池溪村,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一所小學的開學典禮正在舉行之中。然而,和別的學校的平靜相比,在這所叫作晨興希望小學的學校里,卻流動著一股喜悅和興奮。
當?shù)靥禺a(chǎn)的鞭炮在不停地鳴放,還有村民們在自發(fā)地組織嗩吶演奏,而學校里還未最后建成,滿是鵝卵石的操場也站滿了從臨近村子里趕過來的幾千個老鄉(xiāng)……小小的池溪村,儼然一派過節(jié)趕集的熱鬧景象。
這一切都源自于這所學校的開學典禮就是它的竣工典禮,而在這個典禮上,學校的捐助者,香港晨興電子科技集團的董事長楊文瑛女士,在上海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馬仲器的陪同下,要來參加孩子們的開學儀式。
“我們得來親眼看看這個好心人!”淳樸的老鄉(xiāng)們這樣說,“大家都要謝謝她!”
面對眾多自發(fā)前來的村民和鞭炮“轟炸式”的歡迎,楊文瑛有些稍稍的意外和不適應。她沒料到,晨興希望小學的開學典禮,居然會有那么隆重的歡迎儀式并引來那么多的村民。
車子停穩(wěn)后,楊文瑛對著那幢三層高的教學樓微微地笑了,一切都是她想象中的樣子。校舍簡潔美觀又實用,和周圍那些甚至還是用泥土建造的房子相比,學校甚至顯得有些突兀。但是這仍然讓人欣慰:盡管還是貧窮,但孩子們終于可以離開那十幾間危機四伏的教室,在全新的地方開始他們新的學習生活了。在這個地處偏遠山區(qū)的小學里,一共有18間標準的教室,微機房、圖書室、食堂、宿舍也一應俱全。學校一共可以容納包括池溪村在內(nèi)的3個村的800個學生同時就讀,和很多城市的小學相比,晨興希望小學的條件也毫不遜色。
和別的希望小學不一樣,晨興希望小學的修建,并不是因為當?shù)貨]有學校,孩子們沒有地方念書。在距離晨興希望小學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所池溪小學。在來晨興希望小學念書之前,近500個孩子就在那里就讀。
然而,因為財政的困難,池溪小學面臨著一個讓人揪心的問題:學校的16間平房全部都是危房!每個不到20平方米的教室里,無一例外地都有兩根粗大的木柱子支撐著房梁。人們也不知道房子什么時候會倒。而一旦刮大風或者下暴雨,學校的老師和村民們就更是擔心,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子隨時都可能坍塌,孩子們的生命也就時刻都有危險。
人們的這種擔心在2002年的年底變成了舒心。
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楊文瑛從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那里知道了曾經(jīng)發(fā)生過爆炸的萬載縣芳林小學。在孟書記的述說中,孩子們艱苦的就學環(huán)境讓楊文瑛動容,也激發(fā)了她捐資助學的念頭。2002年的11月,楊文瑛和先生王祖同一起來到了萬載。在走訪了10所學校以后,楊文瑛夫婦被師生們的進取和刻苦深深地感動了。于是,一筆200萬元的捐款被楊文瑛用來修建晨興希望小學,因為池溪小學的校舍已經(jīng)破損得非常嚴重,幾乎連改建的可能都沒有了,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所新的學校來解決學生們的安全和上學問題。
聽到要興建新學校的消息,池溪村村民們的興奮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隨后的征地工作和使用義工都出奇地順利。而對捐贈人楊文瑛,村民們則是翹首企盼她的到來,“為這些素不相識的孩子,楊女士可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兩個兒子原先都在池溪小學念書的丁長根知道了楊文瑛要來池溪村的消息,馬上從1000多公里外打工的浙江慈溪趕回來。這個黝黑的農(nóng)村漢子坐在嶄新的課桌邊,雙手不停地撫摸著平滑的桌面,久久不肯離去。
而孩子們的興奮就更不用說了,開學典禮一結束,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沖上了教學樓,每個人都跑到了自己所在的教室去看那些嶄新的課桌,甚至在那些鋪著粉紅地板磚的樓梯上,他們都可以留連很久。
李春平
京城第一慈善家
汲傳排
李春平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49年2月,他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軍人,父親還是戎馬一生的老紅軍。從父母身上,李春平繼承了堅毅、樸實、真誠、善良的秉性。他長大后參了軍,當過工程兵,也當過文藝兵。在9年的軍人生涯中,他提了干,入了黨。
1978年,美國好萊塢影星麗斯來到北京
在北京飯店的豪華套房里,李春平和麗斯通過一本中英文大詞典,開始了心靈的交流。麗斯很快墜入情網(wǎng)。她想帶李春平回美國,但李春平拒絕了。因為這種在當時絕對是駭世驚俗的愛情難以讓他接受。
與麗斯的相識給李春平打開了一扇認識外面世界的窗口。他決定出國留學,學成后報效國家。
通過朋友,李春平去了英國,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一天深夜,李春平在步行回寓所的路上,被一輛飛馳而來的出租車撞出去十幾米,司機駕車迅速逃逸。
在北京治療期間,一件讓李春平意想不到的事件發(fā)生了:一位從美國來的先生正在等著他,而且等了好幾個月。這位先生告訴李春平:麗斯回到美國之后非常想念他,要求一定要找到他;麗斯非常希望李春平能去美國,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李春平被麗斯的誠摯感情所打動。1980年初,他去了美國,加入了美國國籍。
1990年,麗斯在生命垂危之際,突然提出要與李春平結婚。他們很快辦理了結婚手續(xù)?;楹鬀]幾天,麗斯便撒手人世。
當律師拿出麗斯的遺囑時,李春平驚呆了:他萬萬沒有想到,麗斯會有那么一筆數(shù)目驚人的遺產(chǎn),其中還包括畢加索和凡高的繪畫這樣的藝術品。在遺囑中,麗斯把這筆財產(chǎn)全部送給了他。
麗斯的去世使李春平深感傷心和孤獨。一棟棟豪華別墅、偌大的房地產(chǎn)公司以及分散在各處的企業(yè)都歸入他的名下,他有了怎么花也花不完的錢。但每當夜深人靜、孤身一人的時候,麗斯的影子老在他的眼前晃動。他思念麗斯,思念自己的祖國。
1991年,李春平回到北京。此時,他42歲。
不久,北京市密云縣遭遇了罕見的泥石流災害。李春平聞訊后,二話沒說,就從銀行提出了他回國后的第一筆錢,共20萬元,捐給了災區(qū)。這是李春平捐助公益事業(yè)的開始。
當他得知北京福利院的老人們需要幫助時,當即通過北京市慈善協(xié)會向福利院的老人們捐款200萬元。福利院的一位百歲老人做壽,李春平不僅為給他祝壽,還特意讓自己的司機開來3輛勞斯萊斯轎車,讓這位老人及其他老人坐著逛北京。以后,只要福利院的老人做壽,他都要親自組織老人們逛京城,讓老人們坐他的勞斯萊斯.
在1998年抗洪救災中,李春平向奮戰(zhàn)在災區(qū)的軍民捐款210萬元,成為當時捐款最多的個人。
2003年“非典”疫情在北京肆虐。一些海外人士紛紛離開北京。美國方面也一再催促李春平趕快離境,并且為他定好了機票。但李春平?jīng)]有走。不僅如此,在萬眾一心“抗非”的義演活動中,他一次捐款300萬元,成為北京市在抗擊“非典”中個人捐款數(shù)量最多的一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3年來,李春平共捐獻了3000多萬元現(xiàn)金,平均每年捐贈250萬元。
近兩年,北京市慈善協(xié)會的助殘、助學活動,都動用了李春平捐獻的助殘基金。
做義工 讓我快樂
——記慈善義工佟偉
段道明
用真情撫慰五·七空難遺屬
2002年,“五·七空難”發(fā)生后,佟偉聽說要組織義工參加空難善后撫慰工作,便積極地報了名。5月13日,當他接到電話通知后,立即趕到伽利亞大酒店。因佟偉病退在家有充裕的時間,就被安排整天做撫慰工作,并被委以項目負責人。每天他都要組織人員,安排工作,并要做好詳細的工作記錄。空難撫慰工作在我國的空難史上尚屬首次,如何開展工作?沒有先例可資借鑒,當時罹難者家屬們非常悲痛,對工作組和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又有一種抵觸情緒,工作的難度較大。佟偉對參加該項目的義工說:“我們義工是慈善工作者,有我們的優(yōu)勢,只要我們都捧出一顆善良的心,把歲數(shù)大的當成咱爹咱媽,把歲數(shù)小的當成咱們的兄弟姐妹,這項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每天都有新義工來參加撫慰工作,人員變動較大,佟偉就把義工中歲數(shù)大的和歲數(shù)小的、男同志和女同志搭配好分成幾組,指定每組負責人,分配各組的服務對象。義工撫慰小組走進100多個空難家屬房間,與家屬談心,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務。有的義工為患病的家屬捶背按摩,有的義工為臥床的家屬喂水喂飯,有的義工在工廠干夜班便抽出20多個白天去照顧罹難者家屬,有的義工一聲聲“奶奶、奶奶”地呼喚著暈厥中的老人。
一位遇難者只來了一個姐姐,在開追悼會時,家屬席上只站著姐姐,佟偉馬上過去和罹難者親屬站在一起。事后有人問他,那不是家屬的位置嗎?佟偉說:“對啊,我們義工就是他們的家屬,親人多了才不感到孤單?!边@位罹難者火化時尸體都腐爛了,火化后骨灰發(fā)出讓人難以忍受的惡臭,他的姐姐一面哭著,一面撿骨灰。佟偉走過去,征求了他姐姐的意見后,便用雙手捧起有味兒的骨灰裝進骨灰袋,他的姐姐感動得哭成了淚人。后來,她逢人便說:“一個無親無故的人,能對我們的親人這樣關心,我們作為家屬也難以像他們這樣細心周到,我們沒想到的、沒做到的,他們都想到了、做到了,大連義工真是好樣的!”佟偉曾數(shù)次用自己的雙手捧起罹難者的骨灰。有人問他:“你不嫌棄嗎?”他說:“我覺得那是我的兄弟,有什么可嫌棄的?!?/p>
很多家屬在火化遇難者遺體時都找佟偉陪同,他從不推辭。為了給8位沒有找到遺體的罹難者舉行海上祭奠,他帶領義工陪同罹難者家屬一戶戶乘船到海上祭祀,拋撒花瓣。佟偉患有心臟病,平時在家都是被家屬照料,如今,他卻揣著速效救心丸在伽利亞大酒店一干就是23天。北航的工作人員看他太累了,要給他開個房間并報銷來回的車費,他拒絕了。他說:“義工就是義務工作者,明白嗎?”
義工們的無私奉獻得到了罹難者家屬們的一致贊譽和社會的廣泛好評。一位罹難者的家屬們離開大連登機前,流著淚在機場的候機大廳里跪下答謝佟偉等義工的幫助,被佟偉扶了起來。一位遇難者親屬出于對義工的信賴,把18萬元巨款委托義工幫助匯出。《大連日報》以“空難無情人有情”為題報導了義工們的奉獻精神。中交水規(guī)設計院的領導在接受劉長德副市長接見時說:“真沒想到大連有這么優(yōu)秀的慈善義工,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在這些義工身上看出大連人的高尚,看出大連這座城市的品味。我要把大連義工的奉獻精神告訴我們?nèi)郝毠?,告訴我們北京市民?!辟サ?3名慈善義工也被大連市委、市政府授予“五·七空難救援暨善后工作有功人員”。
佟偉當義工以來,參加過“蓓蕾生命救援”、“五·七空難撫慰”、“流浪兒童幫教”、“愛心爸爸”、“助殘關愛小組”、“愛心助學驛站”、“義工流動血庫”、“青苗關愛小組”、“防非后援”、“義務向?qū)А?、“愛心快遞”等多項社會救助工作,兩年來共義務奉獻3600多個小時,他是全市奉獻時間最多的一名四星級義工。
她選擇了奉獻之路
——記大連市慈善義工王晶
段道明
說到獻血,許多人都談血色變。大連慈善義工王晶也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她在1986年第一次參加獻血體檢時,就出現(xiàn)過小插曲,別人的體檢單上只有合格與不合格的字樣,而王晶的體檢單上卻多了一個紅色的小標簽,上面寫著標準A型血清。周圍的人都傳說她是特殊血型,王晶自己也顧慮重重。單位領導非常理解她的心情,沒有安排她去獻血。后來經(jīng)咨詢得知,王晶不是特殊血型,只是血質(zhì)比較純正,可以分離血清試劑,做血型鑒定用。
1987年8月,王晶第一次獻血時,除了血站給一份補助費外,單位不但發(fā)補助費,還給半個月休假。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養(yǎng),王晶的身體恢復得很快。這次經(jīng)歷,使王晶體會到獻200毫升血對一個健康人來說沒有什么不良反應。于是,第二年王晶又報名參加獻血。有人開始誤解她是為了拿獻血補助費。王晶說:“如果為了錢,我決不會出賣自己的鮮血。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不給錢我也愿意無償捐獻。”為此,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無償獻血。這樣,王晶心安理得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但分文不取,而且每次還要自己支付來回的交通費,就連獻血的時間都選擇在節(jié)假日里。后來的兩件事更加堅定了王晶堅持無償獻血的決心。
第一件事是,1993年春節(jié)期間,唐山有位稀有血型的產(chǎn)婦產(chǎn)后大出血,當唐山方面向大連發(fā)出求援信息后,是大連市的稀有血型者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鮮血,市血液中心的領導和同志們又星夜兼程,及時把救命的鮮血送到了唐山,才挽救了產(chǎn)婦的生命。這使王晶看到了在危難時刻,獻血一袋,就能救人一命。
第二件事是,一位來自臺灣的蔡柏山先生的一席話,使王晶對無償獻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位58歲的蔡先生在日本工作3年,曾多次無償獻血,卻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蔡先生對王晶說:“一個人如果身體健康,定期參加獻血,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最起碼能起到稀釋血液和促進血細胞生長的積極作用”。
從1992年至今,王晶堅持每年無償獻血兩次,從未間斷過。為此,1999年12月,國家衛(wèi)生部、中國紅十字會授予她無償獻血最高獎——金杯獎。
18年來,王晶已無償獻血30多次,2002年,王晶又成為大連市第一位無償捐獻血小板的人。至今她的獻血總量已達7000毫升。
2003年3月1日,王晶在大連市慈善總會及市紅十字血液中心的支持幫助下,又發(fā)起并建立了大連義工流動血庫。3月2日在步行街舉行了啟動儀式,并開展了第一次慈善義工無償獻血活動日。當場就有100多名義工報名參加義工流動血庫,現(xiàn)場有68人次無償獻血13600毫升。一年來,義工流動血庫共組織了4次大型活動,得到上萬名群眾的簽名支持,120多名義工無償獻血27000多毫升,200多名義工成為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愛的使者
——記英國“國際咨詢與資源企業(yè)”駐甘肅首席代表林來燕
甘慈
林來燕是新加坡人,1999年受英國的一個慈善組織“國際咨詢與資源企業(yè)”的委派,擔任該組織駐甘肅的首席代表。5年來,她不停地奔波在甘肅東鄉(xiāng)、廣河、定西等縣的貧困山區(qū),把滿腔的慈愛撒在走過的山山水水。
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是甘肅中部最干旱的縣市之一,山大溝深,十年九旱,人畜飲水十分困難,不少群眾要到幾里、十幾里甚至更遠的山溝里取水,人背畜馱往返需要幾個小時,嚴重困擾著東鄉(xiāng)族群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
林來燕想方設法募集資金28萬元,先后給東鄉(xiāng)的橋文村、馬場村270多戶貧困戶修建了270眼抗旱集雨水窖和近2萬平方米集雨場,解決了1000多人的飲水問題。她為了把水窖修得既實用又保證質(zhì)量,還專門從新加坡邀請了一位工程師,到東鄉(xiāng)研究設計水窖的深淺,容水量和形狀。并從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動員了不少企業(yè)家、工程師、大學生等慈善志愿者,遠涉重洋,多次來到東鄉(xiāng),和當?shù)厝罕娨黄鹦藿晁选?/p>
在建水窖的同時,林來燕得知馬場村的很多適齡兒童沒有上學,原來是本村沒有學校,孩子們要去10里外的鄰村上學,山大溝深,孩子辛苦,家長不放心;另外,還有的是經(jīng)濟困難,家庭無力交學費而失學。她決心募集資金,在馬場村既修水窖,又修建學校,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她的設想得到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積極配合,提供建校用地,并組織設計和預算。建校的消息傳開,全村雀躍。
1999年夏,“國際咨詢與資源企業(yè)”投資11萬元,珠海市馬莉女士熱情支持27萬元,經(jīng)過幾個月的施工,一所嶄新的村校在馬場村建成了,定名為馬場恩益小學。因為學校建在家門口,對家庭困難的孩子又進行了救助,入學的兒童不斷增多,使原已建成的教室不夠用了?!皣H咨詢與資源企業(yè)”又投資16萬余元,將學校擴建為完小。
在這所學校誕生的過程中,林來燕沒少跑路,也沒少流汗,經(jīng)常奔波在蘭州與東鄉(xiāng)的公路上,為建校的進度、質(zhì)量費盡了心思。2000年10月,學校舉行落成典禮時,馬場村像過盛大的節(jié)日一樣熱鬧,村民和學生穿著整潔的衣裳,喜氣洋洋地匯集到學校慶賀。甘肅省慈善總會、州、縣領導均前來祝賀。現(xiàn)在這所學校已有近200名學生,其中70名困難學生受到林來燕的資助,高高興興地和其他小學生一道讀書。
定西縣陳尚義夫婦無兒無女,靠撿破爛維持生活。但老人收養(yǎng)了被遺棄的8名殘疾兒童,雖給他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不少樂趣,也給他們增添了生活的巨大壓力。從1999年起,林來燕為這8名孤兒每人每月補助80元生活費,一直延續(xù)至今。還時刻牽掛著這群孩子,常常去定西看望他們,每次去都要給孩子們買上各式各樣的禮物。還邀請醫(yī)生為孩子們做體檢,無微不至地關懷著他們。一位叫龍龍的小男孩,下肢先天性癱瘓,定西無法治療,林來燕乘汽車把龍龍抱到蘭州,送進陸軍總醫(yī)院院手術治療。在從定西來蘭州的途中,龍龍大小便失禁,林來燕的衣服全被弄臟,卻毫不嫌棄。龍龍住院期間,她抽出時間去看望守護。
陳尚義夫婦已是七旬老人,要照料這8名孩子的生活,已感力不從心。為了減少老人的勞累,從2001年起,林小姐每月花費600元的工錢,請了一位年輕的阿姨,幫助老人照料這8名孤兒的飲食起居。她和這些孩子們已建立起難舍難分的感情,每當她離開時,孩子們總是圍著她,哭著嚷著不讓她走,周圍的鄰居無不感嘆!
勤植“慈善綠蔭”的人
——記公益工作者尼瑪仁增
張翔
在玉樹州這塊美麗而神秘的土地上,生長著藏醫(yī)大專班這樣一朵奇葩,它是一所公益性質(zhì)的藏醫(yī)學校。當希望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一個忙碌的藏醫(yī)漢子就會出現(xiàn)在學子們的眼簾,他,就是尼瑪仁增。
1992年,玉樹藏醫(yī)大專班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國際援藏協(xié)會的共同努力下開始籌建。
當尼瑪仁增走馬上任重建玉樹藏醫(yī)大專班時,可以說等待他的只有重重困難。
所謂校舍,只是原藏醫(yī)院住院部舊址上的幾排破舊的土房,這些50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的房屋,墻體傾斜、四處裂縫,屋頂大面積的坍塌,嚴重威脅著師生的生命安全;所謂辦公設備,只是幾張破舊的辦公桌;至于教學設施,則更是一無所有,缺少圖書、各種儀器設備。
尼瑪仁增除了捐出自己少得可憐的工資外,還在想著各種辦法。他走南闖北積極爭取國內(nèi)外的項目和資金。辛勤地忙碌、不懈地努力終于有了結果:教學區(qū)、辦公區(qū)修整一新,兩棟學生宿舍樓拔地而起,一棟圖書綜合樓也落成投入使用,多功能廳、食堂餐廳、浴室等基礎設施也一一建成,相應的辦公、學習、生活用品也配備完善。200余名孤兒學生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1995年,在玉樹藏醫(yī)大專班的基礎上,孤兒藏醫(yī)學校建成,使200余名藏族孤兒結束了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的生活,有了一個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的溫暖大家庭。今天的藏醫(yī)孤兒學校,環(huán)境幽雅寬敞,條件安定舒適,但尼瑪仁增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
起初的玉樹藏醫(yī)大專班,學制十年,五年基礎,五年專業(yè),享受在玉樹州內(nèi)承認大專學歷的特殊政策,第一屆招收了54名學員。隨著辦學條件、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學院人數(shù)的增多,尼瑪仁增又開始考慮如何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問題。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承認不承認學歷的問題,既然是大專學歷,就應該達到大專的實際水平,這才是為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
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更是面臨著一大堆的問題。首先是師資力量。原先的藏醫(yī)大專班,只有2名藏文教師和2名藏醫(yī)教師,遠遠滿足不了教育教學大綱的需要。尼瑪仁增一次次登門求賢,在他的感召下,6名文化水平高、教育經(jīng)驗豐富、工作責任心強的優(yōu)秀教師毅然來到了這里,和他一起為這所公益學校的教學工作正常化、規(guī)范化和高質(zhì)量化奮斗。
由于學生生源不同,文化基礎不均勻,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加上年齡的差異,無法對他們進行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針對這種情況,他組織全體教職工細心研究、精心安排,將這些學生分成AB班進行教育管理,并根據(jù)學生實際因材施教。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玉樹藏醫(yī)孤兒學校逐步健全了教務、總務、學生學習、學籍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師崗位制度和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為學生開設了專業(yè)課、基礎課、公共必修課等,嚴格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嚴格按教學計劃進行教育教學。
經(jīng)過一番努力,孤兒藏醫(yī)學校的教學水平一年一個臺階,為這些孤兒學生走向社會、學以致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尼瑪仁增歡喜地說:這兒不是孤兒院,而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其實這才是尼瑪仁增苦苦追求的。
愛心鋪就慈善路廣施善舉暖油城
——記新疆克拉瑪依蘇里·阿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jīng)理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
李長軍 劉軍生
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又名:阿不都肉蘇里·阿吉)是一位維吾爾族私營老板,今年48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蘇里·阿吉有限責任公司于1996年成立,專門經(jīng)營牛羊屠宰生意。自公司成立以來,蘇里·阿吉為慈善和社會公益事業(yè)捐助資金累計達90余萬元。
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最初參加工作時,被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當汽車司機。這期間他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有兩件事在克拉瑪依引起過轟動。
那是1984年冬季的一個傍晚,太陽快下山時,單位領導派他去牧區(qū)拉牧草。半路上在路邊山腳下突然發(fā)現(xiàn)兩個奄奄一息的哈薩克族孩子,那是兩個男孩,大的10歲左右,小的七八歲,腳都被凍壞了,根本不能走路。他抱起孩子趕往哈薩克族牧區(qū)。兩個孩子在牧民家慢慢蘇醒過來。原來他們是被后媽趕出家門的,因為這條路很少有人走,如果不是遇到了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兩個孩子肯定會被凍死。
1988年,在伊犁果子溝發(fā)生了一起重大車禍,司機當場死亡。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看到遇難司機的遺體,發(fā)現(xiàn)竟是自己認識的人。交警已經(jīng)把車禍處理完畢,問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遇難司機的遺體是就地掩埋呢,還是通知遇難者家屬拉回原籍?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二話不說就拉上了尸體。在當?shù)赜密嚴w是一件很忌諱的事,在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之前,交警攔了很多車,車主都不答應。
后來,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承包了單位的一輛卡車,做起了拉運牛羊的生意。1996年8月,蘇里·阿吉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并在市區(qū)南郊建成了兩千多平米的牛羊屠宰批發(fā)市場。不僅讓市民們吃上了放心肉,也為治理城市衛(wèi)生環(huán)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他開始著手實現(xiàn)多年的愿望:1996年,經(jīng)市婦聯(lián)牽線搭橋,他一下就資助了22名面臨失學的貧困中小學生。這些學生包括了漢、回、蒙古和維吾爾等多個民族。他承諾:“誰能考上大學,我就供養(yǎng)到底?!睘榱藥椭嗟呢毨Ъ彝?,他到市民政局簽訂協(xié)議,自愿扶持20戶不同民族的低保戶,每逢重大節(jié)日,他就帶上慰問金,挨家挨戶走訪看望他們。
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把自己多年來收益的35%都用于慈善事業(yè),在克拉瑪依市,他自己至今還沒有一套房子,至今一家還住在廠房里,她的妻子阿孜古麗不但沒有一句怨言,而且還非常支持他始終如一地做善事。
1999年7月,哈薩克族職工艾爾蘭的妻子古麗扎爾因貧血昏倒在她自己的小店里,艾爾蘭手中沒錢,跑到蘇里·阿吉公司,但他要找的好心人不在家。阿孜古麗聽明白后,馬上帶上家里僅有的9000元錢,和小伙子一塊兒把病人送到醫(yī)院。有困難的各民族的人來要求幫助的,阿孜古麗從來沒有拒絕過。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被評為首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他說這獎杯也應該有妻子阿孜古麗一半。
由于種種原因,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的企業(yè)離開克拉瑪依到外地去謀求發(fā)展,但他在目前創(chuàng)業(yè)建廠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擠出10萬元注入克拉瑪依慈善總會,基金主要幫助克拉瑪依市最低生活保障戶解決醫(yī)療費用問題,以減輕或解除他們的生活壓力和負擔。這項基金協(xié)議的簽訂為20年,阿不都肉蘇里·尼扎木每天都要注入新的資金,因為他的企業(yè)是一家屠宰場,每宰一頭牛拿出1元錢,每宰一只羊拿出0.5元,天天加大他的醫(yī)療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