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春
松下幸之助收到一封信件,內(nèi)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眼鏡商人,前幾天,在雜志上看到了您的照片,因?yàn)槟浯鞯难坨R不大適合臉型,希望我能為您服務(wù),替您裝配一副好眼鏡?!?/p>
這是松下幸之助某篇隨筆中的一段。讀到這里,我猜是一個(gè)無名小卒想借名人來自我炒作一番。
松下幸之助沒有答應(yīng)對方,時(shí)間一久,他把這件事忘了。后來那位寫信人竟找上門來,是個(gè)60來歲的老人,松下幸之助才終于同意了他的要求。
那家眼鏡店位于最繁華的地段,一切檢驗(yàn)裝配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那里的店員訓(xùn)練有素,一切跡象都顯示出那里的品位很高,實(shí)力很大。松下幸之助問對方:“您的用意看來不只是為了做生意,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老板笑著說:“因?yàn)槟?jīng)常出國,假若戴著那副眼鏡出國,外國人會(huì)誤以為日本沒有好的眼鏡行。為了避免日本受到這種低估,所以我才寫信給您?!?/p>
其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什么樣的胸襟,就有什么樣的思維;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會(huì)對行動(dòng)有什么樣的解釋。
文/王國森摘自《羊城晚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