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資
一位建筑設計大師一生杰作無數(shù)。在過完65歲壽誕之后,他向外界宣稱:等完成封筆之作便歸隱林泉。
一言方出,求他設計樓宇者便踏破門庭。
大師自有大師的想法。他一生學富五車,閱歷無數(shù),最大的遺憾就是時下人們批評的———把城市空間分割得支離破碎———樓房之間的絕對獨立加速了都市人情的冷漠。他自己也深有感觸。于是,靈感像火花一樣迸射出來,一種嶄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日趨成熟———他要打破傳統(tǒng)的樓房設計形式,力求讓住戶之間開辟一條交流和交往的通道,使人們相互之間不再隔離而充滿大家庭般的歡樂與溫馨。
一位頗具膽識和超前意識的房地產(chǎn)商很贊同他的觀點和理念,出巨資請他設計。經(jīng)過數(shù)月苦戰(zhàn),圖紙出來了。不但業(yè)內人士一致叫好,媒介與學術界也交口稱贊,房地產(chǎn)商更是信心十足,立馬投資施工。
令人驚異的是,大師的全新設計卻叫好不叫座。樓盤成交額始終處于低迷狀態(tài)。
房地產(chǎn)商急了,于是責成公司信息部門去做市場調研。調研結果出來了,原來人們不肯掏錢買房的原因,是嫌這樣的設計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也覺得更舒爽,但鄰里之間交往多了,不利于處理相互間的關系;孩子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活動空間是大了,但又不好看管;還有,空間一大,人員復雜,于防盜之類人人擔心的事十分不利……
設計大師聽到了這個反饋,心中絞痛不已,他退還了所有的設計費,辦了退休手續(xù),與老伴兒回鄉(xiāng)下隱居去了。臨行前,他對眾人感慨道:我只識圖紙不識人,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敗筆。我們可以拆除隔斷空間的磚墻,而誰又能拆除人與人之間堅厚的心墻?
是的,心墻不除,空間恐怕會越來越小。
文/劉麗秋摘自《智慧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