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的高考作文均為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性強,實行“標題自擬、立意自定、體裁自選”的“三自”原則?!叭浴痹瓌t解除了命題作文給予考生的許多的條條框框,為考生放心大膽地寫文章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寫作氛圍,鋪設了一個能使考生大顯身手的平臺。面對話題作文,按理說可以寫出好文章了,但事實并非如此。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考生未能正確處理是與非、取與舍、樸與華的關系而造成的。
一、正確處理是與非的關系
人們在孩提時代看電視電影的時候,總要詢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是童真的是非觀念。話題作文同其他形式的作文一樣,也是非常講究立意的,立意的高低、優(yōu)劣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作文質(zhì)量的好壞。這里的“是”是指作文的立意應符合時代、社會和形勢的要求,反映當代社會和人們的本質(zhì)及主流。凡表現(xiàn)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勤奮的態(tài)度、刻苦的作風等方面的立意,都屬于“是”。因為這些都是正確的、健康的、積極的。如果考生的作文反映出來的是只見陰暗、不見光明,只見卑劣、不見高尚,只有仇恨、沒有親愛,只有冷淡、沒有熱情,這種立意便屬于“非”,因為這一切都是錯誤的、不健康的和消極的。
當然,高考作文中很明顯地以“是”為“非”或以“非”為“是”的現(xiàn)象是不多的,而犯似“是”而“非”錯誤的卻為數(shù)不少。這類文章并沒有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也沒有把毒草當香花或把香花當毒草;但缺乏新意,落入老套,即把那些老掉牙的東西當作寶貝,把那些早該丟棄的陳谷子爛芝麻當作山珍海味,細加品味。
例如寫老師,總是一味頌揚,什么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yè)呀,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呀,最令人尊敬的園丁呀;什么話動聽就講什么,好話堆成堆,結(jié)果成了“假、大、空”,還給人造成錯覺,以為老師全是圣人、完人。其實,老師也是人,不是神,老師很平凡,也同樣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錯誤;學識淵博者會感“懷才不遇”,感情細膩者有時難免消極頹廢。和學生在一起時臉上陽光燦爛,下班回家后也許有難以言說的哀怨和痛苦。當然,老師們的性格和藹、作風嚴謹、工作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是不能寫,只是因為這些已經(jīng)被無數(shù)人無數(shù)次地講過、寫過,早已失去了魅力;如果再寫,無非是給讀者、閱卷老師端上了一碗油炒的冷飯。這是似“是”而“非”的典型例子。
似“是”而“非”的第二種表現(xiàn)是:認識片面、失之偏頗,亂了分寸。當今社會,金錢至上、遇難不幫、腐化墮落等不良現(xiàn)象的確存在,但這不是主流,而是支流。有的考生對此處理不當,錯把支流當主流,以點代面、以局部代整體,將問題絕對化、極端化:看見兩個大官變質(zhì),便把整個干部隊伍說成一團糟;看見幾個見死不救的人,便認為全社會再也不會有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英雄,字里行間充滿了不平之氣……
當今時代是史無前例的時代,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時代的要求??忌诖笫谴蠓堑膯栴}上,一定要認真處理;處理不好是非,閱卷老師判你個“偏離題意”或“觀點錯誤”,豈不叫你遺憾終生!
二、正確處理取與舍的關系
話題作文除了強調(diào)立意之處,特別強調(diào)“內(nèi)容充實”;但什么材料可以寫,什么材料不可以寫,這里有個選擇的問題??忌鷱纳钪?、書本上積累了很多的材料,這些材料并不是都能派上用場:好的、典型的材料多多益善;不可以寫的材料,寫得越多越壞事,這就要求考生正確處理取與舍的關系。
在考生平時的作文中,常常會讀到一些早已“爛熟”的材料。如論證“不怕挫折”時,十有八九都用愛迪生實驗電燈絲材料失敗上千次為例;論證“謙虛是美德”,總有好些人用牛頓的“如果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引用毛澤東“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名言;講“道德”則以雷鋒做好人好事、尊老愛幼、幫助他人為例。談“母愛”,人人都愛寫母親對自己的關心和呵護,難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母親都一樣,從不打罵孩子,從不虐待孩子,更沒有半點私心?一個人這樣寫母親,令人感動;人人都這樣寫,千篇一律,異口同聲,豈不太假、太濫?
無論多么好的材料,用的人多了,用的次數(shù)多了,便少了新鮮,少了生命力;好比山珍海味,吃多了便膩了,一膩便倒胃口。所以,該舍棄的材料要果斷地舍棄,不要心痛?!巴鹿省辈拍堋凹{新”,丟棄老一套,文章才會有新面貌。高考作文講求創(chuàng)新,就是要求考生要勇于舍棄那些沒有價值或價值不大的老面孔,敢于采用那些嶄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具有勃勃生機的人物事例。在取與舍的問題上,我們應向孟子學習:“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p>
三、正確處理樸與華的關系
樸與華講的是話題作文中的語言問題。樸,是指語言的質(zhì)樸無華;華,是指語言華麗,富有文采。
語言是文章的外表,一篇好文章,內(nèi)容好能感動人,語言美更能引起閱卷老師的共鳴。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边@是古人關于語言重要性的精辟論述。在現(xiàn)代,對文章語言富有文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考中,一些考生的文章立意好、內(nèi)容充實、結(jié)構合理,但卻未能得高分,主要原因就是語言平淡、缺乏文采;這樣的文章只要在語言上下一番功夫,恰當?shù)剡\用一些修辭手法,妥當?shù)匕才乓粌蓚€精彩的片段,得分就會理想得多。俗話說,“好馬還要有好鞍”“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文章內(nèi)容再好,也別忘了把語言修飾一番、“美容”一番;語言漂亮了,文章便有了引人注目的魅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文章的語言美就是美在華麗,美在溢彩流光。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樸”與“華”都是語言美的表現(xiàn)。樸實無華的語言,美在自然,美在貼近生活。它原汁原味,像山巒那樣自然起伏,像松柏一樣自然蓊郁,像小河流水那樣自然流淌,像春天野草般自然勃發(fā);它是未經(jīng)雕琢的璞玉,未經(jīng)冶煉的渾金;它離生活近,離自然近,很容易使讀者的心和作者的心自然融合、同化。
古往今來,以樸實見長的作家、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這里僅舉兩例。一是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曲沒有一句稱得上華麗的,但卻十分精美。前三句用了九個并列實詞,把九種不同景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淋漓盡致地渲染出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的哀愁。二是現(xiàn)代詩人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边@散文化的詩句,多么質(zhì)樸、多么自然!看似平平常常,實則人見人愛。仔細品味,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是如此的不可分割、互相依存。這樣的語言,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還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試問: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選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呢?
至于華麗的語言,歷來是受人們青睞的,因為它有文采。有文采的語言,來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是點化了的自然,是巧匠雕成的玉器,是能工煉出的純金。這種華麗,像山巒上的晴嵐,既見氣勢又見風采;像山上雨后的松柏,既見青翠又見精神;還像小河里映出的朝霞,流光溢彩、燦爛絢麗。說具體一點,華麗的語言中,詞匯豐富、用詞生動、句式靈活;風格上清新灑脫、熱情奔放,又或許言簡意賅、意味綿長……
初學寫作的人,對作文語言的追求是樸實還是華麗呢?一般的規(guī)律應先求“樸”后求“華”,再逐步變“樸”為“華”,力求做到“華麗,但不雕章琢句;樸實,但勿枯燥單調(diào)”。有了基礎,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再來個“樸”“華”結(jié)合;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文章的質(zhì)量自然會更上一層樓。